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上圖與下圖是美軍偵察機分別於1945年3月13日及4月1日兩天所拍攝,照片中呈英文E字形的建築即為台灣軍司令部。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5月31日,美軍的B-24大舉轟炸台北市內的官署與軍部。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過當天拍攝的轟炸照片中有台灣軍司令部的。下面這張6月17日的照片距離這次空襲僅有兩週,可以大略看出空襲當天造成的損壞狀況: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我在照片裡就發現了10個彈坑或落點,另外在問號(?)的地方原有一棟建築,但空襲後就看不見,所以也許是被炸中: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12月來台勘查的美軍拍下了這張台灣軍司令部受損的照片: 來源: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另一個角度的受損照片,背景是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今司法大廈): 來源: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1948年,台灣軍司令部原址已經修復。後來就成為惡名昭彰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警備總部): 來源: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Tag: Bombing Formosa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與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何時被炸毀?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網路上許多資料都指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與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本社均毀於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中。我寫《空襲福爾摩沙》的時候,引用日本典藏《台灣空襲狀況集計》的資料(如上圖),指出這兩棟建築物在5月6日的空襲中已經全燒。雖然我過去也曾發現《台灣空襲狀況集計》的小錯,我在寫書的時候並沒有時間去查證5月6日的條目。去年底,盧景猷兄來信告知,他在知名的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照片中,發現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本社在這次空襲前就已被毀,但我一直拖到這幾天才有空把相關的空照都拿出來細看。由於之前也有人質疑我書中關於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被毀日期的說法,所以就把這兩棟比鄰而立的建築物一起研究。 來源: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上面這張1936年的改正台北市全圖中,可以看到位在同一個block的總督府圖書館與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但在下面這張1945年4月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見這兩棟建築之間還有一座呈L形的建築物,這有沒有可能是《台灣空襲狀況集計》裡提到的附屬建物構內變電所?無論如何,箭頭所指的總督府圖書館跟下方隔著L型建物的台電本社都是完好的狀態。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如果把美國陸軍第22轟炸大隊在5月31日正午拍攝的台北大空襲照片放大(如下圖),可以看到圖書館跟台電本社的屋頂都已損毀,露出裡面的隔間構造來。由於右邊的台灣總督府仍在冒出濃煙,因此我認為照片中圖書館跟台電本社的損害狀況不太可能同樣是5月31日的空襲所造成,而是更早之前就已經發生,由此就可以間接證實《台灣空襲狀況集計》5月6日的條目應該是正確的。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下圖是美軍在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空照,可以更清楚看見各建築物受損的狀況。總督府圖書館的狀態跟上一張照片裡差不多,但台電本社似乎有更多的損壞,可能在5月31日那天又多挨了幾顆炸彈。仔細看的話,還能在照片上發現多個大型彈坑,而且可能之前下過雨,彈坑似乎呈現積水的狀態。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美軍在1945年12月派員來台灣調查各地受損狀況,拍下這張台電本社的照片,根據右下角的說明,台電本社在5月31日也被1000磅炸彈炸中,背景則是總督府圖書館: 來源: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到了1948年,這兩棟建築物跟中間的L形建築都已經被夷為平地了: 來源: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轟炸高雄港驛扇形車庫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上面這張1944年10月12日的垂直空照裡,高雄港驛的扇形車庫真的就像一把打開的摺扇,庫房是扇面,通往庫房的鐵軌是扇骨。儘管從這一天開始,高雄連續遭到美軍飛機轟炸,下面這張第90轟炸大隊於1945年6月1日拍攝的轟炸照片中,扇形車庫看來外形仍在。 第43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的轟炸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扇形車庫: 但是當第22轟炸大隊在6月4日轟炸高雄時,照片中的扇形車庫已經損壞嚴重,附近還可看到不少彈坑(可以跟本文第一張照片比較): 所以從這些照片就可以推論,高雄港驛的扇形車庫是在1945年6月1日到4日之間被炸毀。