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為基地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0轟炸司令部B-29為了執行對台灣的轟炸任務,從1944年10月9日開始飛越喜馬拉雅山,部署到中國成都附近的四個前進基地:B-29 of the XX Bomber Command based in India began moving up to the four forward bases around Chengdu in China on October 9, 1944: A-1 新津:第40轟炸大隊 (Hsinching: 40th Bombardment Group) A-3…
Tag: 日治時期機場
轟炸永康飛行場?
[註: 本文是1月11日《Bombing Eiko Airfield?》的中文版] 美國海軍部在1944年6月完成的《福爾摩沙的機場與水上飛機場》情報分析報告中提到,永康飛行場位於北緯23 02’,東經120 14’,這樣的資訊在GPS出現前數十年的時代裡算是相當正確的。這份報告進一步指出,永康飛行場位在「台灣西南部,距海岸線約6英里。也就是在台南東北方3英里處,剛好位於通往台南的主要道路的南面。往東4英里是新化,台南飛行場則在其南南西方6英里處。」報告裡還附了一張永康飛行場的空照圖,顯示美軍已經掌握了相當的資訊。 在Air Group 4的網站上有美國海軍第4魚雷中隊Edward S. Binder中尉的作戰紀錄,其中提到「1945年1月4日,以100磅通用炸彈轟炸福爾摩沙的永康飛行場」。這個網站另有一個名為19. Forbidding Formosa的網頁,指出「由於雲層遮掩,無法找到嘉義飛行場,指揮官因此下令改成攻擊一座據信為永康的機場。...飛行員回報永康飛行場接近建造完成階段,已經可以使用。第4魚雷中隊在跑道上炸出多個彈坑,也破壞了機場的其他設施」。網頁上還提供了被炸的飛行場照片(如下圖)。 Source: Air Group 4 儘管美軍在轟炸行動前已經掌握到有關永康飛行場的具體情報,美國海軍第4魚雷中隊在1945年1月4日轟炸的機場卻不是永康!注意在戰果回報中,飛行員提到永康飛行場尚未建造完成,但已經接近完工的狀態,然而永康飛行場卻是日本在台灣最早建造的幾座飛行場之一,早在1930年代後期就建造完成。比較1944年3月拍攝的永康飛行場空照圖,也可發現跟上圖中的飛行場並不一樣。 在另一個名為CriticalPast的網站上,有一段據說是1945年1月4日美國海軍TBF魚雷轟炸機轟炸永康飛行場的影片。在影片的01:10處可以看到一座飛行場跟上面第4魚雷中隊所攝的飛行場十分相似,但卻也跟1944年3月空照圖中的永康飛行場不太一樣。 究竟美軍在1945年1月4日轟炸的是台灣的哪一座飛行場? 在Google Earth上搜尋了許久,我終於確定上面第4魚雷中隊那張照片所涵蓋的區域就是下面這張Google Earth衛星照片裡的地區,這個地方不是永康,而是麻豆。 利用照片和影片的飛行場影像,我畫出了麻豆飛行場的平面圖,並套疊在Google Earth的衛星照片上: 下圖則是CriticalPast影片01:10處對應的現代景象: 在CriticalPast的影片中,美軍飛機由北向南炸完麻豆飛行場後,在麻豆的上空作了個大轉彎。影片的02:13處可以看到兩所學校的操場,這兩所學校現在分別是曾文家商(下圖左)和培文國小(下圖右): 按此下載麻豆飛行場平面圖的kmz檔,您也可以上Google Maps觀看.
Raid of Hokuto Airdrome (轟炸北斗飛行場!)
