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轟炸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後,隔了一天,又出動轟炸第61航空廠和屏東飛行場。其實美軍最初的規劃,是以兩次最大兵力的B-29轟炸第61航空廠,目的是要將其摧毀殆盡。但是位在美國的第20航空隊司令部在14日當天指示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指揮官李梅將軍,如果第一次任務能摧毀第61航空廠,就不必再對同一目標發動第二次空襲,改以高雄港或基隆港為目標。次日,第20航空隊司令部再指示李梅在16日只出動75%的B-29兵力,保留25%到17日再轟炸台灣。李梅看過第61航空廠在14日被轟炸的損壞狀況後,決定在16日以第444與第462轟炸大隊轟炸岡山,第468轟炸大隊則轟炸屏東飛行場,留下第40轟炸大隊執行17日的任務。 不過在16日當天,因為領航的疏失,第444大隊有10架B-29飛到屏東投彈。上圖就是序號42-6352的第444大隊B-29在屏東上空投下的炸彈,這些炸彈在照片上只是一群小白點,必須放大才看得清楚。至於這些炸彈落在哪裡,由於屏東飛行場上空的雲量很多,所以看不出來: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可能因為機械故障,42-6352在屏東只投下十多枚炸彈。這架飛機後來在往西返航的途中,於左營上空又投下十枚炸彈: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如果時空換到現代的台灣,上圖就會出現高鐵左營站: Google Earth 這十枚炸彈最後落到左營軍港,不過看來也沒炸中什麼重要目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Tag: Google
台中俘虜收容所空照圖
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日軍用於關押盟軍戰俘的台中俘虜收容所,地理位置是在霧峰的烏溪畔。我根據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Camps Memorial Society)的網頁找到了它的遺址位置,再經黃湯姆先生(非本名)的指點,在美軍1945年1月24日拍攝的偵察照片上找到了戰俘營(下圖編號1)及日軍強迫戰俘在烏溪上開鑿的水路(下圖編號2,詳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的描述)。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同地區的現代衛星照片: 下圖是台中俘虜收容所的局部放大,美軍拍攝這張照片時,此座戰俘營已經關閉,戰俘被移往他處: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則清楚顯示了戰俘被強迫開鑿出來的水路: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歷史上的今天:空襲新社飛行場
1945年1月4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延續前一天(3日)的攻擊台灣行動,但是受到天候的影響,原定在清晨5時30分發動的第一次任務被迫取消或延後至上午7時出發,因此當天的第一波攻勢實際包括延後的第一次任務與原定的第二次任務。隸屬第38.3特遣支隊的提康德羅加號,出動第80艦載機大隊的11架SB2C、15架TBM、16架F6F,前往攻擊公館飛行場。由於公館飛行場與鄰近的台中飛行場都被濃厚的雲層掩蓋,所以各自尋找機會目標進行攻擊,其中兩架SB2C透過短暫出現的雲層縫隙俯衝轟炸新社飛行場(美軍稱之為Tosei,即大甲溪對岸的東勢)。上面這張附在提康德羅加號任務報告的新社照片雖然未註明拍攝日期,但是提康德羅加號的艦載機空襲新社飛行場的日期僅有1945年1月4日這一天,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就是當天所拍攝。除此之外,這也是目前我看過拍攝日期最早的新社飛行場照片。 將上圖放大後,可以在右下角看到一座露天掩體(下圖箭頭所指處): 其實前面這張照片是一系列連續照片裡的第一張,下面的第二張照片可以看到美軍投下的炸彈在前述掩體旁爆炸(箭頭所指處)。照片下半部顏色較淺處是兩條跑道之一,另外還可以看到其他幾座露天掩體,但是當天美軍並未在這座飛行場上發現任何日軍飛機: 連續照片的第三張,箭頭所指為前述的炸彈落點: 在這一系列的第四張照片中,除可看到前述的爆炸處(箭頭所指),更可清楚看到新社飛行場就位於大甲溪旁的台地上: 同年1月24日,美國陸軍航空隊派出高空偵察機,拍攝下面這張新社飛行場的全景照片,箭頭所指處就是前述的炸彈落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空襲考古學:琉球嶼白沙尾?
