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務中(作戰或訓練)殉職的黑貓中隊飛行員,由於自己無法在快刀計畫解密後受訪,所以後人對於他們執行任務的狀況往往所知不多。在訓練任務中殉職的飛行員尤是,而1965年10月22日於訓練任務中失事的王政文便是其中之一。中華戰史文獻協會編纂的《空軍特種作戰史(三)》雖然概述了王政文在1965年5月14日執行的偵照任務,不過描述的重點放在他冒險犯難的事蹟,對於黑貓中隊的主要任務——高空偵察——這部分著墨不多。其實這次任務對於快刀計畫也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因為這是中情局H分遣隊的U-2首次在作戰任務中以Delta II(或稱112B)相機進行偵照。 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在2月13日決定北越進行持續性的大規模轟炸,發動代號ROLLING THUNDER的作戰行動,從3月2日正式展開,從此越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於美國擔憂中共持續援助北越,美國的情報委員會在5月12日指示將位於中越邊界的憑祥列為U-2最優先偵照的目標。憑祥雖然只是個小鎮,卻是連結中國與北越的重要鐵路轉運站(上圖以紅框標示的Ping-hsiang)。中央情報局當天就下令H分遣隊準備在14日上午執行C285C任務,憑祥列為首要目標,而且首度改用高解析度的Delta II相機。此型相機的前身是CORONA偵察衛星所用的C Triple Prime相機,中情局在1963年請製造商Itek改裝成Delta I(又稱112A)相機,供U-2使用。桃園H分遣隊的美籍飛行員(不是黑貓中隊)曾在1963年底,兩度以Delta I相機偵察北越地區。Delta II相機是由兩部Delta I相機改裝而成,具有立體照相功能,最佳解析度可達11英吋,遠優於黑貓中隊原本使用的B型相機。 下圖是中情局照相判讀人員於任務結束後繪製的照相路線圖,若跟《空軍特種作戰史(三)》的附圖比較,可以發現後者較為簡略。事實上,根據中情局的其他任務資料,王政文起飛後是往台灣東海岸飛行,而且中情局透過監聽得知中共的預警雷達在這一段航線就開始監控這架U-2。《空軍特種作戰史(三)》附圖畫的航線是沿著台灣西岸飛行,顯然是畫錯了。除此之外,該文也把憑祥東方的寧明誤寫成明寧。 儘管Delta II型相機有很好的解析度,它的刈幅寬(swath width)卻僅有16海里左右,這可以從下方的任務涵蓋圖看出來,憑祥就位於右上角CH兩個字的上方: 《空軍特種作戰史(三)》提到王政文的U-2在這次任務中曾經兩度遭到中共的MiG-21躦升攔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中情局的報告(點擊可放大),有較詳細的描述。王政文機上的第12號與第13號系統雖然在這次任務中曾經發出警示及作用,這只表示系統曾經接收到地對空飛彈火控雷達的訊號,並不表示有飛彈發射。《空軍特種作戰史(三)》說「地對空導彈發射攔擊1次」其實是錯的,各位也可以參考以下報告的最後一段: 下圖是這次任務在海南島東北角的清瀾港拍到的魚雷快艇,各位可以感受一下Delta II相機的解析度。
Tag: CORONA
雙城子飛彈試驗場不是陳懷發現的
國防部發言人的臉書專頁在2012年9月9日刊登一則紀念陳懷(生)烈士的短文,提到他在1962年1月13日的黑貓中隊首次U-2偵照任務中「目視發現雙城子飛彈試驗場一處、武功機場駐有TU-16型機多架等重要情報」。國防部編印的《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口述歷史》第427頁的空軍第35中隊大事紀要中,也提到「陳懷中校執行首次偵照任務,發現甘肅雙城子飛彈試射場」。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發現】是指:「發覺前人所沒有見過的事物、地方或道理。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我們在生物課學到雷文霍克(Anton van Leeuwenhoek)發現細菌、虎克(Robert Hooke)發現細胞,意思也都是指他們分別是這兩方面的第一人。因此根據國防部的官方說法,陳懷就是看到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的第一人,在此之前無人看過。 陳懷後來為U-2偵察計畫做出了最崇高的奉獻–犧牲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在空軍的歷史中具有指標性的重要地位。然而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並不是他發現的。本文一開始的文件截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照相情報處(Photographic Intelligence Division)簡史的一部分,第 c 點指出,在1961年的 KH 照片(KH是Key Hole的縮寫,指CORONA衛星拍攝的照片)中,就已經發現 Shuang-Cheng-Tzu Missile Test Range(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而陳懷執行的黑貓中隊首次U-2偵照任務是在1962年,在時間點上就不是第一了。 