This CriticalPast page has a footage showing US Navy TBF bombers bombed some airfields during WWII. Although it says that Eiko was the airstrip being bombed, I am 100% certain that the…
台南(永康)飛行場(Eiko Airdrome)
雖然這張在高空拍攝的照片解析度不佳,但能在找了一年多之後發現這張1944年3月台南飛行場照片,讓我興奮不已。除了因為找了很久,另一個原因是檔案管理局保存的「台灣區各飛機場要圖」中,並沒有這座飛行場(及其他台南地區飛行場)的資料。詭異的是,在日本的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找得到這些台南地區飛行場的呈繳資料(但沒有平面圖),卻沒有台灣其他飛行場的資料。不禁讓我懷疑,台南地區飛行場的呈繳資料當初是不是不小心被日本人帶回去了。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the above high-altitude reconnaissance photo is less than ideal, it took me more than a year to find this rare photo of Tainan (Eiko) Airdrome. It is…
卓蘭飛行場
我在苗栗縣的卓蘭出生、長大。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長輩們說過,日本人當年在壢西坪上面蓋了一座飛機場。其中有些長輩說,這座機場只有引誘美軍的假飛機。至於他們是否親眼看過,小時候的我就沒有追問了。去年開始利用中研院提供的二戰空照圖尋找昔日的飛機場後,就一直期待能找到卓蘭飛行場的照片。不過看了幾十捲照片,發現負責偵照的美軍飛機似乎都不到卓蘭、東勢、新社這一帶偵察,所以連比較知名的新社飛行場照片都沒找到,更不用說卓蘭了。前幾天,終於發現一捲涵蓋卓蘭地區的照片… 仔細研究這捲1944年3月拍攝的照片後,卻沒有在壢西坪上找到任何飛行場的特徵,不免有點失望,但是這也表示卓蘭飛行場是在戰爭結束前不久才興建的。下面就是當年壢西坪的空照圖: 日軍會選在壢西坪上蓋機場,是因為它本身個平坦的台地。這座機場廢棄後,據說變成一片茶園。到我念國小的時候,農人開始在這裡種果樹,所以我一直沒看過茶園遍佈的壢西坪。從下面的Google Maps來看,除了農地劃分的界線不一樣,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下面這張文件是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找到的,上面記載卓蘭飛行場是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徵收土地與興建的,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1944年3月的空照圖上找不到機場。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從無飛機往來(是否偽裝)」這一欄,資料顯示「仝」(這裡是「同右」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否」。這種雙重否定的語法有點難懂,但我們已經知道表中的大園、紅毛、後龍飛行場都曾經有真的飛機進駐,所以應該可以判定當時卓蘭飛行場也曾有真的飛機來過。 資料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儘管沒有找到卓蘭飛行場的照片,能看到自己的故鄉在日治時期的樣貌還是讓我很興奮,下面這張照片裡的小村莊就是1944年的卓蘭。也是在卓蘭出生、長大的爸媽當時都只是嬰幼兒,所以我很確定他們都在這張照片裡!
埔里飛行場補充資料
過去我曾經探討了霧社事件中的埔里飛行場(上圖的藍色區域,底圖為台灣堡圖),及「台灣區各飛機場要圖」中的埔里飛行場(上圖的紅色區域)。由於沒有空照圖佐證,只能算是一種推論,所以有網友質疑,指出埔里飛行場在大坪頂一帶。雖然我半信半疑,但手上缺少強而有力的直接證據。 資料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上面的文件是我今天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查詢系統找到的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台中縣轄境內機場實況調查表」的第二頁,最後一項指出在埔里的大肚城和梅子腳一帶確實有機場,恰好就是最上面那張地圖涵蓋的地區附近,因此可以補強我之前的論述。由於「台灣區各飛機場要圖」裡的埔里飛行場(大肚城)面積為25,5000平方公尺,相當於26.29甲,比文件所列的面積少了將近6甲,也許就是梅子腳練兵場那邊的面積。這份文件並沒有提到埔里大坪頂是否有機場,但無法就此結論說那裡過去沒有,因為已知的公館飛行場、台中飛行場和鹿港飛行場也都不在這張表中。 上表第四項南投鎮營盤口的地點應該是跟第二項草屯鎮的地點合起來構成草屯飛行場。第五項的名間地區明明沒有機場,不知道為何要列上去。
北斗飛行場(Hokuto Airdrome)
北斗飛行場位於日治時代的台中州北斗郡,但以現在的行政區來看,卻是位於彰化縣的竹塘鄉和埤頭鄉境內,離北斗鎮還有一小段距離。上面這張模糊的高空空照圖是我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張,美軍並沒有在底片上註明飛行場的名稱,所以我根據北斗的日語發音命名為Hokuto Airdrome。不過台灣堡圖上北斗的發音是バクタウ(Bakutau),顯然是從台語音譯而來。 Hokuto is the Japanese pronunciation of Beidou (北斗). However, the airdrome was not located in the current Beidou Township, but in Zhutang and Pitou Townships. This fuzzy photo is the…
岡山東飛行場???
