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14日清晨,兩架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的B-25J轟炸機自菲律賓的林加延(Lingayen)機場起飛,每架飛機上都掛了四枚500磅傘降破壞彈(parademo),目標是台灣旗山的旗尾製糖工場。沿途雲層厚實且有陣雨,直到接近目標區才有較開的雲層,不過仍然只有其中一架飛機在糖廠上空投下炸彈,另一架因雲霧的影響以致能見度不佳而未能對目標投彈。上圖是當天在糖廠上空拍攝的照片,遠處可見旗山吊橋和更北邊的另一座橋(網路上的這個部落格有當天拍攝的另一張照片,可清楚的看見這兩座橋)。Two B-25J of the USAAF 38th Bombardment Group, each carrying four 500-lb “parademo” bombs, took off from Lingayen Airfield on the morning of May 14, 1954, for an “Alcohol Busting” mission. The…
Tag: Bombing Formosa
空襲明治製糖台東工場
Raid on Taito Sugar Refinery
NARA via Fold3.com 1945年5月18日上午,四架隸屬美國海軍第137巡邏轟炸中隊的PV-1從呂宋島上的克拉克機場起飛,前往台灣的台東執行轟炸當地製糖工場的任務。這四架飛機從海岸以超低空接近目標後,各投下三枚500磅炸彈,其中只有一枚未命中(上圖為攻擊實況照片)。不過在飛越目標區的過程中,有一架飛機的砲塔被日軍的25mm防空砲火擊中,砲手的手部滿是破片。這些飛機之後往北沿著花東縱谷飛往花蓮一帶,對沿途有機會下手的目標攻擊。Four PV-1 Venturas of the VPB-137 took off from Clark Field on Luzon in the morning of May 18, 1945, for a strike mission on a Sugar Refinery/Butanol Plant…
轟炸南方澳
NARA via Fold3.com 1945年6月24日上午0536(東京時間,以下皆同),一架隸屬美國海軍第104巡邏轟炸中隊(VPB-104)的PB4Y-1巡邏機從呂宋島上的克拉克機場起飛,前往台灣上空執行武裝偵巡任務。當時美軍已經在台灣取得完全空優,所以美國海軍的巡邏機經常以單機執行任務,一旦看見有機會下手的目標就發動攻擊。這架飛機於上午0900飛抵南方澳上空,發現有三艘美軍代號為Sugar Dog的機帆船,便從10300英呎的高空陸續投下四枚500磅炸彈,以上就是此次任務拍攝的三張連續照片。飛行員看見炸彈爆炸後就飛往他處繼續巡邏,一小時後返抵原地,三艘機帆船已被炸毀,只見港內散布的油汙和碎片,碼頭也被炸出了一個大洞。 以下是同區域的現代衛星照片:
草屯飛行場平面圖
Soton Airdrome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三年前取得的《臺灣區各飛機場要圖》由於是手繪,精確度和精細度都不比正規的地圖,加上近年來草屯地區發展迅速、地貌變化甚大,所以其中的草屯飛機場只能約略定位,無法在Google Maps畫出平面圖。幸好國內年輕歷史學者杜正宇先生遠赴美國取得的檔案中包含了草屯飛行場的空照,並且慷慨分享給我,終於能順利繪製出草屯飛行場平面圖,在此誠摯感謝!上面這張1944年3月1日的草屯地區傾斜照相拍攝時,飛行場尚未興建,所以用來作對照之用。The oblique aerial photo of Soton (currently Caotun, Nantou) area on the top, taken on March 1, 1944, is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comparison, for Soton…
台南(北)飛行場?
Was There a Tainan North Airfield?
