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iwanAirBlog

since 2006

Menu
  • About
Menu

Tag: B-25

空襲考古學:《空襲福爾摩沙》在5月22日寫錯了(因為美軍搞錯了)

Posted on May 22, 2016

第405轟炸中隊繪製的飛行路線圖(點擊可放大) 我在寫《空襲福爾摩沙》裡1945年5月22日的內容時,參考美軍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的任務報告(包括上面這張飛行路線圖),寫下「第405轟炸中隊持續前進到嘉義一帶,才因為雨勢太大放棄轟炸嘉義驛,改沿鐵路縱貫線南下尋找機會目標。6架飛機分成兩個梯隊,先對嘉義市北邊的一座鐵路橋投彈,再對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南靖製糖所投下25枚250磅傘降破壞彈,接著分別對後壁和布袋的市街投彈,出海前再投下最後10枚炸彈」。其實這份報告並沒有指出製糖所的名稱,而是寫「U/I butanol plant approximately 10 miles SW of Kagi」(嘉義西南方大約10英哩處的一座酒精工場),我寫書的時候根據文字所說的方位距離及上面路線圖註明「25 bombs dropped」的位置,判定是南靖製糖所。 不過我昨天在準備演講材料時,發現第405轟炸中隊月報所附當天照片裡的製糖所,越看越像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蒜頭製糖所,於是拿出垂直偵察照片來詳細比較,結果確認第405轟炸中隊1945年5月22日的六張照片中,有四張是在蒜頭製糖所一帶拍攝的。蒜頭位於嘉義市的正西方,這表示上面那張飛行路線圖不正確,當天任務報告的文字敘述也有很多問題,讓我的書也寫錯了。 由於當天第405轟炸中隊是因為途中雨勢太大(報告用soup來形容)而決定放棄轟炸主要目標嘉義驛,所以可能一開始的方位就搞錯了。以下四張照片就是我確定在蒜頭製糖所拍攝的: 這四張照片的涵蓋範圍如以下垂直偵察照片所示,其中C跟D兩張很可能是同一架飛機拍攝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知道報告所說機群以250度的方向投彈大致是正確的: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月報中當天拍攝的照片還有下面這兩張,不過一時還看不出來地點在哪裡: 因為第405轟炸中隊當天一開始就錯認了位置,所以報告中有關地點的敘述應該都是錯的,後壁和布袋很可能並未遭到轟炸。至於是哪些村落遭殃,恐怕就是歷史公案了。奇怪的是台灣總督府《台湾空襲状況集計》中,記載蒜頭製糖所在5月遭到轟炸的日期是11日和18日,22日那天連台南州的落彈數都沒有記錄。所以那天美、日雙方的文件都寫錯,《空襲福爾摩沙》寫錯應該是情有可原吧!XD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完結篇