首次拍攝到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的CORONA衛星任務,應該是1961年8月30日發射的第9023號任務。下圖是該次任務的照相判讀報告(注意文件左上方的日期),第一項就是這座試驗場: 這份報告中,還有根據此次任務拍攝照片繪製的試驗場簡圖,以下分別是地對地飛彈(SSM)發射區及地對空(SAM)飛彈發射區的簡圖: 雖然在這份已解密的判讀報告中看不到衛星照片,在另一份報告卻可以找到上面第二張圖地對空飛彈發射區所依據的照片: 陳懷在1962年1月13日編號GRC-100的U-2偵照任務中,也拍攝到雙城子飛彈試驗場的各項設施,雖然都是在斜角(Oblique)照相的模式拍到的,畫質都比1961年的衛星照片要好。以下是地對空飛彈發射區的局部照片,各位不要以為這就是那張底片涵蓋的全部,這是放大很多倍的結果: 以中情局當年的保密程度,陳懷不可能獲得能夠接觸CORONA衛星照片的機密等級(Top Secret CHESS RUFF),所以他不可能在出任務時知道要找的飛彈試驗場的樣貌,當然在飛抵上空時也不會知道那就是飛彈試驗場。事實上,由於他都是在斜角照相的模式下拍到雙城子飛彈試驗場,而U-2上的Driftsight的放大倍率最高只有4倍,所以他可能當時也沒有目視到這座試射場,只是根據任務計畫的指示,按照預定航線飛行並執行照相作業而已。甚至他也缺少應有的機密許可,連照相判讀報告(機密等級是Secret NO FORN)都接觸不到。 研究歷史就是要追求真相,決不能因為某人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把不屬於他的功勞都記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說陳懷是第一個拍攝到雙城子飛彈試驗場照片的U-2飛行員,但是說他發現雙城子飛彈試驗場就言過其實,反而對他不敬。至於國防部發言人說陳懷發現武功機場的TU-16多架,那就是張冠李戴、胡說八道了,欲知詳情請看這裡跟這裡。
空襲考古學:海口安海宮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國外有一種特殊的研究和嗜好,稱為Aviation Archaeology(航空考古學),是在研究飛機墜毀的地點與相關的歷史。也許我也可以自創一個Air Raid Archaeology(空襲考古學)的專有名詞,用來描述關於空襲照片上的地點或景物的研究或嗜好! 之前我請中研院提供上面的兩張照片,準備用在我的書中。這兩張照片是二連拍,各位可以從編號1, 2, 3的景物來確認。不過因為無法確認照片的拍攝位置,最後就決定不用。沒想到幾天前接到外籍網友Mark Spearman的來信,指出第二張照片裡的廟宇就是現在台西鄉(舊名海口)的安海宮。我比對了一下,的確他說的沒錯(讓我感到有點慚愧)。由於確認了安海宮,第一張照片裡出現的糖業鐵道(編號1)也就確認是龍海線,編號3看起來是終點的車場。 下圖是目前我能找到的台西地區最早的空照圖,雖然說早,其實是1966年的CORONA衛星照片。可以看到編號3的車場輪廓仍在。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是現在的衛星照片: 如果這次空襲發生在現代,看到的就可能是這個樣子(可以跟第二張照片比較): 來源:Google
草屯飛行場平面圖
Soton Airdrome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三年前取得的《臺灣區各飛機場要圖》由於是手繪,精確度和精細度都不比正規的地圖,加上近年來草屯地區發展迅速、地貌變化甚大,所以其中的草屯飛機場只能約略定位,無法在Google Maps畫出平面圖。幸好國內年輕歷史學者杜正宇先生遠赴美國取得的檔案中包含了草屯飛行場的空照,並且慷慨分享給我,終於能順利繪製出草屯飛行場平面圖,在此誠摯感謝!上面這張1944年3月1日的草屯地區傾斜照相拍攝時,飛行場尚未興建,所以用來作對照之用。The oblique aerial photo of Soton (currently Caotun, Nantou) area on the top, taken on March 1, 1944, is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comparison, for Soton…
空襲瓦斯研究所、六燃新竹施設及新竹一次變電所
