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934/11/01台灣日日新報
上回寫完「回鄉探秘」,利用到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過去的中央圖書館現在叫做國家圖書館,所以不知道這是分誰的館)的機會,在六樓的台灣學研究中心查詢是否有關於卓蘭的歷史資料,沒想到在【台灣日日新報】裡還查到不少卓蘭的新聞。上面的黑白照片是目前我找到的唯一一張卓蘭的新聞照,最上面的Google Earth照片則是我在當年拍攝新聞照的地點附近找到的Street View。由於Street View有地點的限制,所以拍攝角度無法完全與新聞照吻合,但可以看到兩張照片裡的山是一樣的。
這座堤防也是有故事的,以下是我找到的兩則相關新聞。可以發現,當時漢文的語法跟現在不太一樣,例如第一則提到的「去十二日」和第二則裡的「客年」。我從其他日期的新聞知道這座堤防是在昭和8年(1933年)8月開始動工,所以客年應該是「前一年」的意思。總結這些報導可知,卓蘭庄長在1932年9月向新竹州知事請願後,新竹州轉向台灣總督府申請,工程核准後於1933年8月動工,到1934年5月完工,11月1日舉行竣工典禮。
資料來源:1932/09/15台灣日日新報
資料來源:1934/10/28台灣日日新報。注意文中提到,卓蘭當年可是新竹州的樂土!
下面這張地圖是昭和13年(1938年)修訂,可以看到在箭頭指處有一條像毛毛蟲一樣的堤防,箭頭的尖端是我研判上面那張新聞照拍攝的地點,照片裡面的山就是吊神山。
資料來源: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東勢圖
古文裡面有「客歲」一詞,指的是「昨年」、「去年」,這裡的「客年」應該是同樣的意思。
原來如此!抱歉,我的國文程度有待加強。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