Posted on May 18, 2016

1945年5月17日,可見B-25投下的傳單在右側月台上方飄散(點擊上圖可放大) 《孫子兵法》計篇說: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其中被我用黑體字強調的「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說打仗要利用敵人沒有準備的時候發動攻擊,使其出乎敵人意料之外。這是軍事上的常識,即使美軍沒讀過《孫子兵法》,也不會不懂得這道理。所以第20航空隊在1945年7月底及8月初,合計三次對日本預先空投明示空襲目標城市的2106號傳單,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特例,而非常規。在執行這項計畫之前,美軍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擔心日軍因此有所防備。但當時雖無法預知戰爭即將結束,日軍卻已是強弩之末,而且在心理作戰上的利明顯大於弊,所以仍按計畫進行。 第20航空隊在日本空投2106號傳單的三個晚上,都沒有安排其他的轟炸任務(僅7月27日晚有海上布雷任務),所以純粹是預警性的傳單空投任務。然而我們從上一篇已經看到,美軍在台灣地區空投的傳單,內容不僅都沒有像2106號傳單那樣明確寫出空襲的目標地點,甚至大部分跟空襲沒有關係。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美軍在台灣空投傳單的時機都在空襲任務中一併執行。換句話說,這些傳單是跟炸彈一起落下的! 以下是眾多的B-25任務報告中的兩份,可以看到是在轟炸台灣的任務中順便空投傳單(相關文字以紅色底線標示)。美軍第20航空隊空投日本的2106號傳單是裝在M26彈體內(一枚可裝一萬張傳單)投下,但第5航空隊在台灣地區的傳單則多以人工投放,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軍在台灣投下的傳單數量會這麼少。 1945年4月15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1945年4月28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在台灣主要負責超低空轟炸的B-25,由於機上用來拍攝轟炸成果的相機是朝後方拍攝,有時候會湊巧拍到剛從機上灑出去的傳單,例如本文最上方轟炸竹南驛的照片。以下是另外三張正好拍到傳單的照片,各位也可以點擊照片說明的連結來取得當次的任務報告: 1945年5月16日,上方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下方箭頭所指是一枚傘降破壞彈。任務報告 1945年5月17日,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任務報告 1945年5月22日,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美軍人員還在照片上寫下propaganda leaflets。任務報告 負責在台灣執行高空轟炸任務的B-24,也曾在轟炸任務中空投傳單。不過因為B-24的相機大部分是朝下方拍攝,所以我還沒看過有正好拍到傳單的。以下是其中三次有附帶空投傳單的B-24轟炸任務報告,供各位參考: 1945年4月30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1945年6月20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1945年6月30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 * * 美軍空襲台灣的歷史研究,在過去完全不像對日抗戰那樣受到重視。所以除了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回憶之外,向來不缺傳言.謊言,其中一項就是美軍會在空襲台灣的任務之前,先投擲傳單預告,讓目標區的民眾可以撤離。我寫這三篇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傳單.任務報告.照片的佐證,來證明這種說法不實。事實上,美軍在清晨出動到台灣執行的單機氣象觀測任務都還會掛載炸彈,對沿途發現的Targets of Opportunity發動攻擊,這種任務是要如何對台灣民眾預警?當然,如果您有不同的發現,也歡迎提出實際的傳單.任務報告.照片來協助說明,相信這對美軍空襲台灣的歷史研究會是重大的貢獻!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1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2

空襲考古學:屏東市

Posted on May 2, 2016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幾天前的5月1日是國際勞工節,但美軍飛機卻在1945年5月1日這一天大舉出動,準備將當時的嘉義市燒成平地。當天預定由第22、43、90、380等4個轟炸大隊的B-24在中午12時到下午1時30分之間從高空以燒夷彈轟炸,先燒毀當地的建築。接著再由第38轟炸大隊3個中隊的B-25,以半小時的間隔輪流對嘉義市區投下大量的傘降破片殺傷彈並以機槍掃射,用以殺傷已無處掩蔽的民眾。但是因為嘉義上空天候不佳,只有部分B-24對嘉義市投彈,第90轟炸大隊完全放棄轟炸嘉義,第319、320、321轟炸中隊的18架B-24改對屏東市投下465磅集束燒夷彈和500磅燒夷彈。上圖即為第90轟炸大隊當天拍攝的照片,屏東驛位於照片中央濃煙升起處的右側。 第38轟炸大隊僅有先發的第823轟炸中隊,在能見度不佳的情況下對投下傘降破片殺傷彈和傳單。後續飛抵的第405轟炸中隊天氣狀況太差,轉向列為預備目標的屏東市投彈,下圖為該中隊在任務報告所附的航向示意圖: 在下面這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中,前景似乎有一座攔水壩,背景隱約可見一支煙囪。由於屏東市有座阿緱製糖所,所以我自然的認為那是製糖所的煙囪,但是在製糖所南面的區域內卻完全找不到攔水壩。後來在美軍繪製的屏東市地圖中發現了DAM的字樣,位於現在的仁愛路與自由路口,所以煙囪不屬於製糖所,而應該是專賣局屏東酒工場的。 照片A 另一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很清楚地可以看見用來載甘蔗的列車和糖業鐵道,不難確認就位在阿緱製糖所的南側: 照片B 我利用1945年5月31日拍攝的垂直空照片標示出上面兩張照片的拍攝方向,各位可以點擊放大觀看,尤其是照片A裡的攔水壩: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同一區域的現在衛星照片: 第38轟炸大隊的第822轟炸中隊在飛抵台灣前,即由前面的中隊告知目標區的天氣不佳,所以直接前往屏東投彈,並拍下以下照片: 雖然我不是屏東人,但是運氣很好,很快就確認這是水源地的水塔,而且還遺留到現在,可以在Google的街景看到:

空襲考古學:竹南驛

Posted on October 24, 2015

上面三張照片是美軍第38轟炸大隊的B-25在1945年5月17日拍攝的三連寫,也許有不少網友已經在其他地方看過。照片中被轟炸的火車站是當時的竹南驛,這一點無庸置疑,不過對於第三張照片中出現的道路位置,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正確的判讀。利用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網站提供的戰後照片,我在Google Earth上重建了相同角度的景象: 當然比對出三張轟炸照片的拍攝方向與角度也就不是問題:

空襲考古學:花蓮港(南)飛行場

Posted on October 8, 2015

上圖是甘記豪先生的大作《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第253頁下方的照片,豪哥手上的原版照片僅註明Karenko A/D,無日期。在比對過花蓮港地區兩座飛行場的垂直空照後,發現拍攝地點是今吉安鄉境內的花蓮港(南)飛行場。下圖是美國海軍艦載機於1945年1月5日拍攝的偵察照(點擊可放大),從這些有編號的營舍來看就可以確認是同一地點。這些營舍位在當時飛行場的西側,也就是現在知卡宣森林公園對面的軍營內,但由於花蓮港(南)飛行場早已景物全非,我就不用Google Maps來做對照,。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下一張照片則是《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的第254頁,原版照片背面註明1945年4月18日與花蓮港,未說明是南或北飛行場: 比對後確認是花蓮港(南)飛行場的西南側,現在是吉安鄉南海九街與花29鄉道的夾角內側。以下是利用1945年1月5日美國海軍偵察照所做的比對: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第254頁的照片上,編號6的建築是一座被炸得只剩鋼架的格納庫(棚廠),把1945年1月5日的照片放大後,可以看到當時就是只剩鋼結構而已。我個人研判是早在1944年10月的台灣沖航空戰中就已經被毀了。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空襲台灣軍武篇:美軍集束破片殺傷彈

Posted on October 4, 2015

本文要介紹的集束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Bomb Cluster)是由多枚編號AN-M41的20磅破片殺傷彈,以金屬束帶綑綁組成。每一枚AN-M41全長19.5英吋,直徑3.6英吋,其外殼是由金屬長條纏繞而成,爆炸後會碎裂成相當於.30吋槍彈大小的破片,以達到廣大的殺傷效果,適合用於對付地面停放的飛機、車隊、人員,但是投彈高度必須大於800英呎。下面這張照片可以清楚看到螺旋纏繞的外殼與綑綁用的束帶: AN-M41常以六枚一組的型式透過AN-M1轉接器(Adapter)組成一個120磅集束破片殺傷彈(如最上圖),下圖可大略看出其大小: (圖中人物與空襲台灣無關) 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首次空襲台灣任務中,即由B-25在1000英呎的高度,對新竹飛行場上停放的日軍飛機投下168顆由六枚AN-M41組成的集束破片殺傷彈: 另有集束破片殺傷彈是由20枚AN-M41組成,下圖中的B-24即是投下這種20枚組成的集束破片殺傷彈: (圖中任務與空襲台灣無關) 在1945年4月16日轟炸台北飛行場的任務中,部分第90轟炸大隊的B-24是在台北市區上空投下20枚AN-M41組成的集束破片殺傷彈,下圖可見特有的細密濃煙: 甘記豪先生提供

空襲考古學:二水東國民小學

Posted on September 29, 2015

上圖是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的B-25在1945年5月18日的轟炸任務中拍攝,除了照片下方的一枚250磅傘降破壞彈,最明顯的就是幾乎貫穿整張照片的水圳。由於任務報告指出這裡是二水,所以不難根據照片中的水圳找到確實的位置。經過比對,照片左上方的區域正好是二水東國民小學,也就是現在的二水國小: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空襲考古學:南投製糖工場

