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記豪先生提供 因為今年是70週年,所以有比往年較多的活動紀念發生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這場大空襲之所以受到矚目,應該是一方面因為台北市是台灣的政經中心,另一方面是參與轟炸的飛機架次創下台灣空襲的紀錄。有更多人注意到這件發生在70年前的往事,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也怕這會在眾人心中留下一個印象,就是當年只有這次大空襲。 其實從1945年1月3日開始,到同年8月12日止,以美軍為主的飛機幾乎天天到台灣丟炸彈。其間的幾次停歇,主要是受到天候的影響,美軍因而取消任務(民間有媽祖接炸彈的傳說,這似乎也可以擴大解釋)。另外在第5航空隊從菲律賓移防到沖繩的7月下旬期間,也有幾天的中斷。我即將出版的書,會把美軍及其他盟軍飛機在這段期間內每一天的空襲行動交待清楚。 儘管不是每次空襲都是大機群的轟炸行動,但我個人認為,一天之內來100架飛機,跟一天只來一架、但是連續100天都來相比,後者對民眾心理所產生的壓力更大。美軍深知空襲對心理層面的影響,所以經常在夜間出動零星的轟炸機到台灣,以每隔一小段時間才投彈一次的方式作間歇式的騷擾轟炸(稱為heckling),讓日軍與台灣民眾整夜不得安眠。《台灣空襲狀況集記》在昭和20年(1945年)1月及2月的記錄將晝、夜的空襲分開記載,但從3月起即無夜間空襲的記錄。事實上,美軍的夜間騷擾轟炸依然持續進行,並未在3月就停止。總督府警務局的官員停止分開記錄晝、夜的空襲,大概是因為次數實在太多而不堪其擾吧。 目前已公開的記錄中,大部分(以網路為主)的說法是美國陸軍的第5航空隊在1945年1月下旬從第20航空隊手上接下空襲台灣的責任。這種說法大致正確,第5航空隊對台灣大規模的日間轟炸,的確是從1月22日開始,不過第5航空隊早在1月11日就開始對台灣實施夜間騷擾轟炸。此外,第5航空隊在7月下旬移防至沖繩後,即不再空襲台灣,此後美國陸軍轟炸台灣的任務改由第13航空隊接棒。也許只有少數戰史迷會計較這種細節,但我認為歷史還是應該記上一筆。 看過《台灣空襲狀況集記》的人,應該會注意到來襲機種包括了PB4Y等美國海軍的飛機。然而目前對台灣空襲的研究,在美國海軍飛機的部分多半集中在第38特遣艦隊於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的攻擊行動,對於PB4Y等陸基型飛機在台灣的行動甚少著墨。這些飛機每次來襲的架次雖然不多,但是非常頻繁,而且多半是找機會目標(Target of Opportunity)下手,對台灣民眾的心理衝擊應不下於少數的大轟炸。美軍用於空襲台灣的機種甚多,除了各型艦載機及經常被提及的B-24、B-25、B-29、P-38、P-47、P-51,美國陸軍還出動過A-20、A-26、B-32、P-61等機型,其中B-32還是當時最新銳的極重型轟炸機,美國海軍也動用過PBY、PB4Y、PV等陸基型飛機。 本文一開始的照片是甘記豪先生個人珍藏的照片,被爆炸煙塵掩蓋的區域相當於現在市民大道、長春路、新生北路、建國北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不過拍攝日期不是1945年5月31日,而是4月16日,當天投下的炸彈主要是集束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Clusters),因為落彈面廣,對民眾的殺傷力更大(但不一定致命)。下圖是兩個月後拍攝的同地區照片。 即使是台北市,空襲也不是只有1945年5月31日。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Tag: Bombing Formosa
空襲嘉義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對台灣空襲的目標遍及軍事設施、港口、工業及生產設施、政府機關、交通運輸、電力設施,但較不為人知的,是美軍也曾規劃與執行以摧毀城鎮為主要目的的轟炸任務。光是在1945年5月,就有兩次以夷平嘉義市為目的的任務,第一次是在5月1日,預計由第22、43、90、380等4個B-24的轟炸大隊先從高空輪番用燒夷彈轟炸,以燒毀當地的建築。接著再由第38轟炸大隊3個中隊的B-25,每隔半小時輪流投下大量的傘降破片殺傷彈並以機槍掃射,用以殺傷已無處掩蔽的民眾。以下是第38轟炸大隊第822轟炸中隊任務報告的一段敘述(點擊可放大): 幸好當天嘉義地區天氣不佳,大部分的轟炸機改於其他地點投彈,讓嘉義市免於一劫(但也苦了其他地區的民眾)。因此美軍再於同月11日規劃一次同性質的任務,預訂由第345轟炸大隊先轟炸嘉義市的西半部,第38轟炸大隊接著用燒夷彈轟炸東半部,最後由海軍第137巡邏轟炸中隊用火箭攻擊嘉義市南側的台拓化學工業嘉義工場: 第345轟炸大隊第500轟炸中隊的任務報告說,這是一次最高潮的攻擊任務,除了兩架B-25負責壓制防空砲火,其他飛機沒有特定目標: 第38轟炸大隊的飛機這次改掛燒夷彈,要讓嘉義市「燒上天」(rise in flames): 也許是天佑嘉義,美軍飛機在執行上出了一些問題,所以降低了對嘉義的損害。