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上圖攝於1945年6月17日,照片左半部的空地上可見數十個不規則散布的白點。跟下面這張1945年4月1日拍攝的同地點照片比對,這些白點顯然是在兩張照片拍攝日期之間出現。因為照片的中心就是一座日軍的防空砲台,而且白點為數不少,所以這些白點應該是美軍飛機經常用來對付防空砲台的集束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cluster)造成的小彈坑。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造成這些彈坑的,是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當天投下,每一枚重90磅、以六枚為一捆的集束破片殺傷彈。不過從照片來看,幾乎所有的炸彈落點都偏了。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這座砲台在下面這張美國陸軍航空隊1944年3月2日拍攝的台北地區偵察照片中,被標示為39號的A/A(Anti-Aircraft):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以現在的地理觀點來看,它就位於吉林路、農安街、松江路、民權東路之間:
Tag: Bombing Formosa
空襲考古學:《空襲福爾摩沙》在5月22日寫錯了(因為美軍搞錯了)
第405轟炸中隊繪製的飛行路線圖(點擊可放大) 我在寫《空襲福爾摩沙》裡1945年5月22日的內容時,參考美軍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的任務報告(包括上面這張飛行路線圖),寫下「第405轟炸中隊持續前進到嘉義一帶,才因為雨勢太大放棄轟炸嘉義驛,改沿鐵路縱貫線南下尋找機會目標。6架飛機分成兩個梯隊,先對嘉義市北邊的一座鐵路橋投彈,再對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南靖製糖所投下25枚250磅傘降破壞彈,接著分別對後壁和布袋的市街投彈,出海前再投下最後10枚炸彈」。其實這份報告並沒有指出製糖所的名稱,而是寫「U/I butanol plant approximately 10 miles SW of Kagi」(嘉義西南方大約10英哩處的一座酒精工場),我寫書的時候根據文字所說的方位距離及上面路線圖註明「25 bombs dropped」的位置,判定是南靖製糖所。 不過我昨天在準備演講材料時,發現第405轟炸中隊月報所附當天照片裡的製糖所,越看越像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蒜頭製糖所,於是拿出垂直偵察照片來詳細比較,結果確認第405轟炸中隊1945年5月22日的六張照片中,有四張是在蒜頭製糖所一帶拍攝的。蒜頭位於嘉義市的正西方,這表示上面那張飛行路線圖不正確,當天任務報告的文字敘述也有很多問題,讓我的書也寫錯了。 由於當天第405轟炸中隊是因為途中雨勢太大(報告用soup來形容)而決定放棄轟炸主要目標嘉義驛,所以可能一開始的方位就搞錯了。以下四張照片就是我確定在蒜頭製糖所拍攝的: 這四張照片的涵蓋範圍如以下垂直偵察照片所示,其中C跟D兩張很可能是同一架飛機拍攝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知道報告所說機群以250度的方向投彈大致是正確的: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月報中當天拍攝的照片還有下面這兩張,不過一時還看不出來地點在哪裡: 因為第405轟炸中隊當天一開始就錯認了位置,所以報告中有關地點的敘述應該都是錯的,後壁和布袋很可能並未遭到轟炸。至於是哪些村落遭殃,恐怕就是歷史公案了。奇怪的是台灣總督府《台湾空襲状況集計》中,記載蒜頭製糖所在5月遭到轟炸的日期是11日和18日,22日那天連台南州的落彈數都沒有記錄。所以那天美、日雙方的文件都寫錯,《空襲福爾摩沙》寫錯應該是情有可原吧!XD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完結篇