Posted on September 20, 2015

除了日月潭一帶,南投地區的空襲照片相當罕見,可判讀出確實地點的更少。上圖是第38轟炸大隊在1945年5月26日轟炸明治製糖株氏會社南投製糖工場過程中拍攝的,因為任務報告指出了轟炸目標,而圖中標示1到4號的建築看起來也像製糖工場的建築,所以就不難找出照片中主要景物在垂直空照中的正確的位置: 來源: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上面這張垂直空照取自1945年3月23日美軍轟炸日月潭兩座發電所當天拍攝的照片,下圖兩條射線所夾區域即為本文第一張照片所涵蓋的大致範圍: 來源: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比較困難的反而是找出上圖在現代衛星照片的正確位置,因為南投市這塊區域的地貌改變相當大,所以必須利用Google Earth疊圖功能,無法直接用目視來判斷。上圖兩條射線的交會點大約就在現在公園南街與三和二路的交叉口:

空襲考古學:枋寮驛

Posted on September 19, 2015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上面這張照片是第38轟炸大隊的一架B-25在1945年4月20日上午,於執行氣象偵察任務中轟炸枋寮後拍攝(背景可見爆炸)。仔細比對後,可以確認是從枋寮驛的西北邊往東南方拍攝。以下是1945年1月31日拍攝的同區域垂直空照,可見當時這是鐵路的終點: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現代衛星照片: 來源:Google 第一張照片中央可見一座水塔: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現在同一位置也有一座水塔,所以應該是同一座: 來源:Google 我在找枋寮驛的資料時,有個網頁提到「在昭和19年(1944年)時,因太平洋戰爭而急缺鋼料及防止鐵路被敵人利用的關係,故將林邊至枋寮間的這段鐵軌暫時拆除,直到光復後民國42年1月16日才復建竣工通車。」如將本文第一張照片放大來看,的確看不到鐵軌或枕木,不過還是得由鐵道專家協助確認: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空襲考古學:東港水源地

Posted on September 13, 2015

第38轟炸大隊在1945年4月26日出動四個中隊的B-25,前往轟炸位於屏東市的台灣製糖會社阿緱製糖所和鄰近的兩座防空陣地。因天候不佳,第405中隊基於安全考量改炸內埔、佳冬的機會目標,並拍下上面這張照片,註明”Water tower and pumping station at Kato – Before”。Kato是佳冬,不過我運氣不錯,很快就發現這座水塔其實不在佳冬,而是位於現在的林邊境內。更特別的是,這座水塔跟一旁的濾水池目前仍在,而且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下就是Google Earth的街景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頁指出,「這座水塔與日據時期大鵬灣水上飛機場關係密切」。以文化部的高度來說,這樣的用語真是沒文化啊。網頁稱之為「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第七管理處林邊水源地高壓水塔」,但是我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發現,這裡是標記為東港水源地,所以本篇的標題也沿用這個名稱。至於正式的名稱為何,就請各位先進指教了。 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以下是1945年1月31日拍攝的同地區垂直空照,但並不是很清楚: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現代的衛星空照圖:

Posts pagination

1 2 … 4 Next

Recent Posts

  • 孤證不立
  •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
  • 免於戰犯審判的分所長
  • 人非聖賢
  • 一次無功而返的任務

Recent Comments

  1. Administrator on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2. ZY on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3. Kenneth R Becht on Shu Lin Kou Air Station (Updated)
  4. Administrator on 中情局對黑貓中隊飛行員的死亡撫卹金
  5. Brian on 中情局對黑貓中隊飛行員的死亡撫卹金

Archives

35th Sq. B-24 B-25 B-29 Bombing Formosa CIA CORONA Google Hsichun Mike Hua KH-4A KH-4B POW TACKLE Takao Task Force 38 TBM Tom Wang U-2 中央情報局 中情局 卓蘭 嘉義 屏東 張立義 快刀計畫 戰俘 戰俘營 新竹 日月潭 日治時期機場 李南屏 楊世駒 王濤 空襲台灣 第22轟炸大隊 第38特遣艦隊 第38轟炸大隊 第43轟炸大隊 臺灣俘虜收容所 華錫鈞 陳懷 飛行場 高雄 黃七賢 黑貓中隊

©2025 TaiwanAirBlog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