NARA via Fold3.com 12月初的一個溫暖的星期天下午,承蒙前輩林炳炎先生致贈他跟林身振先生的大作《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書中提到了美軍在1944年10月14日對六燃新竹施設的空襲,我不假思索的認為當天美軍應該沒去攻擊六燃。然而回家之後才發現美軍確實在14日空襲了六燃,還寫在作戰報告中。上圖就是美軍無畏號(USS Intrepid)航艦第18轟炸機中隊報告裡的照片,文字說明是攻擊新竹的一座氧氣工廠(箭頭指處),而六燃新竹施設就在氧氣工廠右上方的一大片區域。無畏號的作戰報告統整了當天攻擊新竹與後龍一帶地面目標的戰果如下: NARA via Fold3.com 文字中提到的氧氣工廠(presumed oxygen plant)其實是瓦斯研究所。美國政府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就派了一組人馬到台灣,詳細研究了台灣的政府機關、工業、交通、電信、水利、電力等各方面設施在空襲後的損害狀況(所以美國政府其實比國民政府更了解當時的台灣),並作成書面報告,其中提到瓦斯研究所遭到空襲的狀況: 所以瓦斯研究所在1944年10月14日的空襲中被炸中三處,但此後美軍就沒再攻擊這裡。同一份報告也指出六燃新竹施設在該次空襲中的損害,文中提到有34名工廠人員被炸死,與六燃廠史的記載相符: 由於10月14日是新竹施設首度遭受攻擊,最上面那張照片正好為我們保留了新竹施設遭到空襲前的最後影像。不過這張照片在第18轟炸機中隊作戰報告中雖然是以北方在上、南方在下的方式呈現,其實當天飛機是從北面往南面拍攝,所以應該倒過來看。另一個問題是我從Fold3.com拿到的照片是經過影印的,細節並不清楚。幸好我從歷史學者杜正宇先生處取得原件翻拍的版本,局部放大如下,箭頭所指就是現在建功國小旁的大煙囪,由於拍攝時間是當地上午7點,剛升起的太陽讓大煙囪和旁邊的廠房在地面留下長長的影子: NARA via 杜正宇 美軍在1945年1月對新竹施設的空襲並未造成損害,後來一直到1945年6月29日才再度攻擊六燃新竹施設,所以下面這張1945年7月11日相同地點的照片就是它最後的受損狀態: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為了便於比對,我把《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的圖5-1 新竹施設配置圖倒過來看(原圖附在其後): 把配置圖和它之前的兩張局部照片比較,可以發現大煙囪的廠房在配置圖中叫做「原動缶」,但是形狀差很多。從空中俯視的廠房呈現出來是缺了一角的正方形,跟「原動缶」的長方形差很多。反而配置圖裡的「變電所」也是缺一角的正方形,只是它被畫在馬路的另一邊。 根據空照判讀的結果,我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推論:新竹施設配置圖裡被標示為「變電所」的建築物的位置畫錯了,而現存大煙囪旁的大廠房應該就是圖上被稱作「變電所」的建築物(至於它的真實功能是不是變電所,就非我的專業所能判斷的,也不是這篇的目的)。照片中的大廠房左側有兩棟長型的廠房,應該就是配置圖的「原動缶」。由於配置圖是戰後憑記憶畫的,錯誤在所難免,例如幾個カス儲存槽的位置就明顯的不一致。我之前曾懷疑配置圖裡的「變電所」是因為被炸掉了才沒出現在7月11日的照片,但美軍證實1944年10月和1945年1月的空襲都沒有造成重大損害,就算1945年6月29日的空襲造成極大損害,日本人也不可能在7月11日前就清理的一乾二淨。所以配置圖裡「變電所」的位置實際上是沒有廠房的,上面兩張空襲前和空襲後的照片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唯一的可能就是配置圖畫錯了。 無畏號航艦整裡的戰果報告中還列出一座位於新竹東方的變電站(Transformation station E. of SHINCHIKU),這很有可能是下面照片裡位於埔頂的變電所: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卓蘭飛行場
Takuran Airdrome
Source: NARA via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在卓蘭長大的我從小就聽說壢西坪上面(壢西坪是比鎮上地勢略高的台地)在日治時期有一座飛機場,等到年紀稍大,真正有機會去壢西坪時,卻又因為只看到一大片果園而有些許的失望。上面這張卓蘭壢西坪地區的偵察照片是美軍飛機於1944年3月間拍攝的,完全看不到有飛機場的樣子,同樣讓年紀更大的我感到失望,顯然當時日軍尚未開始動工興建。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he small town of Jhuolan (Takuran) in Miaoli county. As a kid, I heard that there used to be an…
黑貓中隊與中國的第一次核子試爆(2)
不管是透過電磁波或聲波,都還算是間接的偵測,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收集核子試爆產生的落塵。以上美國空軍技術應用中心的文件列出了美國空軍在中國首次試爆後進行落塵採樣所使用的飛機和出發的地點,其中的WU-2就是大家熟知的U-2,只不過它們並非中情局或黑貓中隊的U-2,而是隸屬於美國空軍。文件也指出,試爆後第二天在日本地區29,000到30,000呎上空的採樣成果最佳。 收集到的落塵馬上接受檢驗。10月20日,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的主任委員Glenn T. Seaborg在日記上就記載,落塵分析顯示中國第一次試爆使用的原料是鈾-235,而非過去所猜測的鈽。 