由於美軍在2日與3日的轟炸目標是鳳山,所以扇形車庫非常可能是毀於4日的轟炸。 《臺灣空襲狀況集計》在6月的統計中,僅在4日列出高雄港驛的受損狀況,因此扇形車庫毀於4日的機率更高了。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不過美軍在戰後來台灣調查時,從日本人提供的另一份鐵道受損統計還列出了6月1日的損害,而且4日的受損情況也遠比《臺灣空襲狀況集計》所列的更加嚴重: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我利用今年1月10日到高雄三餘書店演講前的空檔,到高雄港驛的原址憑弔,拍下這四棟倉庫的照片(其實這一排共有五棟)。回家後比對美軍照片,原來它們都是經歷過空襲的歷史建物(第一張照片右上角所框出的區域): 我在這排倉庫對面一座小廟旁,看到這個疑似防空洞的物體跟被封起來的門: 還有一個門在另一側比較後面的地方: 我懷疑這兩個像防空洞的物體就是第一張照片箭頭所指四個白色物體的其中兩個,但實情如何就請各位文史工作者來考古了。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寫《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這本書的收穫之一,就是讓我自己重新認識台灣的地理。上面這張照片(攝於1944年10月12日清晨)裡的大型工業設施,就是我寫書時才頭一次知道的(恕我孤陋寡聞)的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又稱高雄製鐵所),可以看見它五座大型鎔鑛爐。下圖則是隔了數小時後拍攝,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廠區沒拍到,畫質更為清晰。據說這裡有十八支大煙囪(故有「十八支煙筒管」之稱),照片裡就可清楚看見其中十支的影子。我從照片推測,礦砂應該是從高雄港以小船經右下方的運河(已經填成光華三路)轉運至此。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以下兩張連續照片攝於1945年2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的第90轟炸大隊與第380轟炸大隊B-24轟炸機,協同以500磅炸彈、500磅燒夷彈、集束破片殺傷彈轟炸高雄市的工業設施。在這兩張由第90轟炸大隊拍攝的照片中,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完全被爆炸的濃煙掩蓋。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在2月三度遭到美軍轟炸,造成嚴重損壞。以下分別是《台灣空襲狀況集計》與美軍在戰後的調查報告: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在5月30日出動第22、43、90、380轟炸大隊超過一百架B-24,以260磅破片殺傷彈轟炸高雄市一帶的日軍防空陣地,當天拍攝的轟炸照片正好顯示了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的損壞狀況。下圖中可見第一號與第五號鎔鑛爐完全被炸壞: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以下三張照片均為美軍在1945年12月到高雄勘查時拍攝,第三張照片的前景可以看到倒塌的煙囪: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的原址在戰後被改建為高雄硫酸錏公司(為什麼要生產這奇怪的東西?),以下為1959年的空照: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現代的衛星空照:
美軍勘察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施設損壞狀況
Toshien branch, Navy Fuel Depot No. 6. General view of vacuum distillation units.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日本投降後,美軍曾派遣數批人員到台灣勘查空襲受損狀況,其中一組在1945年12月2日抵達,並前往基隆、宜蘭、蘇澳、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以下是有關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施設損壞狀況的部分,照片上的日期都是1945年12月19日。由於我非煉油專家,所以照片說明是直接引用報告裡的文字。這一篇基本上也是我在1月10日高雄市三餘書店的《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讀友分享會裡發表的內容,我只有多補充一點點。 General view of catalite cracking plant.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Close up of a typical vacuum distillation unit. Both were…
美軍誤炸江ノ浦丸戰俘船事件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1月10日在高雄市三餘書店的《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讀友分享會裡,我提到了美國海軍艦載機在1945年1月9日攻擊高雄港的行動中,炸中了載有美軍戰俘的江ノ浦丸(Enoura Maru)。這個充滿了命運轉折的悲劇,雖然是在高雄港發生,卻是從菲律賓開始。以下是故事的發展: 1944年12月13日,馬尼拉的日軍將大約1600名美軍戰俘送上鴨綠丸(Ōryoku Maru)戰俘船,準備經由高雄運往日本的門司。 1944年12月14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黃蜂號(USS Hornet, CV-12)航空母艦清晨出動第11艦載機大隊的F6F,前往攻擊菲律賓巴丹(Bataan)半島上的日軍機場,但未發現適合攻擊的目標。