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看到洪致文教授發表在【臺灣文獻】64卷第2期的論文《二戰末期美軍轟炸下的恆春測候所氣象觀測》,探討恆春測候所在二戰末期遭到美軍轟炸的經過。該文在考證1945年5月26與27日的美軍空襲時,是以昭和二十年五月中的《台灣空襲狀況集計》第一表「來襲敵機之狀況」作為主要參考資料。該表共分三頁,5月26與27日的記錄落在第三頁(如下): 台灣空襲狀況集記 via JACAR 該表的第一列(row)是日期,底下各列代表當天美軍各種機型來襲的架數,機型名稱則列於該表第一頁的表頭。如果把上面所示的第三頁跟第一頁(如下)比較,可以發現第三頁有個問題:第三頁在日期之下共有12列的數字,但是第一頁的日期下卻有13列的數字(第二頁也是13列)。根據我個人的判斷,第三頁少的是A20A的那一列。 台灣空襲狀況集記 via JACAR 不過這張統計表的問題不只這一項。27日下面第二列對應到B25(正確來說應寫作B-25)的數字是一〇三,也就是說當天共有103架B-25來襲,這是大有問題的。因為美軍當時投入台灣戰場的B-25單位有: 第38轟炸大隊的第71、405、822、823轟炸中隊 第345轟炸大隊的第498、499、500、501轟炸中隊 第71偵察大隊的第17偵察中隊 就算這些單位所有的B-25在當天全部出動,也擠不出103架來。以第38轟炸大隊的第405轟炸中隊來說,在5月初的時候配備了11架B-25,到了月底只剩9架: 同大隊的第822轟炸中隊在5月初時有10架B-25,月底時還是10架(含非堪用機): 根據我手上的第38轟炸大隊與第345轟炸大隊的任務報告和其他美軍文件,5月27日到台灣上空執行任務的B-25包括: 第38轟炸大隊第71轟炸中隊一架(武裝氣象觀測任務) 第38轟炸大隊第822轟炸中隊二架 第38轟炸大隊第71、405、823轟炸中隊各六架 第345轟炸大隊的第498、499、500、501轟炸中隊各六架 所以《台灣空襲狀況集計》在5月27日的數字跟美軍的作戰記錄有很大的差異,就這一點來說,我會選擇相信美軍的數字。 在5月27日轟炸恆春的是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的六架B-25,事實上本文一開始的照片就是他們當天拍攝的,下圖則是任務報告所附的攻擊飛行路線(點選可放大): 至於在5月26日轟炸恆春的是第38轟炸大隊第823轟炸中隊的六架B-25,當天他們被指派的目標是位於彰化的鐵路調車場,但因為低空飛行加上導航的失誤,未能找到彰化。轉向出海後再回頭,依然找不到指定的目標,所以有四架飛機自行尋找機會目標投彈。之後機群南下前往列為第三目標的恆春,投下剩餘的250磅傘降破壞彈: 光是這一段文字就可以證明《台灣空襲狀況集計》在5月26日的數字也是錯的。當天第38轟炸大隊、第345轟炸大隊、第71偵察大隊都派出B-25到台灣執行轟炸任務,數字遠遠超過上表記載的四架。 美軍在28日出動三十餘架B-25到台灣攻擊製糖所及煉油設施,在29日更有近百架B-24轟炸基隆,但這兩個部分在《台灣空襲狀況集計》都是空白。 《台灣空襲狀況集計》每個月都會有第一表「來襲敵機之狀況」、第二表「投下彈之狀況」,及統計死傷、受損狀況的後續幾個表。根據我個人的研究,第一表的正確性應該是最低的,第二表勉強可作參考。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台灣總督府負責的官僚有意扭曲數字。因為從這些表的筆跡和記載方式來看,應該是每個月結束後才彙總各方送來的資料再製表騰寫的,並非逐日立即填寫。事後彙總時,出錯的機會就變大。美軍記錄也有類似的狀況,有時每月彙整的敘述會跟逐次的作戰報告兜不攏(不過我也承認,逐次填寫的作戰報告也會忙中有錯)。總而言之,多方蒐集資料、互相比對是一定要的啦。
Tag: B-25
轟炸鹿港
以上三張照片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在1945年6月15日上午轟炸鹿港的任務中拍攝的。當天第71、405、822、823轟炸中隊各出動六架B-25,除了第823中隊一架飛機在起飛後不久就因發動機故障折返,其他飛機都投下了大量的23磅傘降破片殺傷彈(para frag)。 這些照片裡的景物看來似乎沒有任何軍事價值。的確,當天B-25投彈的地點是鹿港的鹽田,即下圖裡格子狀的區域,鹿港飛行場位在照片的中下方的長方形區域。美軍當然不會大費周章的專程來把炸彈丟在鹽田裡,不過美軍的主要目標也不是鹿港飛行場。至於這一天美軍飛機為何而來,且讓我賣個關子,明年再告訴各位。(沒錯,是明年)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
因為錯誤,所以……
