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日軍用於關押盟軍戰俘的台中俘虜收容所,地理位置是在霧峰的烏溪畔。我根據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Camps Memorial Society)的網頁找到了它的遺址位置,再經黃湯姆先生(非本名)的指點,在美軍1945年1月24日拍攝的偵察照片上找到了戰俘營(下圖編號1)及日軍強迫戰俘在烏溪上開鑿的水路(下圖編號2,詳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的描述)。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同地區的現代衛星照片: 下圖是台中俘虜收容所的局部放大,美軍拍攝這張照片時,此座戰俘營已經關閉,戰俘被移往他處: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則清楚顯示了戰俘被強迫開鑿出來的水路: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Tag: POW
歷史上的今天:盟軍結束在台灣撤離戰俘的行動
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0日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Potsdam Declaration)後,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British Pacific Fleet)司令弗雷瑟上將(Admiral Sir Bruce Fraser)開始規劃因應日本投降後的局勢。他在12日下令組成三個特遣支隊(Task Group),準備在戰爭結束後前往香港、上海、新加坡三地。其中預定前往上海的第111.3特遣支隊,由瑟法斯少將(Rear Admiral R. M. Servaes)領軍,麾下船艦包括旗艦百慕達號輕巡洋艦(HMS Bermuda)、巨人號航空母艦(HMS Colossus),及三艘T級驅逐艦:騷動號(HMS Tumult)、泰里安號(HMS Tyrian)、托斯坎號(HMS Tuscan)。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透過玉音放送宣布投降後,第111.3特遣支隊就在兩個小時內從澳洲的雪梨啟航,於20日先抵達新幾內亞的馬納斯(Manus),阿爾戈英雄號輕巡洋艦(HMS Agronaut)及澳洲皇家海軍的屈伯龍號驅逐艦(HMS Quberon),在當地加入第111.3特遣支隊的行列,一起航向北方。 當時英、美兩國對於如何救援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日軍俘虜的同盟國軍人(以下皆稱為盟軍戰俘),並沒有形成具體的政策。弗雷瑟上將認為兩國在這方面的默契,是由美國負責日本與韓國境內的所有盟軍戰俘,英國則負責救援被日軍拘禁在上海、中國北部、台灣等地的大英國協戰俘,以及香港境內的各國戰俘。所有被營救出來的盟軍戰俘,預定先集中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後續遣送回母國。 8月23日晚間,第111.3特遣支隊抵達菲律賓南部的雷伊泰灣(Leyte Gulf)。瑟法斯少將於次日前往馬尼拉,拜會美國海軍第7艦隊司令金凱德上將(Admiral T. C. Kinkaid),並告知第111.3特遣支隊已就緒,可以接受第7艦隊的派遣。當時第7艦隊被賦予的任務,只有支援盟軍在韓國仁川的登陸行動,及空投救援物資到台灣地區幾座拘禁盟軍的戰俘營。由於許多被拘禁在台灣的戰俘是1942年在新加坡被俘虜的英國軍人,因此弗雷瑟上將命令瑟法斯少將接下救援戰俘的任務,而且也得到金凱德上將的同意。在啟航執行任務前,第111.3特遣支隊持續留在雷伊泰灣進行整補。 8月29日近午時分,美國海軍第7艦隊第77.1特遣支隊,由指揮官柯勤少將(Admiral D. Ketcham)率領,從雷伊泰灣旁的聖佩德羅灣(San Pedro Bay)啟航,前往韓國西方海域,準備為預定在仁川外海進行掃雷作業的第71.2特遣支隊提供空中掩護與支援。第77.1特遣支隊啟航時,包括以下兩個特遣區隊(Task Unit): 第77.1.1特遣區隊:布洛克島號航空母艦(USS…
終戰時位於台灣的戰俘營