1945年6月24日空襲照片 上下這兩張照片是美國海軍第104巡邏轟炸中隊(VPB-104)的一架PB4Y-2,在1945年6月24日的武裝偵巡任務中拍攝的,當天這架飛機對這些船隻投下了四枚100磅炸彈、五枚100磅集束燒夷彈,並射擊了6000發50機槍彈。根據任務報告,照片中的場景是琉球嶼(俗稱小琉球)的某個漁港。 1945年6月24日空襲照片 第104巡邏轟炸中隊的飛機不只一次在武裝偵巡任務中攻擊這座漁港。如果仔細觀察下面這張1945年7月20日的照片,就可以發現跟上面兩張是同一地點: 1945年7月20日空襲照片 照片把左側的一座房舍拍得相當清楚: 1945年7月20日空襲照片 第104巡邏轟炸中隊在1945年7月25日再度攻擊這座漁港,拍下了以下兩張照片: 1945年7月25日空襲照片 1945年7月25日空襲照片 第二張照片讓我們可以看到7月20日照片中房舍的另一個角度: 1945年7月25日空襲照片 戰時琉球嶼的空照相當稀少,下面這張1945年1月13日的空照解析度不夠高,在放大之後仍看不到有任何突出於海面的防波堤,因此我一直無法確認前面幾張空襲照片的拍攝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用現代衛星照片的比對過程中,我一度把照片中的防坡堤跟大福漁港連結在一起,後來才發現大福漁港是戰後才興建。琉球嶼在戰時的漁港就只有白沙尾(位於上面空照的中線正下方),但是防波堤因風浪侵襲、年久失修,戰後已經改建過,可能因此現在的外觀跟當年不同。前面幾張照片中可以看到岸邊有階梯狀的平台,而Google街景則可以看到這裡是有坡度的。我把Google Earth的照片傾斜後來看(如下),跟本文第二張照片裡的街路好像有幾分相似。如果真的可以確定是白沙尾,那麼這些美軍拍攝的照片更顯得珍貴! Google Earth
空襲照片上的彈坑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上圖攝於1945年6月17日,照片左半部的空地上可見數十個不規則散布的白點。跟下面這張1945年4月1日拍攝的同地點照片比對,這些白點顯然是在兩張照片拍攝日期之間出現。因為照片的中心就是一座日軍的防空砲台,而且白點為數不少,所以這些白點應該是美軍飛機經常用來對付防空砲台的集束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cluster)造成的小彈坑。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造成這些彈坑的,是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當天投下,每一枚重90磅、以六枚為一捆的集束破片殺傷彈。不過從照片來看,幾乎所有的炸彈落點都偏了。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這座砲台在下面這張美國陸軍航空隊1944年3月2日拍攝的台北地區偵察照片中,被標示為39號的A/A(Anti-Aircraft):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以現在的地理觀點來看,它就位於吉林路、農安街、松江路、民權東路之間:
屏東俘虜收容所空照
Overhead Photo of Heito POW Camp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上圖是美軍偵察機在1945年5月拍攝的照片,圖中被圍牆環繞的處所就是日本時代的屏東俘虜收容所。就我個人所知,這是目前可找到的最清楚一張二戰時期屏東俘虜收容所空照,不過當時這座戰俘營已經關閉,原來收容的戰俘被送往台北大直的收容所。跟上圖對照,下面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所繪的收容所跟實際的配置還不算差太遠。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提供 原地的現代衛星空照; 昭和17年(西元1942年)7月17日的《台湾俘虜収容所の分所設置に関する件》曾列出這座收容所: 国立公文書館提供 延伸閱讀:TAIWAN POW CAMP #3 – HEITO