1945年4月16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由於前一天轟炸紅毛飛行場的任務受到天氣影響而改為空襲其他地點,所以決定捲土重來、再度嘗試。當天由旗下第71、405、823轟炸中隊總共出動18架B-25轟炸機,除了一架飛機因為領航官生病先行折返,其餘飛機在目標上空投下大量的23磅傘降破片殺傷彈。不過有若干領航官在返航後質疑任務中轟炸的地點並非紅毛飛行場,檢討後才發現是領隊機的領航官犯了錯誤,所以把機群指引到了桃園飛行場。上面兩張照片就是當天任務中拍攝的。 下面這張傾斜偵察照是美軍在1944年3月1日所拍攝,可以看到動工不久的桃園飛行場仍在大興土木,還有位於範圍內的埤塘尚未填平。類似的景象,很快又會在這裡重現,桃園空城計畫即將把現在桃園基地內大部分的建物剷平。當年美軍因為導航錯誤,所以轟炸了桃園飛行場;如今會不會因為政策錯誤,所以把基地內珍貴的史跡拆除,多年後才發現航空城其實多了一個航字?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台灣空襲狀況集記 via JACAR 台灣總督府編纂的昭和20年《台灣空襲狀況集記》在4月份有如上的條目,當天楊梅驛的「驛本屋一棟半壞,貨物倉庫一棟半壞,保線區結所一棟半壞,跨線橋小破」,在鐵軌方面也有「構內線路四ケ所破壞」的記載。鍾堅先生的《台灣航空決戰》在4月23日僅記載「美機分批炸射台北、新竹、屏東、花蓮、台東飛行基地及岸內糖廠」,並沒有楊梅。當然,這些炸射機場的美軍飛機在過程中有少數因故在楊梅地區投彈也不無可能。 下面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作戰記錄在1945年4月23日的一部分,大意是當天清晨由旗下第71轟炸中隊的一架B-25到台灣西部執行氣象觀測任務,並且在YOODAI(或作YODAI)這個地方對一座類似工廠或倉庫的建築及鐵路軌道各投下一枚500磅炸彈,位於錦水(KINSUI)的煉油設施也挨了兩枚炸彈。我在美國陸軍製作的《Gazetteer to Maps of Formosa (Taiwan)》裡完全找不到YOODAI或YODAI的條目,但是第38轟炸大隊提到了它位在湖口(KOKO)的東北方。我從美國陸軍地圖的湖口地區沿著縱貫鐵路往東北找,不多久就看到YOBAI這個地名,也就是楊梅的日語發音。由於YODAI不在美軍的地圖上,但跟YOBAI十分接近,再加上楊梅就在湖口的西北邊,所以我認為當天就是第38轟炸大隊負責氣象觀測的B-25炸壞了楊梅驛,跟炸射機場的飛機無關。 我在閱讀這些七十年前的日本或美國文件時,經常會感慨人家不愧是世界大國,即使在戰亂之中,他們的基層官僚仍盡責的記錄,而且還保存了下來。半個多世紀後,兩國的基層官僚又盡責的把這些文件數位化,免費提供我這個第三國的人民使用,讓我可以站在這兩個巨人的肩膀上遠眺七十年前發生在台灣的事件。對照起來,我在台灣自己的檔案機關查資料的經驗就完全比不上,好像我不是這個國家的納稅人。細節我就不說了,您可以自己去「體驗」。
轟炸曾文溪橋
Bombing Sobun River Bridges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2月15日上午0930左右(東京時間),12架屬於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第405、822、71中隊的B-25J轟炸機陸續從菲律賓的林加延機場(Lingayen Airstrip)起飛,途中與負責護航的16架P-47戰鬥機會合後,前往台灣南部。每一架B-25都掛了兩枚1000磅炸彈,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橫跨曾文溪的鐵路橋。On February 15, 1945, twelve B-25J bombers of the USAAF’s 38th Bombardment Group took off from Lingayen Airstrip at about 0930 (Tokyo time). The Group’s 405th, 822nd,…
轟炸旗尾製糖工場
Attack on Kibi Sugar Refinery