1945年5月17日,可見B-25投下的傳單在右側月台上方飄散(點擊上圖可放大) 《孫子兵法》計篇說: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其中被我用黑體字強調的「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說打仗要利用敵人沒有準備的時候發動攻擊,使其出乎敵人意料之外。這是軍事上的常識,即使美軍沒讀過《孫子兵法》,也不會不懂得這道理。所以第20航空隊在1945年7月底及8月初,合計三次對日本預先空投明示空襲目標城市的2106號傳單,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特例,而非常規。在執行這項計畫之前,美軍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擔心日軍因此有所防備。但當時雖無法預知戰爭即將結束,日軍卻已是強弩之末,而且在心理作戰上的利明顯大於弊,所以仍按計畫進行。 第20航空隊在日本空投2106號傳單的三個晚上,都沒有安排其他的轟炸任務(僅7月27日晚有海上布雷任務),所以純粹是預警性的傳單空投任務。然而我們從上一篇已經看到,美軍在台灣地區空投的傳單,內容不僅都沒有像2106號傳單那樣明確寫出空襲的目標地點,甚至大部分跟空襲沒有關係。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美軍在台灣空投傳單的時機都在空襲任務中一併執行。換句話說,這些傳單是跟炸彈一起落下的! 以下是眾多的B-25任務報告中的兩份,可以看到是在轟炸台灣的任務中順便空投傳單(相關文字以紅色底線標示)。美軍第20航空隊空投日本的2106號傳單是裝在M26彈體內(一枚可裝一萬張傳單)投下,但第5航空隊在台灣地區的傳單則多以人工投放,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軍在台灣投下的傳單數量會這麼少。 1945年4月15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1945年4月28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在台灣主要負責超低空轟炸的B-25,由於機上用來拍攝轟炸成果的相機是朝後方拍攝,有時候會湊巧拍到剛從機上灑出去的傳單,例如本文最上方轟炸竹南驛的照片。以下是另外三張正好拍到傳單的照片,各位也可以點擊照片說明的連結來取得當次的任務報告: 1945年5月16日,上方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下方箭頭所指是一枚傘降破壞彈。任務報告 1945年5月17日,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任務報告 1945年5月22日,箭頭所指為飄散的傳單,美軍人員還在照片上寫下propaganda leaflets。任務報告 負責在台灣執行高空轟炸任務的B-24,也曾在轟炸任務中空投傳單。不過因為B-24的相機大部分是朝下方拍攝,所以我還沒看過有正好拍到傳單的。以下是其中三次有附帶空投傳單的B-24轟炸任務報告,供各位參考: 1945年4月30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1945年6月20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1945年6月30日任務報告(點擊上圖可放大) * * * 美軍空襲台灣的歷史研究,在過去完全不像對日抗戰那樣受到重視。所以除了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回憶之外,向來不缺傳言.謊言,其中一項就是美軍會在空襲台灣的任務之前,先投擲傳單預告,讓目標區的民眾可以撤離。我寫這三篇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傳單.任務報告.照片的佐證,來證明這種說法不實。事實上,美軍在清晨出動到台灣執行的單機氣象觀測任務都還會掛載炸彈,對沿途發現的Targets of Opportunity發動攻擊,這種任務是要如何對台灣民眾預警?當然,如果您有不同的發現,也歡迎提出實際的傳單.任務報告.照片來協助說明,相信這對美軍空襲台灣的歷史研究會是重大的貢獻!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1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2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2