POW Camps on Formosa at the End of WWII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1945年9月5日與6日,美國海軍第77.1特遣支隊(Task Group 77.1)的驅逐艦進入基隆港,接走了大部分在戰爭期間被拘禁在台灣的盟軍戰俘。根據當時的記錄,美軍在第一天先撤離了一號營(Camp #1)的戰俘,次日再接走四號營(Camp #4)與六號營(Camp #6)裡的戰俘。這些編號是指哪些戰俘營? 又位在哪裡? On September 5 and 6, 1945, destroyers from Task Group 77.1, US Navy, evcuated Allied POW who had been…
屏東俘虜收容所空照
Overhead Photo of Heito POW Camp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上圖是美軍偵察機在1945年5月拍攝的照片,圖中被圍牆環繞的處所就是日本時代的屏東俘虜收容所。就我個人所知,這是目前可找到的最清楚一張二戰時期屏東俘虜收容所空照,不過當時這座戰俘營已經關閉,原來收容的戰俘被送往台北大直的收容所。跟上圖對照,下面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所繪的收容所跟實際的配置還不算差太遠。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提供 原地的現代衛星空照; 昭和17年(西元1942年)7月17日的《台湾俘虜収容所の分所設置に関する件》曾列出這座收容所: 国立公文書館提供 延伸閱讀:TAIWAN POW CAMP #3 – HEITO
美軍誤炸江ノ浦丸戰俘船事件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1月10日在高雄市三餘書店的《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讀友分享會裡,我提到了美國海軍艦載機在1945年1月9日攻擊高雄港的行動中,炸中了載有美軍戰俘的江ノ浦丸(Enoura Maru)。這個充滿了命運轉折的悲劇,雖然是在高雄港發生,卻是從菲律賓開始。以下是故事的發展: 1944年12月13日,馬尼拉的日軍將大約1600名美軍戰俘送上鴨綠丸(Ōryoku Maru)戰俘船,準備經由高雄運往日本的門司。 1944年12月14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黃蜂號(USS Hornet, CV-12)航空母艦清晨出動第11艦載機大隊的F6F,前往攻擊菲律賓巴丹(Bataan)半島上的日軍機場,但未發現適合攻擊的目標。機群在蘇比克灣(Subic Bay)發現向北航行中的鴨綠丸,在不知道上面載有戰俘的情況下,於一天之內發動多波攻擊。 在蘇比克灣遭到美機攻擊而冒煙的鴨綠丸 1944年12月15日,第11艦載機大隊清晨再度出動F6F攻擊日軍機場,由於仍未發現值得攻擊的目標,又前往蘇比克灣搜尋前一日攻擊的運輸艦(即鴨綠丸)。機群在奧隆阿波(Olongapo)的海岸邊發現鴨綠丸,經過數次攻擊,鴨綠丸在當天下午沉沒,造成約300名戰俘喪生。 在奧隆阿波的岸邊再度遭到攻擊而冒煙的鴨綠丸 上一張照片放大後,可以在鴨綠丸旁的海面上看見許多白點,事實上這是跳船逃生的戰俘游往岸邊時激起的水花 鴨綠丸在當天下午沉沒,只見一片油漬(箭頭指處) 1944年12月24日,約1040名倖存的戰俘轉送到江ノ浦丸,被集中在第二貨艙,另240名戰俘登上較小的ぶらじる丸(Brazil Maru)。 1944年12月27日,江ノ浦丸與ぶらじる丸啟航,31日抵達高雄。 1945年1月6日,ぶらじる丸上存活的230名戰俘被轉送到江ノ浦丸的第一貨艙,原來在第二貨艙的戰俘中,有240人被轉到第一貨艙。 1945年1月9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上午出動第11艦載機大隊的飛機攻擊高雄港,繫泊在港內浮筒的江ノ浦丸被炸中第一貨艙,第二貨艙亦遭波及,約300名戰俘因此喪命。 第11艦載機大隊拍攝的高雄港攻擊照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江ノ浦丸是上一張照片右下角兩艘並排船隻左邊的一艘。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1月12日,日軍才開始善後,生還者被送到ぶらじる丸,遺體陸續送往旗津(位置跟現在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只隔著一條旗津三路)埋葬。 1945年1月14日,ぶらじる丸啟程,29日抵達日本門司。在馬尼拉登船的1600名戰俘中,生還者不到500人。 1946年,美軍派員到台灣,將戰俘的遺體遷葬至夏威夷。
空襲考古學:斗六戰俘營