1945年5月14日清晨,兩架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的B-25J轟炸機自菲律賓的林加延(Lingayen)機場起飛,每架飛機上都掛了四枚500磅傘降破壞彈(parademo),目標是台灣旗山的旗尾製糖工場。沿途雲層厚實且有陣雨,直到接近目標區才有較開的雲層,不過仍然只有其中一架飛機在糖廠上空投下炸彈,另一架因雲霧的影響以致能見度不佳而未能對目標投彈。上圖是當天在糖廠上空拍攝的照片,遠處可見旗山吊橋和更北邊的另一座橋(網路上的這個部落格有當天拍攝的另一張照片,可清楚的看見這兩座橋)。Two B-25J of the USAAF 38th Bombardment Group, each carrying four 500-lb “parademo” bombs, took off from Lingayen Airfield on the morning of May 14, 1954, for an “Alcohol Busting” mission. The…
美國陸軍飛機轟炸馬公港
USAAF Bombed Mako Harbor
1945年4月4日上午,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45轟炸大隊第498轟炸中隊的6架B-25轟炸機,和同大隊第500轟炸中隊的6架同型機,從呂宋島的聖瑪西利諾(San Marcelino)起飛,目標是澎湖群島的馬公港。他們在下午兩點半過後抵達目標區,由第498中隊的飛機執行第一波攻擊,第500中隊殿後。兩個中隊的飛機先後炸中了停泊在東碼頭東側的一艘2000噸運油艦(美軍稱為Sugar Able Sugar),引發的大火(見上圖,運油艦完全被火吞噬,所以看不見)波及了西側的一艘2500噸貨船(上圖中所見的大型船隻,美軍稱為Sugar Baker Sugar),港內的其他較小型船隻(Sugar Dog)也遭到攻擊。On April 4, 1945, six B-25 of the 498 Bombardment Squadron, 345th Bombardment Group, and six B-25 of the 500th Bombardment Squadron took off from San…
美軍飛機再炸蒜頭製糖所
USAAF Bombed Suantau Sugar Refinery, Again
中央研究院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Via Academia Sinica 上面這張1945年5月27日照片的原始註解說明照片中的工場位於南投,後來又用黃色鉛筆改成新營。不過這兩項資訊都不正確,蒜頭製糖所才是照片的主角。照片涵蓋的是蒜頭製糖所的西側,除了標出了防空砲火陣地的位置(M 3/3 and L 3/3),還用紅筆圈出了5月18日那次攻擊所造成的損害。值得注意的是拍攝這張照片的是第17偵察中隊,那你可能會問為什麼照片裡看得到白色的傘降殺傷彈(Para Frag)呢?原來第17偵察中隊配備了B-25轟炸機,所以能在偵察任務中順便執行轟炸。The original footnote on the above photo (click to enlarge)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 under attack on May 27, 1945, was one in Nanto…
美國陸軍飛機攻擊嘉義化學工場
USAAF Bombed Kagi Butanol Plant
上面這張照片下緣的文字告訴我們這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轟炸大隊在1945年4月8日執行98-C-?號任務時拍攝的,地點就在台灣的嘉義。經過比對之後,發現被攻擊的是台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嘉義化學工場(當時的主要產品是丁醇和丙酮;戰後經過幾次轉型,目前是台灣中油的煉製研究所)。由於我找不到第3轟炸大隊的任務報告,因此就沒有更多關於這次任務的資訊可以在此提供。The text below the photo reveals that the photo was taken on April 8, 1945, when the 3rd Bombardment Group of the US Army Air Force carried out Mission 98-C-? over Kagi…
杜立德空襲日本照片選輯 — 紀念物
Doolittle Raid Photos: Memorabilia
Shown above is the map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and the China coast bearing the signature of each of the Tokyo raiders. Click to see the full-size version. The northern par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