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不是要講尼可拉斯凱吉的新電影,我要說的是另外一個新聞事件。 我聽說當初民視『台灣演義』想做的是台灣的航空史簡介,恰巧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公布了一批黑貓中隊的照片,才臨時加重這部分的份量。我是在一位媒體朋友通知我說蔡盛雄教官上了聯合報之後,才在網路上找到國民黨黨史館即將舉辦特展的新聞報導。撇開國民黨是否有藉著公佈這些照片來消費黑貓中隊的政治動機,光是許多報導(例如聯合報)所稱「七幅黑貓中隊未曝光的檔案照」就不正確,中國之翼發行的『飛行戰彩』和『高空間諜』就曾經刊出了其中兩張。 而這兩張照片的其中一張,根據聯合報的圖說:「前排坐的是蔣介石,後排右一與三是美軍將領,右二及四是蔣經國與陳誠。他們在黑貓中隊成立前於桃園基地聽取簡報,了解加壓飛行裝備,這是U2使用的同款。」,則根本與黑貓中隊沒有直接的關係。這張照片攝於1957年,快刀計畫的八字都還沒一撇,圖中穿著壓力衣的人也不是黑貓中隊的成員,而是RB-57的飛行員張育保。沒錯,圖說中的確提到「黑貓中隊成立前」和「這是U2使用的同款」兩個重點,但是對一個不了解這方面歷史的一般讀者來說,難道不會誤以為這跟快刀計畫是同一碼子事?我認為聯合報的這一段圖說文字,應該是根據黨史館提供的圖說寫成,因為記者應該沒有功力看出這是黑貓中隊成立前拍攝的。如果真是如此,那黨史館還真有消費黑貓中隊的嫌疑。 對黑貓中隊歷史稍有涉獵的人絕對不會否認,蔣經國「確實是黑貓中隊的實際負責人」這件事,這些照片的展出,也的確證實了這「一個半公開的秘密」。但是我也要提醒各位看倌:葉常棣和張立義兩位落難的黑貓隊員在1982年底被中國釋放時,蔣經國先生也是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為什麼那時政府不接回他們?反共義士投奔自由可以拿黃金,「U2駕駛員為國犧牲奉獻」卻要流落異鄉。為了反制中國的統戰,而忽視了兩個人的人權,希望在這一小段變色的歷史中,蔣經國總統這位負責人沒有「全程參與」這個殘酷的決定。 回歸到國家寶藏這個主題。當年畢竟是黨、國不分,所以這批照片出現在國民黨的黨史館的館藏也沒什麼奇怪。只是這些照片也清楚顯示,蔣經國先生當年並不是以黨職的身份參與快刀計畫的,所以它們應該也算是國家寶藏吧!吳伯雄主席,把這些照片捐出來如何?說不定會多得到一些航空迷的選票呢!
Tag: U-2
黑蝙蝠、黑貓上電視
這個星期四下午接到一通民視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提到他們正在製作一個關於黑蝙蝠與黑貓中隊的節目,希望我能提供一下資料。原本我還以為這個專輯還在籌畫階段,就跟他提了一些製作這種節目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還請他在專輯的大綱確定後再看有什麼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沒想到我在問他們準備什麼時候播出時,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星期天。剛開始我還會意不來,以為是要在一個每星期天播出的節目中安插一個檔期,後來才知道這個「星期天」指的就是「這個星期天」! 我希望民視的製作單位是在完成相當的籌備與製作後,才偶然聽到我對黑貓的題材有興趣,轉而跟我聯繫。最怕的是因為他們要趕著上檔,所以才來找我。不過據我的了解,應該還是後者的成分居多。 其實那天講完電話之後,心裡多多少少就決定不參與了。星期五傍晚再接到電話,也許他們也知道在這樣匆忙的情況下,我無法找出什麼東西來,就跟我道謝、也不麻煩我了。 無論如何,還是請大家在30日晚間八時,收看民視新聞台「台灣演義」。唯有大家的支持,電視台才會願意花錢、花時間繼續製作這一類的節目。至於品質如何,也只有在大家看了以後,才能向電視台反映了。
黃七賢的第一次偵照任務