本文第一張照片即為當天所拍攝。至於詳情如何,請等我的書出版。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標題這句英文不知如何翻譯較傳神,我只是借用來表達這個意思:有時候檔案文件裡照片的說明文字未必是正確的,照片本身就是最好的說明。從上面這張照片的說明文字(Japs used smoke pots at Okayama in futile attempt to conceal installations.)看來,拍攝的地點應該是在岡山(Okayama)。但真是如此嗎? 下面這張照片是B-29在一次轟炸任務中於屏東市上空拍攝的,仔細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局部的街道跟第一張照片是完全吻合的,這證實了本文的第一張照片其實是在屏東上空拍的。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拿B-29拍的照片跟現代的Google Earth衛星照片來比一比: 下面這張照片的註解文字說 Hangar facilities at Kagi Field, Central Formosa, under attack on 13 October…
攻擊卓蘭飛行場
我一直很希望能在美軍的作戰任務報告中找到攻擊卓蘭飛行場的記錄,這一回應該是最接近的一次。1945年1月4日上午,美國海軍第80戰鬥機中隊的16架F6F從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 CV-14)航艦起飛,到中台灣執行攻擊任務。作戰任務報告(原文如下)中提到在東勢(Tosei)的北方約4英哩處發現一座過去未知的飛行場,其跑道呈西北-東南走向,這個位置顯然就是卓蘭飛行場。同報告還提到在台中飛行場(Taichu Air Base)與新社飛行場(老美稱為東勢飛行場, Tosei Strip)之間還發現一座南-北走向的飛行場,這應該就是台中東飛行場。我把這四座飛行場的位置都標在上面的Google Earth照片中。 同一年的1月21日上午,美國海軍第80戰鬥機中隊出動11架F6F,從胡蜂號(USS Wasp, CV-18)起飛,機群在越過中央山脈後,於24-25N 120-47E的位置發現一座過去未知的飛行場,並發動攻擊(報告原文如下)。這個座標對應到現在的三義一帶,當地並無飛行場。不過當時沒有GPS衛星導航,誤差在所難免,而距離這裡最近的飛行場就是卓蘭。 三天後,美國陸軍的第6照相偵察大隊拍下了這張卓蘭飛行場的照片: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些全都發生在1945年的1月。
美軍在台南飛行場拍攝的照片
台南飛行場在最近這幾天的新聞裡很紅,所以我就來貼幾張美軍在這裡拍攝的照片。 不過這些照片並不是F/A-18飛行員拍的,而是1945年12月來台勘查台灣遭受空襲的損害狀況時拍攝。上圖離鏡頭最近的行政用建築確定已經在戰後整修過,我個人猜測遠處的棚廠應該也修理過,因為實在太完整。下圖棚廠的屋頂只剩金屬結構,轟炸機前方的彈坑已經填補過,右側顏色較淺的牆面可以看到破片殺傷彈造成的損害。 下圖的棚廠屋頂也被炸彈的震波爆破,根據美軍的描述,左側的轟炸機仍可修復使用。
台灣哪個城市被炸得最慘?
大概兩三年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施設的相關資料時,發現有不少網站(包括文化部及新竹文化局的網站)指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竹地區的落彈量排行全台灣第一名」,其中有些網站還提供「新竹總落彈量為2340噸」的統計數字。我追蹤了一下,發現這數字的來源應該是鍾堅的《台灣航空決戰》,這本書第270頁的表31列出新竹落彈2340噸,高雄2290噸。這些說法讓我覺得怪怪的,因為我看過的美軍轟炸記錄都顯示高雄被轟炸的天數最多,所以理論上落彈量也應該是最高。不過因為我沒有一個總計數字,也只能把這問號擺在心裡。 後來我找到美軍在戰後編寫的《Fifth Air Force–Air War against Japan》這份報告,其中一頁統計了第5航空隊在台灣6個主要城市及日月潭投下的炸彈噸數(如上圖),顯示高雄(Takao)的落彈量是新竹(Shinchiku)的兩倍以上!另一份文件《Area Bomb Study Five Formosa》也提供了這6個城市的落彈量(如下圖),除了數字一樣,另外還給了飛機架次和平均每架次的投彈量。這些還只是第5航空隊的投彈量而已,如果加上第5航空隊接手轟炸台灣之前第14航空隊、海軍艦載機、第20航空隊的投彈量,以及後來第13航空隊的投彈量,高雄的落彈量只會比上述網站所給的2340噸高出更多,只是我沒有這幾個單位的統計數字,無法在這裡提出一個詳細的數字。 總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灣被盟軍炸得最慘的城市是高雄。
虎尾還是嘉義?