網友kiwishih在燕巢飛行場的回應中提到了「岡山東飛行場」。按照他提供的座標,這座「飛行場」應該位於岡山飛行場和燕巢飛行場之間。我找到一張中研院提供的二戰空照圖,正好把岡山、燕巢、大崗山三座飛行場都拍了下來。但是這張空照圖也顯示,岡山和燕巢中間,並沒有所謂的「岡山東飛行場」。 kiwishih提供的參考網頁資訊是來自鍾堅的《台灣航空決戰》,這本書寫成的時間,資訊遠不如現在的開放。我懷疑「岡山東飛行場」很可能就是指燕巢飛行場,因為列表中缺了燕巢,只是當時作者沒有正確的座標而已。
八塊飛行場(Batei Airdrome)
位於當今桃園縣八德市(舊稱八塊厝)的八塊飛行場(美軍的二戰空照圖稱之為Okaseki[岡崎?,據網友WENWANG考證,應為鶯歌石],我用的是台灣堡圖上的日文バテ一譯音Batei),跟紅毛飛行場與後龍飛行場一樣,在主跑道之外,都有一條狹長但筆直的區域。之前我把這項設施稱為主滑行道,但它一定兼有起飛或降落的功能,不然不需要蓋得又長又直,所以這次就改稱為副跑道。日治時代的飛行場因為有多機同時起飛作戰的需要,所以跑道都建得很寬,這三座飛行場的主跑道都跟多條疏散道相連,應該也是為了能讓多架飛機迅速進入起飛位置。副跑道不但較窄,跟它連接的疏散道也比較少,所以應該只有輔助的性質。 Batei Airdrome was referred to as Okaseki on American aerial reconnaissance photos taken during WWII, although I could not locate any place called Okaseki in the neighborhood. Like Kokko and Koryu…
大崗山飛行場(Kamka Airdrome)
美軍在偵照底片上把大崗山飛行場稱作Kamka Airdrome,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崁腳」的台語發音,頗符合這座飛行場位在大崗山山腳下的實際狀況。不過我在台灣堡圖上找不到崁腳這樣的地名,倒是旁邊有個地方叫做崁底。另外我發現台灣堡圖上大崗山的日語發音並非だいおかやま(Daiokayama),而是??こうんそう(??kounso,有兩個字母看不清楚),還請懂日文的朋友指點一下。上面這張1944年的空照圖是在高空拍攝的,解析度不佳。下面這張1945年的照片清楚很多,但可惜不完整,沒有拍到飛行場北端(左邊)。 「台灣區各飛機場要圖」的大崗山飛行場要圖如下,可以發現比例不甚正確。 靠近跑道南端(圖的右邊)的地方以日文和中文寫著「混凝土」,在放大後的空照圖相對區域可以看得到材質不太一樣,在跑道最南端未完成的區域也好像有一塊混凝土鋪的區域: 在Google Earth上繪製的大崗山飛行場平面圖如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以下的連結下載kmz檔,或在Google Map上瀏覽。大崗山飛行場的地點現在是一座軍營(不知道有沒有被廢除?),雖然跑道的輪廓要很用力才看得出來,原有的21處露天飛機掩體仍有不少被保留了下來。 Download the kmz file of the airdrome plan for Google Earth. View the airdrome plan on Google 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