Source: NARA via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上面這張空照圖攝於1944年3月1日,照片左下角的機場是位於高雄的小港飛行場(現在高雄國際機場的前身)。如果你在照片中央箭頭所指處看不到任何特別的地貌,這表示你該考慮檢查一下視力你的視力很正常,因為名為大寮(台灣堡圖在「寮」字上面加了草字頭,但電腦打不出來)的此地在這個時間點上仍是一片農地。The airfield located on the lower left corner of the March 1, 1944, reconnaissance photo above is Shoko (Xiaogang) Airdrome, the predecessor of current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Tag: 飛行場
[UPDATED] 公館飛行場裡的防空塔
Pillboxes on Kokan Airdrome (Now CCK)
Source: Google 網友Michael Carl在我上一篇文章留言,敘述他在1970年代駐防清泉崗基地期間,進到基地上一座日軍防空塔內部探險的親身經歷,讓我想說基地裡是否還有其它的防空塔,於是開始在Google Earth上尋找。其實還滿容易就找到另外一座,因為它就位在Michael探險的那座不遠處。上面這張2003年11月24日拍攝的衛星照片中(點擊可放大),標示1號的是Michael提到的防空塔,2號是我自己找到的另一座,由於它的影子又長又寬,顯然體積比1號防空塔更龐大。3號物體的高度跟1號差不多,但因為頂部沒有圓洞,所以初步判別不是防空塔。Prompted by Michael Carl’s comment in my last post regarding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exploring a pillbox on CCK Air Base in the 1970s, I started to look…
[UPDATED] 二戰時期的日軍防空塔
WWII Japanese Pillboxes on Formosa
Site A (Source: Google) [Update]: Many thanks to Michael Carl, who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pillboxes on CCK Air Base, and to Mark Spearman for the info on the pillboxes on Tainan…
卓蘭飛行場
Takuran Airdrome
Source: NARA via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在卓蘭長大的我從小就聽說壢西坪上面(壢西坪是比鎮上地勢略高的台地)在日治時期有一座飛機場,等到年紀稍大,真正有機會去壢西坪時,卻又因為只看到一大片果園而有些許的失望。上面這張卓蘭壢西坪地區的偵察照片是美軍飛機於1944年3月間拍攝的,完全看不到有飛機場的樣子,同樣讓年紀更大的我感到失望,顯然當時日軍尚未開始動工興建。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he small town of Jhuolan (Takuran) in Miaoli county. As a kid, I heard that there used to be an…
鳳山飛行場
Hozan Airdrome
Source: Formosa Interim Report, February 1944, via Academia Sinica 上面這張高雄鳳山地區的空照圖攝於1943年12月20日。在英文字「W/T」的旁邊有一塊顏色較深的「y」字形區域,美軍情報人員並沒有在報告中對這塊區域作任何註解,應該是當時掌握的情報仍不足以判別其用途。The above aerial photo of Hozan (currently Fengshan, Kaohsiung) was taken by USAAF aircraft on December 20, 1943. To the right of the…
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
The Little-Known Reigaryo Airdrome (Part 3)
下面的剪報雖然夾雜了一大堆日文假名,但是我要引用的重點是用紅線標出的部分,大意是日本鋁株式會社(日本アルミニウム会社)即將成立,並準備以900萬圓買下日本海軍在高雄一塊七萬多坪的土地來設置工廠。標題的「輕銀」兩字就是鋁的別稱。第二篇剪報則報導日本鋁株式會社(不過是用アルミニューム來拼「鋁」這個字)已在1935年6月21日成立,其中也提到在高雄設立工廠,預定於次年秋天開始運轉。On June 21, 1935 (Showa 10), Nippon Aluminum Company was founded as a joint venture by several Japanese industrial companies. The new company acquired land in Takao from the Imperial Navy to…
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
The Little-Known Reigaryo Airdrome (Part 2)
Source: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上面這幅名為《新飛行場埋立計劃圖》的地圖完成於昭和9年(1934年),為了便於閱讀,我在圖上三個區域著了色,並加了文字註解,點擊後可以放大。這份地圖附在下面這份《新飛行場埋立計劃大要》公文之後,雖然公文是日文寫成,但從漢字就可以約略了解這項計劃是要在前鎮地區的海岸建築一座飛行場,以取代1933年完成的苓雅寮著陸場,但是在新飛行場完成之前,先在兩者之間的區域興建一座代用飛行場。The map on the top, dated 1934, was titled Landfill Plan for the New Airdrome. (I colored three areas and added some text to make…
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
The Little-Known Reigaryo Airdrome (Part 1)
Source: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儘管許多二次大戰期間的美軍情報分析報告把日軍設在目前小港國際機場位置的飛行場稱為Reigaryo Airfield(苓雅寮飛行場),這個名稱卻不是很恰當,因為當時的苓雅寮(位於現在苓雅區的最西邊)距離這個飛行場還有五公里之遙,我這回也不是要談這座飛行場,而是真正被日本人冠上「苓雅寮」名稱的飛行場。最上圖取自一份昭和5年(1930年)的日本政府文件,整份文件是關於高雄旗後地區的電線架設,不過在這張圖上畫出了「著陸場預定地」(所有紅色的符號都是我加上去的),也就是這幾個字所指到的長方形區域,最上方三個用紅色圈出的小字就是「苓雅寮」。Although many intelligence report produced by the US military during WWII referred to the old airfield built on the site of current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高雄水上飛機場
Takao Seaplane Base
Source: Formosa Interim Report, February 1944, via Academia Sinica 美軍在1944年2月完成的《Formosa Interim Report》這份情報分析報告中附了以上高雄港區的照片,其中可見註明為Reigaryo Seaplane Station(苓雅寮水上飛機航站)的一塊區域。稍加比對後,就可以發現這塊區域是現在的前鎮漁港一帶,距離以前的苓雅寮還有一段距離,美軍冠上苓雅寮的地名其實並不妥,因此我把它稱為高雄水上飛機場。至於日軍的正式名稱為何,就有待各位先進考證。The above photo is taken from the intelligence report Formosa Interim Report produced by the US military in February…
攻擊屏東!
USN Hit Heito (Pingtung)
Source: NARA via Fold3.com 我在國小上社會課和國中上歷史課時,課本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描述是以「八年抗戰」、「對日抗戰」的史觀為中心。隨著對這段歷史越來越投入,我漸漸領悟到,對台灣這塊土地來說,「抗戰」的主要發動者是美國,而當時受日本統治的台灣其實是「抗戰」的受方,反而中華民國沒有直接的角色。我這一系列的圖文,就是要呈現「對日抗戰」的另一個面向,讓大家知道當年的台灣在哪些地點發生過哪些事。 1945年1月9日清晨,15架SB2C、6架TBM與7架護航的F6F從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CV-14)起飛,執行對台攻擊任務,主要目標是中部的公館飛行場。不過台灣地區在冬季的天候往往不佳,這一天也不例外,中部上空完全被雲層籠罩,這批飛機只好往南飛行,找尋其他適合攻擊的目標。他們在高雄地區上空雲層的開口發現一座大型機場,於是立刻逮住機會發動攻擊。事後,美軍根據當天的照片確認被攻擊的是屏東飛行場。On the morning of January 9, 1945, fifteen SB2C and 6 TBM, escorted by seven F6F, took off from the USN aircraft carrier Ticonderoga (CV-14) for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