由我國國防部主辦、展期從2010年10月到2011年2月的「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特展」,儘管沒有使用「偵獲中共第一、第二次原子彈試爆」這樣的說法,卻也提供了「成功偵照及偵測到中共的核子試爆基地與核子落塵」的錯誤訊息給廣大的參觀民眾,真是十分遺憾。承辦人員大概以為所有U-2都能執行落塵採樣任務吧!以下這張少見的彩色照片裡,是美國空軍在1960年代初專門執行落塵採樣任務的U-2,可以看到機身前段下方裝了一個像發動機進氣口的集塵器(此「塵」是核子落塵,非灰塵)。 Source: USAF 下面這張正面照片除了顯示了機身下方集塵器的進氣口,在機鼻的正中央也可看到一個圓形的集塵進氣口。黑貓中隊的U-2是專門從事照相與電子偵察的構型,如果沒有經過大幅改裝,飛行員也沒有接受相關飛行訓練,是不能執行落塵採樣任務的。 Source: USAF 下圖是一位美國空軍的士官把集塵紙裝進U-2的照片(最上面的文件裡提到的paper): Source: USAF 有所謂「沒圖沒真相」,當年的老美也深知此理,所以他們的CORONA衛星在中共完成第一次核子試爆四天後也拍攝到了爆炸中心(Ground Zero)的照片: Source: Via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總而言之,美國人透過電磁波、聲波、核子落塵、影像等方式,偵獲中國在1964年10月的首次原子彈試爆。不知道國防部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證據,來證實第35中隊偵獲了中共的試爆? (未完,待續) 有關黑貓中隊與快刀計畫的其他內幕,請參閱【快刀計畫揭密】一書。
二林飛行場寫真 Photo of Rojoseki (Erlin) Airstrip
Source: NARA via Fold3.com 國內過去已經有文獻指出日軍在當今彰化二林一帶曾經興建機場,鍾堅教授的《台灣航空決戰》指出這座機場位於現在的芳苑工業區。上面這張美軍1945年的地圖也在二林地區標示了 ROJOSEKI A/S(編號46),而ROJOSEKI就是當地地名「路上厝」的日語發音。所謂沒圖沒真相,缺的就是一張可以判斷正確位置與樣貌的空照圖。Literature indicated that the Japanese military had built an airstrip near current Erlin Township, Changhua, during WWII. One source pointed out this airstrip was located in…
攻擊台北飛行場! Battle of Formosa: Matsuyama Airdrome
Source: Third Phase P.I. Report, April 1944. AFHRA via Academia Sinica 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 上圖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4年3月2日拍攝的台北飛行場(也就是現在的松山機場)偵察照片,美軍偵察機在同年9月9日又拍攝了下面這張照片。兩者最大的不同,是跑道北面新增了一些大型方形掩體,另外在原來飛行場的南方又闢建了一座長方形的飛行場,稱為軍用簡易飛行場。The top reconnaissance of Matsuyama Airdrome (the predecessor of current Sungshan Airport) was taken in March 1944. On September 9…
南投神社殘影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G03489_050) 我對神社其實沒有研究。不過昨天在研究美軍轟炸日治時代日月潭水力發電設施的照片時,發現兩張美軍飛機路過當今南投市上空拍下的照片,其中一處幽雅的區域吸引了我的目光(位於上圖的左下方),直覺這應該是當時的神社所在。上網一查,這裡的確曾是南投神社。然而國民黨政府在戰後把神社的建築物逐步拆除,改建為南投中學(現為南投高中),所以現在已經看不到什麼南投神社的遺跡。反而是美軍的偵察照片意外為這座神社留下了完整的身影!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G03489_050) 隨著南投中學的規模逐漸擴大,南投神社越拆越小,下面這張1966年的CORONA衛星照片只能勉強看到一點點神社的樣子: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CORONA衛星影像」 到了1969年,從高空就完全看不出這裡曾經有過一座神社了: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CORONA衛星影像」 參考資料: 神社殘跡:南投神社 旅的火車頭:南投神社踏查(其中有一張照片顯示神社的鳥居上掛了「民間社團」救國團的標誌,可見其勢力與跋扈,也可用來對照台北市政府為維護市內偽古蹟中正廟之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