取自杜正宇與謝濟全著《盟軍記載的二戰臺灣機場》Via Tu, Cheng Yu and Shieh, Chi Chuan, “Airports in Taiwan during World War II period” 上圖是美軍1944年9月的一份情報分析裡的照片,注意照片中標示了台南(北)飛行場(Tainan North Airfield),而這張照片的「原版」其實是下面這張1944年3月1日拍攝的傾斜照相:The annotated photo above was included in a 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analysis report dated…
台中飛行場西跑道
Toyohara Satellite Airfield (West Runway of Taichu Airdrome)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上圖拍攝於1943年11月22日,圖中美國軍方稱為Toyohara(豐原)的機場實際上是被日本人稱為台中飛行場,但是此台中飛行場並非目前已廢棄的水湳,而是空軍清泉崗基地的所在地。下面這張1944年3月1日的傾斜空照雖然被中研院加了浮水印,但畫質較佳。The above annotated photo was taken on November 22, 1943, and was later used in the intelligence analysis Formosa Interim Report, February 1944. The airfield in the photo,…
【01/28更新】日軍在台灣使用的防空氣球
[Updated] Japanese Barrage Balloon on Formosa
NARA via Fold3.com 上圖取自美國海軍航艦胡蜂號(USS Wasp, CV-18)1944年10月2日至27日的航空作戰報告,拍攝日期是10月13日。注意右下角有個飛船狀的物體,美軍認為這是日軍在測試的防空阻攔氣球(barrage balloon),這也是美軍首次在台灣地區拍到此種氣球的照片。由於作戰報告這張照片只顯示局部,看不出來確實的拍攝地點,我在前一天同樣是由胡蜂號艦載機拍攝的偵察照片中找到同樣的氣球(下圖的正中央),因此確認了地點。而從下圖也可以看出氣球旁的建築物其實是個沒有外牆的棚廠:The above photo can be found in the Action Report of WASP and Carrier Air Group FOURTEEN during the period October 2, 1944, through October 27,…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1月17日美國海軍首次以巡邏機攻擊台灣
上圖是美國海軍第71巡邏轟炸中隊一份作戰報告的一部分,上面指出一架PBY-5A水陸兩用巡邏機於1945年1月17日從呂宋島上的林加延(Lingayen)灣起飛,執行夜間武裝偵巡任務,這架飛機飛到台灣後,以炸彈轟炸了日軍在東港的水上飛機基地。在此之前,美國海軍都是以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攻擊台灣,這次是首度使用非艦載型的大型巡邏機對台發動攻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按此下載詳細的攻擊過程敘述(英文版),因為接下來我要談的是研究二次大戰太平洋地區戰事常常遇到的一項困擾:時間。 大家都知道美國本土跟亞洲有時差,所以上圖報告所提的日期究竟是美國時間還是本地時間呢?也許你已經發現上圖(d)項的Time在1745後面加了Item這個英文字,這代表1745指的是軍用時區 I 的時間,相當於格林威治時間加上9小時,跟東京的時間一致。為了避免英文的 I 跟數字的 1 混淆,所以文件上經常用Item來代表軍用時區 I 。由於大部分的人對軍用時區比較不熟悉,所以過去我在提到軍用時區 I 時,就直接以東京時間為代表。如果各位再看上圖的(f)項返航時間,可以看到0750 Item/18。因此這次任務是東京時間1945年1月17日下午1745起飛,於東京時間的次日清晨0750返航,時間長達14個小時。 並非每一份文件都會把時間寫得這麼清楚,而且也不是每一份太平洋戰區的報告都採用相同的軍用時區,例如我發現第20航空隊敘述轟炸台灣的任務時是以軍用時區 Z (Zulu) 為標準。此外,有些文件是在日後才根據過去的作戰報告編纂而成,在日期與時間上並沒有很精確。