上面這張模糊不清的照片是美國海軍考本斯號輕航艦(USS Cowpens, CVL25)的艦載機於1944年10月12日拍攝的,照片註明是嘉義(Kagi)飛行場。當天考本斯號的第22戰鬥機中隊出動4架F6F執行戰鬥機掃蕩,作戰報告敘述這4架飛機與大黃蜂號第11戰鬥機中隊的7架F6F一同前往嘉義飛行場,以機槍掃射地面十多架雙發動機的日軍飛機。不過第11戰鬥機中隊的作戰報告卻說當天這7架F6F是到虎尾(Kobi)飛行場掃射地面的日軍飛機。所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同一天稍早,艾塞克斯號航艦曾派飛機攻擊虎尾飛行場上發現的十多架雙發動機日軍飛機,這跟第22戰鬥機中隊的作戰報告是吻合的。另外,我把上面的照片跟虎尾飛行場的空照(如下圖)作了比較,發現上圖跟下圖的左下方區域很像: 我也找出嘉義飛行場的空照(如下圖)作比較,但是沒有看到跟最上圖相似的地方。所以我個人認為當天第22戰鬥機中隊攻擊虎尾飛行場的可能性比較高,僅管正式的作戰報告不是這麼說。
日治時期高雄市高射砲陣地照片
Anti-Aircraft Batteries in Takao during WWII
Site A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上圖中高射砲隊位置的放大空照如下: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確實位置就在壽山頂上: 顯示詳細地圖 因為Google Map上的衛星照片被馬賽克了,所以我就提供以下這張無碼的照片。坦白說,我看不出來有什麼值得馬賽克的地方。 Google Earth Site B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上圖中高射砲隊位置的放大空照如下。左上角可以看到高雄市東園國民學校(現在的大同國小)的校舍和操場,也就是上圖標示「文」的地方: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個地區變化很大,可以說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 顯示詳細地圖 Site C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上圖中高射砲隊位置的放大空照如下: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攻擊灣裡製糖所
上圖是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在1945年(昭和20年)5月19日作戰報告中繪製的簡圖,顯示兩架B-25轟炸機對目標投下12枚炸彈。根據作戰報告的文字描述,當天的目標是位於善化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也就是現在的善化糖廠。以下是該中隊1945年5月隊史所附的兩張當天任務照片: 《台灣空襲狀況集計》在昭和20年5月的記錄找不到任何跟灣裡製糖所有關的條目。由於美軍的作戰報告也未必完全正確,所以我利用《台灣製糖工場百年文史地圖》一張1947年拍攝的善化糖廠空照作比對,確定上面兩張照片涵蓋的是當年的灣裡製糖所(下圖中箭頭所夾的內角即為照片約略涵蓋的範圍),而且拍攝的方向也符合本文第一張簡圖所示的飛行方向。《台灣空襲狀況集計》可能是地方因通信中斷而未回報或因為兵馬倥傯而漏記。 Source: 台灣製糖工場百年文史地圖 善化糖廠仍是台糖極少數仍在生產中的糖廠,衛星照片如下: 顯示詳細地圖
《攻擊烏日製糖所》再探
上面這張編號A的照片曾出現在《攻擊烏日製糖所!》這篇裡。另外在《彰化製糖所空照圖》裡,我曾用過以下兩張編號B與C的照片,當時我懷疑(但非常不確定)照片裡就是彰化製糖所,但因為當時沒有解析度較高的製糖所照片,所以無法判別。 感謝「台灣製糖工場百年文史地圖」這個網站提供各個製糖所的高解析度空照,讓我可以進一步比對上面三張照片,並且確定它們都是在烏日製糖所上空拍攝的。通常美軍在同一次低空轟炸任務裡拍攝的照片都是同一個方向的,不過美國海軍在這次任務的照片卻非如此,才會造成比對上的困難。如我在下面這張1945年1月24日空照上所做的註解,前述照片A是由北向南拍攝,B與C兩張連續照片卻是朝北方拍攝。 台灣製糖工場百年文史地圖 同區域的現代衛星照片如下: 顯示詳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