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17日,可見B-25投下的傳單在右側月台上方飄散(點擊上圖可放大)
《孫子兵法》計篇說: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其中被我用黑體字強調的「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說打仗要利用敵人沒有準備的時候發動攻擊,使其出乎敵人意料之外。這是軍事上的常識,即使美軍沒讀過《孫子兵法》,也不會不懂得這道理。所以第20航空隊在1945年7月底及8月初,合計三次對日本預先空投明示空襲目標城市的2106號傳單,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特例,而非常規。在執行這項計畫之前,美軍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擔心日軍因此有所防備。但當時雖無法預知戰爭即將結束,日軍卻已是強弩之末,而且在心理作戰上的利明顯大於弊,所以仍按計畫進行。
第20航空隊在日本空投2106號傳單的三個晚上,都沒有安排其他的轟炸任務(僅7月27日晚有海上布雷任務),所以純粹是預警性的傳單空投任務。然而我們從上一篇已經看到,美軍在台灣地區空投的傳單,內容不僅都沒有像2106號傳單那樣明確寫出空襲的目標地點,甚至大部分跟空襲沒有關係。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美軍在台灣空投傳單的時機都在空襲任務中一併執行。換句話說,這些傳單是跟炸彈一起落下的!
以下是眾多的B-25任務報告中的兩份,可以看到是在轟炸台灣的任務中順便空投傳單(相關文字以紅色底線標示)。美軍第20航空隊空投日本的2106號傳單是裝在M26彈體內(一枚可裝一萬張傳單)投下,但第5航空隊在台灣地區的傳單則多以人工投放,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軍在台灣投下的傳單數量會這麼少。
在台灣主要負責超低空轟炸的B-25,由於機上用來拍攝轟炸成果的相機是朝後方拍攝,有時候會湊巧拍到剛從機上灑出去的傳單,例如本文最上方轟炸竹南驛的照片。以下是另外三張正好拍到傳單的照片,各位也可以點擊照片說明的連結來取得當次的任務報告:
1945年5月16日,上方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下方箭頭所指是一枚傘降破壞彈。任務報告
1945年5月17日,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任務報告
1945年5月22日,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美軍人員還在照片上寫下propaganda leaflets。任務報告
負責在台灣執行高空轟炸任務的B-24,也曾在轟炸任務中空投傳單。不過因為B-24的相機大部分是朝下方拍攝,所以我還沒看過有正好拍到傳單的。以下是其中三次有附帶空投傳單的B-24轟炸任務報告,供各位參考:
* * *
美軍空襲台灣的歷史研究,在過去完全不像對日抗戰那樣受到重視。所以除了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回憶之外,向來不缺傳言.謊言,其中一項就是美軍會在空襲台灣的任務之前,先投擲傳單預告,讓目標區的民眾可以撤離。我寫這三篇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傳單.任務報告.照片的佐證,來證明這種說法不實。事實上,美軍在清晨出動到台灣執行的單機氣象觀測任務都還會掛載炸彈,對沿途發現的Targets of Opportunity發動攻擊,這種任務是要如何對台灣民眾預警?當然,如果您有不同的發現,也歡迎提出實際的傳單.任務報告.照片來協助說明,相信這對美軍空襲台灣的歷史研究會是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