透過訪問當事人來了解歷史,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獲得第一手的資訊(姑且不論當事人的記憶力),不過如果不幸當事人已經不在人間,就只好依賴相關人士或檔案資料了。這也許是為什麼沒有出版品或網站曾經敘述黃七賢執行過的偵照任務,畢竟其他飛行員不了解他執行任務的過程,而軍方也未曾對此有所透露。以上兩張圖,是黃七賢在1968年10月20日的首次U-2偵照任務的Mission Coverage Plot(按下可以放大),各位不妨在左邊那張找找START的位置,在右邊那張也找找看END的位置。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第一次執行任務而過於緊張,黃七賢竟然把最重要的相機設定搞錯了,本來應該是07的卻被設定成70,所以規劃中的33個目標全部沒拍到,只照到不在計畫中的目標。根據美方事前的情報分析,這次任務的路線上應該不會有地對空飛彈的威脅。不過途中他曾經兩度被米格機盯上,幸好它們都沒有進一步採取行動。
黃七賢失事事件調查報告
上面的文件是美方針對黃七賢的失事所做的事故調查報告的一部份(按一下可以放大)。也許因為國人有「死者為大」的觀念,所以前幾天的相關報導都說是受到側風的影響而墜毀。這份報告則指出,側風造成降落上的困難,但是主要原因還是飛行員的操作不當。文件一開始出現的「Scope Sale」跟賣什麼東西沒有關係,而是CIA為這次事件所制訂的保密代號。 在我看到的幾份相關文件裡,都沒有提到美方最後是如何處理這架U-2的殘骸,讓我有點失望。
要挖的不只是殘骸而已
前幾天有一些新聞媒體刊載了文化界人士希望能挖掘埋在桃園基地底下的U-2殘骸的消息。這架黃七賢駕駛的U-2如果真的能夠重見天日,固然是一件美事,但是我認為這對了解歷史的真相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畢竟這是一架高度敏感的飛機,美方人員在掩埋殘骸前想必還會加工破壞一番,而且經過了三十幾年的鏽蝕,恐怕挖出來的也是一堆破銅爛鐵。殘骸可以告訴我們,曾經有一架U-2在台灣墜毀,然而卻無助於我們了解Project RAZOR的來龍去脈。 要挖的,是那些鎖在庫房裡的檔案文件。當年參與這項計畫的我方人員絕大多數只是奉命執行,而知其所以然的少數主事者都已相繼離開人間,所以我一直很懷疑,國內到底有幾個人知道跟U-2有關的檔案放在哪裡?(我希望我錯了)如果連檔案的所在都無法確定,又怎麼談得上要不要解密呢? 今年年中曾有出版公司跟我接觸,商談撰寫黑貓中隊相關書籍的事,但是我無法給一個肯定的答覆。一方面是真的沒有時間,另一方面是我欠缺的資料太多了。即使我手上已經有許多美國方面解密的檔案,我相信我寫出來的「東西」還是支離破碎的,因為這些檔案雖然告訴我一些過去沒有公開的事實,同時也讓我知道,其實有更多的事實是我不知道的。如果我國這方面一直不把相關的檔案文件公開,我沒有把握能寫出什麼像樣的書。 我希望這些文化界的前輩能夠稍微轉移一下焦點,如果軍方不肯配合挖掘,那就算了。促請有關單位(當然先要搞清楚現在政府裡的哪個單位有關)找尋檔案,並且作適當的公開,才是更重要、更有效益的。
U-2 Article 378
Mr. Lu asked if Article 378, the one shot down by the Chinese on September 9, 1962, was a U-2A or a U-2C. But you might ask: What does this NASA photo have…
Charlie Wu’s (吳載熙) Last Flight
Last summer, aviation historian Clarence Fu told me the following story (I added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yesterday’s monthly meeting of our aviation historian club, we invited ex RoCAF F-104 pilot Huang…
GRC-126