空襲考古學:屏東市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幾天前的5月1日是國際勞工節,但美軍飛機卻在1945年5月1日這一天大舉出動,準備將當時的嘉義市燒成平地。當天預定由第22、43、90、380等4個轟炸大隊的B-24在中午12時到下午1時30分之間從高空以燒夷彈轟炸,先燒毀當地的建築。接著再由第38轟炸大隊3個中隊的B-25,以半小時的間隔輪流對嘉義市區投下大量的傘降破片殺傷彈並以機槍掃射,用以殺傷已無處掩蔽的民眾。但是因為嘉義上空天候不佳,只有部分B-24對嘉義市投彈,第90轟炸大隊完全放棄轟炸嘉義,第319、320、321轟炸中隊的18架B-24改對屏東市投下465磅集束燒夷彈和500磅燒夷彈。上圖即為第90轟炸大隊當天拍攝的照片,屏東驛位於照片中央濃煙升起處的右側。 第38轟炸大隊僅有先發的第823轟炸中隊,在能見度不佳的情況下對投下傘降破片殺傷彈和傳單。後續飛抵的第405轟炸中隊天氣狀況太差,轉向列為預備目標的屏東市投彈,下圖為該中隊在任務報告所附的航向示意圖: 在下面這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中,前景似乎有一座攔水壩,背景隱約可見一支煙囪。由於屏東市有座阿緱製糖所,所以我自然的認為那是製糖所的煙囪,但是在製糖所南面的區域內卻完全找不到攔水壩。後來在美軍繪製的屏東市地圖中發現了DAM的字樣,位於現在的仁愛路與自由路口,所以煙囪不屬於製糖所,而應該是專賣局屏東酒工場的。 照片A 另一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很清楚地可以看見用來載甘蔗的列車和糖業鐵道,不難確認就位在阿緱製糖所的南側: 照片B 我利用1945年5月31日拍攝的垂直空照片標示出上面兩張照片的拍攝方向,各位可以點擊放大觀看,尤其是照片A裡的攔水壩: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同一區域的現在衛星照片: 第38轟炸大隊的第822轟炸中隊在飛抵台灣前,即由前面的中隊告知目標區的天氣不佳,所以直接前往屏東投彈,並拍下以下照片: 雖然我不是屏東人,但是運氣很好,很快就確認這是水源地的水塔,而且還遺留到現在,可以在Google的街景看到:
這不是視力測驗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你看得見上圖右下角的海邊有一座口字型的建築物嗎? 這座口字型建築是基隆的舊正濱漁會大樓。如果你看得見(用滑鼠點擊上圖可放大,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得見),那麼當年負責分析這張偵察照片的美軍人員也看得見。換句話說,2015年11月30日聯合報這篇《正濱大樓撐過二戰 靠神奇13溝磚》的報導所說「二戰盟軍不斷空襲轟炸基隆港,日人有先見之明,將重要建物外牆用有13道高低凹槽的黃磚鋪設,阻礙陽光反射;加上每塊黃磚顏色也刻意深淺不一,現在看不起眼,但當時敵軍飛機從高空俯瞰,這層防護等同為大樓打了一層馬賽克,正濱舊漁會大樓得以免於戰火波及。」就只是一則有趣的鄉野傳奇,並非事實。 這座建築物也出現在下面這張1945年6月16日的空襲照片中(右邊箭頭所指處,你又看見了!點擊照片將連結至中央研究院的原始照片,記得看照片最下面那一行字)。或許你會抗議說,照片裡的炸彈明明就炸不到這座建築,一定是它的馬賽克起了作用!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且慢。拍攝這張照片的第22轟炸大隊第408轟炸中隊在任務報告中,提到當天轟炸基隆的任務中一共投下184枚260磅破片殺傷彈(下圖文字的第5行)。這種炸彈並不是為攻擊建築物而設計,所以這座舊漁會大樓並非目標。 當天還有第43轟炸大隊跟第22轟炸大隊共同執行任務,其下的第403轟炸中隊在報告裡指出當天的目標是基隆港的小型船隻(Small Shipping,見以下報告的B項),所用的武器也是260磅破片殺傷彈(以下報告的最後一行)。因此前面那張空襲照片裡的炸彈本來就不是要炸舊漁會大樓。 260磅破片殺傷彈的最外層是由寬約一英吋的鐵條纏繞而成(如下圖),炸藥爆炸會讓這鐵條碎裂成大量的小型破片,用以殺傷人員或破壞車輛、輕裝甲。由於基隆港內的小型船隻多為木造,使用260磅破片殺傷彈即可達到破壞的目的。而且因為這種炸彈較輕,B-24可以掛載的數量較多,投下爆炸後形成的彈幕較廣,也可增加擊中小型船隻的機率。 過去對美軍空襲台灣的傳說很多,有些為真,有些就只是巷議街談而已。透過閱讀美軍的任務報告,可以讓我們知道任務的主要轟炸目標為何;從使用炸彈的種類,也可推測轟炸的目標大約是哪種類型。