107號傳單 108號傳單 從本文的Part 1可以看到,美軍空投傳單向日本本土的平民預告轟炸地點的行動,總共就只有1945年7月27日、7月31日、8月4日這三次。要達到預先警告的目的,必須具備以下兩項要素,缺一不可: 傳單上明確指出預定空襲的時間與地點。 傳單在預定空襲的時間之前投下。 我用一個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來說明第一項要素的重要性。假設氣象局針對颱風發布了以下兩種不同的警告: 警告1:7月已進入颱風季節,預估今年將有四到五個颱風侵襲台灣,敬請做好防颱準備。居住在山坡地或土石易崩落之處的居民,請小心土石流;沿海地區居民應嚴防海水倒灌。 警告2:強烈颱風XX預估將在7月XX日上午XX時左右從台灣東部XX一帶登陸,東部山區雨量將超過1000公釐,A鄉鎮因有土石流之虞,請該地的居民盡速撤離。 請問哪一種警告具有真正預警的效果?假如你碰巧是A鄉鎮的居民,你會在看到警告1的時候就馬上撤離嗎?把颱風換成空襲,就可以了解沒有明示空襲時間與指定地點的傳單頂多只有威嚇的功能,不能算是有效的預警,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炸彈可能落在頭上。這是為什麼美軍的2106號傳單這麼重要,因為它是太平洋戰爭中罕見明示了空襲時間與地點的傳單。 不過2106號畢竟是美軍針對日本本土製作的傳單。美軍於太平洋戰爭期間也曾在台灣空投傳單,其中有沒有明確指出空襲時間與地點的預告傳單? 在《轟炸台灣的紙彈》這一篇裡,我貼出了昭和20年(1945年)1月《臺灣空襲狀況集計》中的【第二表:傳單撒布狀況】,表中記錄了美軍飛機當月在台灣地區投下的傳單種類及投放的日期與地區,沒有任何一張有明示美軍將要空襲的時間和地點。這些傳單比較屬於通用的性質,並非針對台灣地區特別設計。而今天我要貼出來的則都是針對台灣地區的傳單。 Part 1提到的美國陸軍20第航空隊,與曾在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從海上攻擊台灣的美國海軍,都是使用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 的人員製作的傳單,這些傳單的編號都是由三位以上的數字構成,例如本文一開始的107、108號傳單和以下的415號傳單。根據記錄,美軍在1944年10月印製20萬張107號傳單、10萬張415號傳單,在1944年12月印製20萬張108號傳單。就時間點來看,應該是海軍第38特遣艦隊攻擊台灣時使用。 415號傳單A面 415號傳單B面 至於麥克阿瑟將軍麾下的陸軍單位則使用另一種系統的傳單,其編號的格式為 N-*-M :N是代表順序的數字,*是代表地區的字母,M則是代表單位的數字。為台灣地區設計的傳單,是以FO作為代表地區的字母(FOrmosa),例如以下的1-FO-1與2-FO-1號傳單: 1-FO-1號傳單A面 1-FO-1號傳單B面 2-FO-1號傳單A面 2-FO-1號傳單B面 上面所貼1-FO-1與2-FO-1號傳單的圖樣,都是在第43轟炸大隊第403轟炸中隊的1945年6月隊史中找到,所以這兩張傳單很可能就是在6月時對台灣地區空投的。美軍在台灣地區還空投過《落下傘新聞》(降落傘新聞),基本上就是以報紙形式印製的傳單。 下表是美軍在戰後統計在遠東地區空投的傳單數量,其中台灣地區總計1,652,000張,是所有地區中最少的。相較之下,美軍在戰爭結束前分三次在日本三十多個城市空投的2106號傳單,總計就差不多190萬張。 我們已經可以確定,美軍在台灣地區空投的傳單都沒有明確標示預定空襲的時間與地點。我在下一篇要探討的,是美軍空投傳單的時機。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1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73轟炸聯隊的B-29在1945年5月29日的任務中,以燒夷彈轟炸日本橫濱 又到了5月。去年大約此時,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七十周年前夕,網路上曾經有一番針對美軍空襲台灣的論戰,還在寫空襲福爾摩沙(那時書名尚未決定)的我也捲入其中。有一派人馬聲稱美軍空襲台灣時只轟炸軍事與工業設施,不會刻意以民宅為目標;又稱美軍在空襲之前,會事先空投傳單警告目標區內的民眾疏散。其實如果深入研究美軍的任務報告,就會發現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但是由於空襲台灣的歷史在過去長期遭到漠視,所以這些人或是一廂情願的迷信、或是被洗腦慣了、或是不加思辨就用網路上的流言擴充解釋,才有如此的錯誤認知。例如維基百科關於「東京大轟炸」的中文條目就說(依據2016年5月14日的內容): 美國對日本的一系列戰略轟炸雖然造成許多平民死傷,但是當時的美國確實有嘗試減少平民傷亡,首先美國是盡可能的以工業區為目標(只是日本住宅區與工業區相混),而且美國不是一開始就選擇無精確度的夜晚轟炸,再來是美國在轟炸前經常空投傳單預告轟炸地點,讓日本人事先避難。而英國對德國的轟炸並無此項舉措。 這段文字提到「美國在轟炸前經常空投傳單預告轟炸地點」。美軍在對日軍作戰的空襲中,確實曾經空投傳單預先警告轟炸地點的平民避難,但是這種針對明確的空襲地點作預告的作法是極少數的例外,而非美軍作戰的通則(在轟炸中與炸彈一起投下的傳單,與沒有明示空襲地點的的傳單,都沒有預告轟炸地點的作用)。