機群在蘇比克灣(Subic Bay)發現向北航行中的鴨綠丸,在不知道上面載有戰俘的情況下,於一天之內發動多波攻擊。 在蘇比克灣遭到美機攻擊而冒煙的鴨綠丸 1944年12月15日,第11艦載機大隊清晨再度出動F6F攻擊日軍機場,由於仍未發現值得攻擊的目標,又前往蘇比克灣搜尋前一日攻擊的運輸艦(即鴨綠丸)。機群在奧隆阿波(Olongapo)的海岸邊發現鴨綠丸,經過數次攻擊,鴨綠丸在當天下午沉沒,造成約300名戰俘喪生。 在奧隆阿波的岸邊再度遭到攻擊而冒煙的鴨綠丸 上一張照片放大後,可以在鴨綠丸旁的海面上看見許多白點,事實上這是跳船逃生的戰俘游往岸邊時激起的水花 鴨綠丸在當天下午沉沒,只見一片油漬(箭頭指處) 1944年12月24日,約1040名倖存的戰俘轉送到江ノ浦丸,被集中在第二貨艙,另240名戰俘登上較小的ぶらじる丸(Brazil Maru)。 1944年12月27日,江ノ浦丸與ぶらじる丸啟航,31日抵達高雄。 1945年1月6日,ぶらじる丸上存活的230名戰俘被轉送到江ノ浦丸的第一貨艙,原來在第二貨艙的戰俘中,有240人被轉到第一貨艙。 1945年1月9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上午出動第11艦載機大隊的飛機攻擊高雄港,繫泊在港內浮筒的江ノ浦丸被炸中第一貨艙,第二貨艙亦遭波及,約300名戰俘因此喪命。 第11艦載機大隊拍攝的高雄港攻擊照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江ノ浦丸是上一張照片右下角兩艘並排船隻左邊的一艘。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1月12日,日軍才開始善後,生還者被送到ぶらじる丸,遺體陸續送往旗津(位置跟現在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只隔著一條旗津三路)埋葬。 1945年1月14日,ぶらじる丸啟程,29日抵達日本門司。在馬尼拉登船的1600名戰俘中,生還者不到500人。 1946年,美軍派員到台灣,將戰俘的遺體遷葬至夏威夷。
空襲考古學:豐原農業實踐女學校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我在空襲豐原:Before and After裡的照片發現,在豐原的圳寮地區、今富春國小的西北方,曾經有一座學校,但是不知何時就不見了,所以也不知其名。上面這張1945年1月24日照片的正中央就是這所謎樣的學校,照片右下角則是富春國小校舍。 在下面這張1945年7月11日的照片裡,可以看到這所學校的校舍已經被炸毀: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今天網友曾屹立博士來信,其尊翁指出這所學校為豐原家政女學校。我透過這線索再去搜尋,果然沒錯,只不過美軍空襲時,已經改名為豐原農業實踐女學校。我也在豐原國中的網頁找到下面這張豐原家政女學校學生做操的照片,比對之後,幾乎可以確定背景的校舍就是本文第一張照片中,南北走向的那一排: 來源:台中市立豐原國中
空襲豐原: Before and After
昨天晚上到豐原的三民書局分享拙作《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特別利用了美軍在1945年1月24日與1945年7月11日拍攝的兩批垂直空照(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的廖泫銘先生協助取得這些照片),來比較豐原地區在台灣空襲期間受損的狀況。今天就來這邊跟大家分享,所有照片都可以用滑鼠點擊放大。 去年我曾經寫過帝國纖維株式會社豐原亞麻工場在空襲中受損,透過空照比較,可以發現好幾棟倉庫都燒掉了: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美軍在1945年5月19日曾以豐原驛的車場作為主要轟炸目標,從照片來看,車站附近受損慘重,現在三民書局(照片裡中正路的「中」的左邊)對面區域更是滿目瘡痍: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研究以下兩張照片時,我才知道現在的瑞穗國小已經搬遷過,照片裡的瑞穗國小仍在原址。照片最上方的圳寮一帶也有一個像學校的區域,而且在空襲中受損,但我找不到這所學校的相關資訊: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大雅國小由於臨近公館飛行場,可以也被誤認為兵營而遭轟炸: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空襲台灣軍武篇:美軍165加侖汽油彈
(圖中人物與空襲台灣無關) 上圖這兩位美國大兵推著的、跟圍繞他們的,是美軍戰鬥機用的165加侖副油箱。不過這些副油箱裡如果加入特製的凝固汽油(napalm),就成了用來縱火的燒夷彈。下圖是兩架在菲律賓戰場作戰的美軍P-38戰鬥機,右邊那一架正投下兩枚這種165加侖汽油彈。 (圖中事件與空襲台灣無關) 此種165加侖汽油彈本身沒有什麼爆炸威力,主要是靠它的燃燒效果來摧毀目標。1945年4月24日,4架第49戰鬥機大隊的P-38在攻擊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營工場時,是與1000磅通用炸彈並用,利用通用炸彈的爆炸力破壞結構,另投下3枚165加侖汽油彈。6月18日,第49戰鬥機大隊與第475戰鬥機大隊的P-38聯合以165加侖汽油彈空襲鹽水市街;四天後,這兩個大隊的P-38再度以165加侖汽油彈轟炸麻豆市街。後面這兩次空襲行動總共投下171枚汽油彈,沒有並用通用炸彈,但因台灣當時的建築物多為木造,就造成極為駭人的效果。把這三次行動中使用的汽油彈數量加總,就是下表中165 NP(Napalm的縮寫)的174枚。
空襲考古學:竹南驛
上面三張照片是美軍第38轟炸大隊的B-25在1945年5月17日拍攝的三連寫,也許有不少網友已經在其他地方看過。照片中被轟炸的火車站是當時的竹南驛,這一點無庸置疑,不過對於第三張照片中出現的道路位置,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正確的判讀。利用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網站提供的戰後照片,我在Google Earth上重建了相同角度的景象: 當然比對出三張轟炸照片的拍攝方向與角度也就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