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在1945年4月2日凌晨2時,派出2架各掛載4枚250磅傘降破壞彈的B-25,準備從新竹沿縱貫線鐵路一路南下,轟炸和掃射沿途發現的機會目標(target of opportunity)。不過台灣北部天氣不佳,這兩架B-25往南飛行至鹿港才開始發動攻擊,分別轟炸了鹿港的一座工場,及西螺一座被儲油槽圍繞的大型工場(a very large factory surrounded by oil storage tanks at SEIRO)。上圖即是這次任務拍攝的照片,照片的說明文字僅指出這是機會目標,所以到底這是哪裡? 照片背景的工場看起來很像當時的製糖所,由於鹿港一帶沒有製糖所,所以我就從西螺附近的製糖所找起(其實西螺的英文是Seira,不是任務報告寫的Seiro,但我認為應該是美軍寫錯了),包括溪州、龍巖、斗六這三座。我的運氣不錯,雖然比對溪州和龍巖後都發現不是,仍然很順利就發現上圖就是斗六製糖所一帶,各位可以跟下面這張1945年1月的偵察空照比對。 上圖前景很明顯是一所學校,我剛看到照片的時候就注意到校舍有圍牆環繞,把操場隔開。由於已經確認了斗六製糖所,所以不難確定這所學校就是現在的溝壩國小。該校的網頁指出:民國11年獨立為「溝子壩公學校」;民國33年因為戰爭的關係,遷讀於「大崙國民學校」。為什麼要遷讀呢?後來再Google了一下,原來日軍在1944年11月利用這所學校改為斗六戰俘營!這就可以解釋校舍四周的圍牆了。不過第38轟炸大隊拍下這張照片應該只是歪打正著,不然報告裡就會指出這是戰俘營了。 來源: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1948年的空照: 來源: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現代衛星照片:
二戰後首架降落台灣的盟軍飛機
First Allied Plane to Land on Formosa after WWII
上圖與下圖都攝於1945年9月5日,地點是台北松山飛行場。在照片拍攝的兩天前,為了解救被日軍囚禁在台灣的盟軍戰俘,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指揮官命令以航艦布洛克島號(USS Block Island, CVE-106)為首的一支特遣隊改道前往基隆,於4日晚間抵達台灣東北方外海。由於不清楚日軍是否仍有敵意,因此這支特遣隊在5日清晨派出飛機到台北與基隆上空偵察,並藉此對日軍作威力展示。後來美軍指揮官決定冒險派遣飛機前進松山飛行場降落,以便跟日軍建立起直接的溝通管道。日本時間(美軍的時區代碼是I)上午1010,圖中這架隸屬布洛克島號陸戰隊第233魚雷轟炸中隊(VMTB-233)的TBM-3,由Dick Johnson上尉駕駛,後座搭載擔任聯絡官的Peter Folger少校,順利降落在松山飛行場。這架魚雷轟炸機也因此成為日本戰敗投降之後,第一架在台灣降落的盟軍飛機。The first and second photos were both taken at Matsuyama (now Sungshan) Airdrome on September 5, 1945. Two days earlier, the Commander of the USN 7th Fleet…
Heito POW Camp (屏東戰俘營)
In the above photo, taken on January 31, 1945, the white arrow points to the suspected Heito (Japanese pronunciation of Pingtung) POW Camp site. The straight line, running from left to right…
Takao POW Camp (高雄戰俘營)
In the above photo taken on October 12, 1944, I have circled the area where I suspected the Takao POW Camp was located. It was built by the Takao (now Kaohsiung) Harbor….
Kinkaseki POW Camp #1 (金瓜石戰俘營)
This July 1944 aerial reconnaissance photo shows the Kinkaseki POW Camp in the center. It can be seen in the following enlarged image that the camp was surrounded by a wall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