以下就先為大家說明這個罕見的例外,日後再回到空襲台灣的部分。 美軍在亞洲地區的對日軍空襲行動中曾經投下大約二億三千萬張心戰傳單(根據《Leaflet News Letter, Vol. 1, No. 11, September 1, 1945》的統計),其中有明確寫出空襲目標城市的,就是編號2106的系列(如果您能找到其他有寫明日本控制地區內目標城市的空襲警告傳單,那將是二戰研究的世界級偉大貢獻)。 上面這張傳單,就是2106號系列的最初版,上面列舉了青森、西ノ宮、大垣、一ノ宮、宇和島、長岡、函館、郡山、津、宇治山田、東京等12個日本城市,這些城市是由第20航空隊挑選,再由被俘日軍翻成日文並以毛筆書寫。而底圖的B-29轟炸照片,事實上跟本文開頭那張1945年5月29日的轟炸橫濱任務照片是同一個來源。負責印製2106號傳單的是美軍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位於塞班島上的分部,下圖左手邊正在檢視傳單成品的就是OWI塞班島分部的主任Richard Huber,戴帽者是印刷廠的負責人John D. Adam: 不過後來美軍在執行空投傳單任務前決定將東京從名單中移除(據說是應李梅將軍的要求),所以變成如下只有11座城市的版本: 2106號傳單摺頁的另一面印有警告日本國民的文字: 第20航空隊在1945年7月27日出動六架次B-29,於當天晚間飛到名單上的11座城市,投下合計66萬張這個版本的2106號傳單。由於這是第20航空隊首次在轟炸任務前投放警告傳單,所以在任務報告的前言特別指出「This report includes an account of the first…
空襲考古學:屏東市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幾天前的5月1日是國際勞工節,但美軍飛機卻在1945年5月1日這一天大舉出動,準備將當時的嘉義市燒成平地。當天預定由第22、43、90、380等4個轟炸大隊的B-24在中午12時到下午1時30分之間從高空以燒夷彈轟炸,先燒毀當地的建築。接著再由第38轟炸大隊3個中隊的B-25,以半小時的間隔輪流對嘉義市區投下大量的傘降破片殺傷彈並以機槍掃射,用以殺傷已無處掩蔽的民眾。但是因為嘉義上空天候不佳,只有部分B-24對嘉義市投彈,第90轟炸大隊完全放棄轟炸嘉義,第319、320、321轟炸中隊的18架B-24改對屏東市投下465磅集束燒夷彈和500磅燒夷彈。上圖即為第90轟炸大隊當天拍攝的照片,屏東驛位於照片中央濃煙升起處的右側。 第38轟炸大隊僅有先發的第823轟炸中隊,在能見度不佳的情況下對投下傘降破片殺傷彈和傳單。後續飛抵的第405轟炸中隊天氣狀況太差,轉向列為預備目標的屏東市投彈,下圖為該中隊在任務報告所附的航向示意圖: 在下面這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中,前景似乎有一座攔水壩,背景隱約可見一支煙囪。由於屏東市有座阿緱製糖所,所以我自然的認為那是製糖所的煙囪,但是在製糖所南面的區域內卻完全找不到攔水壩。後來在美軍繪製的屏東市地圖中發現了DAM的字樣,位於現在的仁愛路與自由路口,所以煙囪不屬於製糖所,而應該是專賣局屏東酒工場的。 照片A 另一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很清楚地可以看見用來載甘蔗的列車和糖業鐵道,不難確認就位在阿緱製糖所的南側: 照片B 我利用1945年5月31日拍攝的垂直空照片標示出上面兩張照片的拍攝方向,各位可以點擊放大觀看,尤其是照片A裡的攔水壩: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同一區域的現在衛星照片: 第38轟炸大隊的第822轟炸中隊在飛抵台灣前,即由前面的中隊告知目標區的天氣不佳,所以直接前往屏東投彈,並拍下以下照片: 雖然我不是屏東人,但是運氣很好,很快就確認這是水源地的水塔,而且還遺留到現在,可以在Google的街景看到:
日月潭發電所空襲被害寫真
A view of Jitsugetsu-Tan Plant #1 showing the 5 penstocks carrying the water from the lake to the generator houses at the lower left. At the lower right are the transformers and…