歡迎各位在3月19日下午2時,蒞臨基隆市忠三路75號金豆咖啡,一起探索美軍轟炸基隆的歷史。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寫《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這本書的收穫之一,就是讓我自己重新認識台灣的地理。上面這張照片(攝於1944年10月12日清晨)裡的大型工業設施,就是我寫書時才頭一次知道的(恕我孤陋寡聞)的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又稱高雄製鐵所),可以看見它五座大型鎔鑛爐。下圖則是隔了數小時後拍攝,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廠區沒拍到,畫質更為清晰。據說這裡有十八支大煙囪(故有「十八支煙筒管」之稱),照片裡就可清楚看見其中十支的影子。我從照片推測,礦砂應該是從高雄港以小船經右下方的運河(已經填成光華三路)轉運至此。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以下兩張連續照片攝於1945年2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的第90轟炸大隊與第380轟炸大隊B-24轟炸機,協同以500磅炸彈、500磅燒夷彈、集束破片殺傷彈轟炸高雄市的工業設施。在這兩張由第90轟炸大隊拍攝的照片中,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完全被爆炸的濃煙掩蓋。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在2月三度遭到美軍轟炸,造成嚴重損壞。以下分別是《台灣空襲狀況集計》與美軍在戰後的調查報告: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在5月30日出動第22、43、90、380轟炸大隊超過一百架B-24,以260磅破片殺傷彈轟炸高雄市一帶的日軍防空陣地,當天拍攝的轟炸照片正好顯示了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的損壞狀況。下圖中可見第一號與第五號鎔鑛爐完全被炸壞: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以下三張照片均為美軍在1945年12月到高雄勘查時拍攝,第三張照片的前景可以看到倒塌的煙囪: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的原址在戰後被改建為高雄硫酸錏公司(為什麼要生產這奇怪的東西?),以下為1959年的空照: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現代的衛星空照:
空襲豐原: Before and After
昨天晚上到豐原的三民書局分享拙作《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特別利用了美軍在1945年1月24日與1945年7月11日拍攝的兩批垂直空照(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的廖泫銘先生協助取得這些照片),來比較豐原地區在台灣空襲期間受損的狀況。今天就來這邊跟大家分享,所有照片都可以用滑鼠點擊放大。 去年我曾經寫過帝國纖維株式會社豐原亞麻工場在空襲中受損,透過空照比較,可以發現好幾棟倉庫都燒掉了: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美軍在1945年5月19日曾以豐原驛的車場作為主要轟炸目標,從照片來看,車站附近受損慘重,現在三民書局(照片裡中正路的「中」的左邊)對面區域更是滿目瘡痍: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研究以下兩張照片時,我才知道現在的瑞穗國小已經搬遷過,照片裡的瑞穗國小仍在原址。照片最上方的圳寮一帶也有一個像學校的區域,而且在空襲中受損,但我找不到這所學校的相關資訊: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大雅國小由於臨近公館飛行場,可以也被誤認為兵營而遭轟炸: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