陳懷在1962年9月9日被擊落的前一天,楊世駒執行了一次代號為GRC-126的偵照任務。關於這次任務的描述,目前可以公開查到的,不外是來自過去兩岸出版的書籍和文章,所以都有一些共同的錯誤。前幾天在一個部落格上看到轉載一篇紀念陳懷的文章,其中也提到了GRC-126這次任務,還是有一樣的錯。既然美國方面已經把這次任務的檔案解密,我想在此說明清楚,以免日後積非成是。以下引用的部分是該部落格上的文字。 楊世駒所駕駛的U-2偵察機,原定計劃是一路由昆明、南寧、桂林、南昌、西安、上海,然後出海後轉東南,再轉西南航向回航。不料當楊世駒到達桂林完成偵照之後,飛機的供油系統卻出了問題,在台灣海峽上空3萬呎擔任無線電中繼的管制官,立即在取得隊部的指令後,命令楊世駒停止偵照,以曲折航線回航。 下面貼出的文件,是當時給飛行員參考的,按照順序列舉了從穿幕(point of penetration)之後會經過的主要目標,藍色的中文字和紅線是我加上去的。其中除了藍山和來陽機場,其他地點都在廣東省,所以可見上述的計畫飛行路線並不正確。 下一份文件則是任務結束後發出的,其中清楚的寫著返航的原因是交流發電機故障(A/C generator failure),不是供油系統。另外所謂的「在台灣海峽上空3萬呎擔任無線電中繼的管制官」也是不正確的說法,只是我無法提出明確的證據。 這篇文章的最後寫著: 陳懷被擊落的第3天上午……第35中隊及第4中隊在當天下午,甚至還主動出擊,在終昏前進行一次大陸東南沿海7大空軍基地的偵照作業。但這一天下午,解放軍不但連1枚飛彈也沒發射,連攔截機也是1架也沒升空。 我不知道第4中隊是否真的有主動出擊,但可以確定第35中隊沒有。此時美方和我方都還沒完全明瞭失事的原因,怎麼可能貿然行動?以下出自兩份不同文件的任務列表,也證明了這是子虛無有的說法。華錫鈞在「戰機的天空」這本書中也提到,陳懷殉職的下一次任務,是由他擔任飛行員(書中的任務日期是12月6日,美國時間是12月5日)。 希望日後出現的文章不會再有相同的錯誤。
Extension of Project RAZOR
在上回貼出來的1967版協定草案的第一頁下半,提到這份協定的效期為三年,接下來則指出,雙方應該在期滿前三個月,針對是否續簽協定,完成相關的檢討與談判。第二頁則敘明任一方得提出終止的要求,但必須提前六個月給予通知。 到了1969年底,美方果然依據協定的精神,開始檢討是不是要續簽。上面這份1969年12月的文件建議無限期(indefinitely)延長雙方的協定,並保留三個月預告期的條款。中文的「無限期」總讓人覺得有「永遠」的意思,事實上只是雙方不訂下明確的終止日期而已。至於預告期,各位可能會覺得奇怪,前面不是說六個月嗎,怎麼變成三個月了?這是因為1967年的那份文件只是協定的草案,顯然雙方所簽的最後版本已經把六個月的預告期縮短為三個月。 不過也許美方真的擔心「無限期」的字眼會給中華民國太多的遐想,所以後來高層批示,改成延續三年。 三年過去之後,美方在1970年續約前,又建議改成無限期,同時保留三個月的預告期。各位如果注意的話,可以發現原來協定(Agreement)的字眼,在這裡已經改成了認知(Understanding)。接下來的發展,的確證實了「無限期」是比「三年」要來得恰當的用詞,因為三年太長了…
Project RAZOR
看來「台灣天空的秘密」的播出,激起了許多航空愛好者的迴響。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我提供了一些跟黑貓中隊有關的文件給製作單位,各位也許也在播出時看到了這些一眨眼就過去的畫面。這些文件有些已經在此出現過,今天要貼的絕對是個大獨家:中美雙方在1967年續簽Project RAZOR協定的草案。 根據衣復恩將軍的回憶錄,兩國是在1961年1月25日完成Project RAZOR協定的「初簽」。至於所謂「初簽」之意義為何,已經無法請教衣將軍,不過我猜是指兩國第一次為這項合作案簽下書面協定的意思。各位注意一下,其實在初簽日期之前,美方的人員、裝備就已經進駐桃園,所以簽下這份協定應該只是在補正程序而已。我依稀記得這是我方提出的要求,但還要找到相關文件才能確定。 Project RAZOR協定之後曾多次續約,我無法確定首次續約是在什麼時候,目前能找到的最早日期是1967年。下面的文件就是美方在1967年為雙方續約所擬的草案的第一頁,儘管有很多文字已經被塗銷,各位還是可以猜一猜。 只是不知道我方所簽的協定目前在哪裡? (按一下可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