這不是視力測驗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你看得見上圖右下角的海邊有一座口字型的建築物嗎? 這座口字型建築是基隆的舊正濱漁會大樓。如果你看得見(用滑鼠點擊上圖可放大,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得見),那麼當年負責分析這張偵察照片的美軍人員也看得見。換句話說,2015年11月30日聯合報這篇《正濱大樓撐過二戰 靠神奇13溝磚》的報導所說「二戰盟軍不斷空襲轟炸基隆港,日人有先見之明,將重要建物外牆用有13道高低凹槽的黃磚鋪設,阻礙陽光反射;加上每塊黃磚顏色也刻意深淺不一,現在看不起眼,但當時敵軍飛機從高空俯瞰,這層防護等同為大樓打了一層馬賽克,正濱舊漁會大樓得以免於戰火波及。」就只是一則有趣的鄉野傳奇,並非事實。 這座建築物也出現在下面這張1945年6月16日的空襲照片中(右邊箭頭所指處,你又看見了!點擊照片將連結至中央研究院的原始照片,記得看照片最下面那一行字)。或許你會抗議說,照片裡的炸彈明明就炸不到這座建築,一定是它的馬賽克起了作用!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且慢。拍攝這張照片的第22轟炸大隊第408轟炸中隊在任務報告中,提到當天轟炸基隆的任務中一共投下184枚260磅破片殺傷彈(下圖文字的第5行)。這種炸彈並不是為攻擊建築物而設計,所以這座舊漁會大樓並非目標。 當天還有第43轟炸大隊跟第22轟炸大隊共同執行任務,其下的第403轟炸中隊在報告裡指出當天的目標是基隆港的小型船隻(Small Shipping,見以下報告的B項),所用的武器也是260磅破片殺傷彈(以下報告的最後一行)。因此前面那張空襲照片裡的炸彈本來就不是要炸舊漁會大樓。 260磅破片殺傷彈的最外層是由寬約一英吋的鐵條纏繞而成(如下圖),炸藥爆炸會讓這鐵條碎裂成大量的小型破片,用以殺傷人員或破壞車輛、輕裝甲。由於基隆港內的小型船隻多為木造,使用260磅破片殺傷彈即可達到破壞的目的。而且因為這種炸彈較輕,B-24可以掛載的數量較多,投下爆炸後形成的彈幕較廣,也可增加擊中小型船隻的機率。 過去對美軍空襲台灣的傳說很多,有些為真,有些就只是巷議街談而已。透過閱讀美軍的任務報告,可以讓我們知道任務的主要轟炸目標為何;從使用炸彈的種類,也可推測轟炸的目標大約是哪種類型。歡迎各位在3月19日下午2時,蒞臨基隆市忠三路75號金豆咖啡,一起探索美軍轟炸基隆的歷史。
《空襲福爾摩沙》演講訊息:
3月19日下午2:00 ● 基隆市忠三路75號金豆咖啡
不需報名,歡迎參加!
七十一年前的今天
今年1月在高雄市三餘書店演講後的讀者交流時間裡,有一位女士跟我提起她的先人在美軍空襲茄萣時被炸死,但是在我的書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載。我請她把相關資訊email給我,我再去查詢。後來她告訴我,她的祖父、叔、伯、兩個姑姑是在昭和20年(西元1945年)的農曆正月11日(陽曆2月23日)午時,被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炸死,她的父親則受了傷。我看了我寫的《空襲福爾摩沙》,確實在這一天沒有相關的記錄。而台灣總督府的《台灣空襲狀況集計》在2月23日僅有夜間空襲的記載(如下),但我在寫書時並沒有找到相關的任務記錄,為慎重起見,就沒有寫進去。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值得注意的是,上表在22日的條目列出了茄萣沿海的漁船攻擊事件,地點雖然正確,但是日期不對。我的書因為略去了攻擊海上船隻的任務,所以書中的2月22日並沒有包含這一項。後來我再去找美國海軍的任務記錄,果然在第104巡邏轟炸中隊的檔案裡,找到了1945年2月23日的任務。以下是從任務報告節錄的兩個表格: 從第一個表格,我們可以確定這次任務的日期是2月23日,而第二個表格的右上方 Time over Target(s) 則指出攻擊發生的時間是在中午,這兩項資訊都跟這位女士的描述吻合。第二個表格的上方 Target(s) and Location(s) 並列舉出三波攻擊發生位置的座標,第二與第三個座標都在岡山附近。雖然離茄萣有小小一段距離,但要記得這是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座標只是推估值,不一定非常精確。基於我們慎終追遠的傳統,應該不會把先人的忌日記錯,加上任務的地緣性,因此我認為就是這次任務導致這位女士先人喪命與受傷的。 《台灣空襲狀況集計》可能是在彙整各地回報資料的過程中誤記成22日,至於條目提到的B-24機型,其實就是執行此次任務的PB4Y-1(如本文第一張照片)的前身,從地面往上看,很難分辨出兩種飛機在外型上的差異。 以下是任務組員對此次任務的描述。我認為這位女士的先人應該是在第三段描述的攻擊中遇難。不過從這段文字與第二個表格來看,也可以發現第一個表格所列的武器掛載中,少列了500磅炸彈。 這位女士收到我寄給她的任務報告後,表示心情很激動,讓我自己的心情也有一些波動。記得以前有個阿亮幫來賓尋人的節目,我也覺得自己做這件事跟阿亮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