前面提到的第71巡邏轟炸中隊在1945年7月編了一本中隊作戰史《The War History of Patrol Bombing Squadron Seventy-One》,在提到上面所述的任務時記載如下: January 16-17的意思是這次任務橫跨了1月的16、17日兩天,然而這次任務的起飛時間(東京時間1945年1月17日下午1745)在美國本土也是17日,所以不管是以美國時間或軍用時區 I 的時間來看,都是錯的。但假如我手上沒有最上面那份作戰報告,而是直接參考這本中隊作戰史,歷史上的今天就會變成歷史上的昨天。這種情況不是只發生在這次任務而已,之前我在寫第5航空隊首次轟炸台灣任務時就提過。 第71巡邏轟炸中隊所屬的Fleet Air Wing 17在1945年10月也編了一本戰史,對前述任務的描述如下,可以看到日期又變成1月17日。各位應該可以體會我所謂的困擾了吧。
美軍轟炸溪州製糖工場
US Bombed Keishu Sugar Plant
美國國家檔案局說明以上兩張照片(編號A和B是我加上的)是美軍第5航空隊轟炸台灣的溪州糖廠的檔案照(沒有註明日期),而對下面這張照片(編號C和數字是我加上的)則註明是1945年5月17日轟炸蒜頭糖廠。不過如果仔細比對照片B和照片C,就可以發現兩張照片的場景是一致的,照片B的拍攝時間只比照片C晚了幾秒鐘,所以溪州糖廠和蒜頭糖廠兩個答案至少有一個是錯的。 之前我採信照片C的說明,認為這是明治製糖的蒜頭工場,然而心中始終有個問號,因為照片裡房舍的配置跟垂直偵察照片裡的蒜頭工場不太一樣,只是當時我也沒有溪州工場的垂直空照可以比對。下圖是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溪州工場的檔案照,跟上面照片A的廠房配置頗為相似,不過任何一間製糖所從地面看起來其實也都差不多。 後來我終於在一張1945年1月美軍拍攝的垂直偵察照片的邊緣找到溪州工場的影像(如下圖,由於接近底片的邊緣,所以畫質較差),可以看見跟照片C一致的房舍配置,仔細看的話,還能看到照片B下緣的幾棟茅草屋。為了便於比較,我把照片C裡對應的房舍用同樣的數字標示出來。根據這張照片,我們也能判斷出當天美軍的飛機大致上是自東往西進行轟炸的: 中央研究院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Via Academia Sinica)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編纂的《台灣空襲狀況集記》也記載了溪州工場在5月17日這一天遭受空襲,因此可以確定本文一開始的三張攻擊照片裡的糖廠就是溪州工場。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在確定時間和地點後,就不難從美軍的戰報中找出負責轟炸的單位:當天是由第38轟炸大隊第71轟炸中隊的兩架B-25執行任務,在東京時間上午1015左右以275度的航向總共投下12枚500磅傘降破壞炸彈(Para Demo)。過程中還投下了以漢文寫成的傳單,上面的照片C裡可以看見空中飄散的這些傳單。 下圖是1959年空照裡的溪州糖廠,其實已經跟攻擊照片裡的不太一樣: 中央研究院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Via Academia Sinica) 現在這個地點幾乎看不太出來以前曾經有過糖廠了: 顯示詳細地圖
轟炸南靖製糖工場
Nansei Sugar Refinery Attacked
Source:《伸び行く明治》(昭和15年,西元1940年) 上面這張照片的主體是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南靖工場的大煙囪,這是目前我唯一找到可以清楚辨識煙囪上題字的歷史照片(雖然「南靖工場」以上的字模糊不清),所以分享給大家憑弔。南靖工場在1945年4月24日正午遭到美軍第3轟炸大隊7架A-20攻擊機的轟炸,該次任務代號為114C-1X,另有12架P-38戰鬥機擔任護航。除此之外,我就找不到任何其他相關文字描述了。以下三張照片是當次任務中拍攝,按時間先後順序呈現,美軍稱南靖工場為Mizukami(水上),因為其位於水上庄。Above is a historical photo of Nansei Sugar Refinery’s smokestack, referred to as Mizukami by the US military because it was located in Mizukami Sho (currently Shuishang Township, Chiayi County).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