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找卓蘭飛行場時,發現空照圖上靠近老庄溪有一條顏色較深的狹長地帶(上圖黃色箭頭所指),由於空照圖是黑白的,所以一開始以為是老庄溪切入山區形成的峽谷。後來仔細研究現代的衛星照片,發現這其實是一排樹林(下圖黃色箭頭所指)。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排列方式的樹林呢?剛好週末要回去,就利用這個機會探索了一下。
從上面衛星照片標示1的地點往樹林的方向拍攝:可以發現這一排樹林是竹子跟其他樹木混雜的。這個地方叫做竹圍,會不會是因為更早以前是一排竹林?
在2號地點拍攝:這裡剛好是這排樹林與老庄溪匯聚的地方,可以發現溪邊小路右側有一排石頭堆成的駁坎,樹林是種在駁坎之上的土地。
在標示「大榕樹」的地點拍攝:樹林開始跟老庄溪越分越開。在1944年的空照圖上,這個位置的顏色明顯較深,可見榕樹當時已經長得很高大。
在3號地點拍攝:右邊白色房子的窗戶其實是在二樓(一樓被植物擋住了),而左邊的磚造房子是蓋在駁坎之上,兩邊的地勢有明顯的落差。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這排樹林其實就種在一段地勢落差的界線上,樹林以南較高、以北較低。由於高低落差可達三、四公尺之多,也許先人為了安全起見,就沿著這段高低落差種了這排樹林,以免有人不小心跌落。過去老早就注意到從中山路轉進成功路和中華路時都會遇到一段下坡,卻從沒思考過鎮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特的地形。
後來我查了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堡圖,發現當時這裡就已經有一道土堤了:
這次也順道拍了一些古蹟的照片,跟大家分享:
在4號地點拍攝的軍民廟:我已經有三十幾年沒有來過這裡,這座廟顯然有重新粉刷過。軍民廟供奉的是當年在卓蘭戰死的湘軍官兵,後面的山坡被稱為湖南營,據說是清代湘軍駐守之處。
軍民廟的背後是一排湘軍戰死官兵的墓碑。後來有人在這座小廟的後面蓋了一座更大的昭忠廟,同樣供奉湘軍官兵,但俗麗無比,我就不貼照片了。
在卓蘭飛行場一文中提到的智和醫院,再走個二三十公尺,就是我的家了。
從地形上看起來,此高低落差的線狀地形是老庄溪的河階崖
我起初也是這麼認為,但越往西走,這條線狀地形就離老庄溪越遠。也許在數千、數萬年前,這的確是老庄溪的河岸,地貌的改變讓它們的距離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