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張照片是美國陸軍第38轟炸大隊於1945年5月11日轟炸嘉義市的任務中拍攝,在照片的右側可以看到一個圓環。但是從下面這張1945年6月15日拍攝的偵察照片中可以看到嘉義市區裡就有三個圓環,所以上圖中的圓環究竟是哪一個?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經過詳細比對,第一張照片中的圓環就是知名的嘉義噴水圓環,也就是偵察照片中編號A的圓環。各位可以比較第一張照片與下圖中各個編號的特徵: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編號B的圓環空照如下,從馬路的配置就知道不可能是第一張照片的圓環: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編號C的圓環周遭的馬路跟A很類似,但是比較附近的建築物後就可以排除這個選項: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Tag: Bombing Formosa
嘉義:Before and After(2015/7/29更新)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上面第一張照片是美軍飛機於1945年1月18日拍攝的嘉義市空照,第二張的拍攝日期是1945年6月15日。這兩張照片中都可以看見一個由馬路圍起來形成的大等腰三角形(略斜向左下方),建議您用滑鼠點選這兩張照片,觀看放大的版本,比較這個等腰三角形區域在5個月間的變化。 一大片房屋都不見了。 根據美軍在戰後從日(台)方取得的統計資料,嘉義市在1945年4月3日的空襲中遭到嚴重的破壞,共有1901棟房屋全燒或全壞,62人死亡。另外在5月1日的空襲中有163棟房屋全燒或全壞、20人死亡,5月11日有750棟房屋全燒或全壞、5人死亡。其他日期的空襲損失因為不如這三次嚴重,所以不在此列出。 2015/7/29:剛剛發現一張美軍在1945年底調查台灣受損狀況報告中的附圖,顯示了嘉義市被摧毀的區域,可以跟第二張照片作比較(點擊可放大):
空襲考古學:月眉的大圓圈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上圖是第38轟炸大隊於1945年3月30日轟炸台中公館飛行場任務中拍攝的照片,背景的煙囪屬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月眉製糖所。不過我考古的目標並非這座製糖所,而是照片前景的樹叢和隱身在樹叢之後的房屋,因為照片的右側顯示這塊區域的外圍呈圓弧形。 下圖是1945年1月24日拍攝的偵察照片,可見前述這塊地其實是個圓形,而且圓圈中間的房屋剛好圍成一個口字形,看起來就像個古代的銅錢掉在地上。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張1952年的空照讓我們看得更清楚: 來源: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不過在2002年的衛星照片上就看不見房屋,原來的圓形也因為樹叢往外生長而模糊: 來源:Google 現在的Google Maps: 使用Google街景近看,這塊區域應該已經荒廢許久,但是地面仍烙印著當年的圓弧(箭頭所指): 來源:Google 有誰知道這塊地的歷史?
空襲考古學:海口安海宮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國外有一種特殊的研究和嗜好,稱為Aviation Archaeology(航空考古學),是在研究飛機墜毀的地點與相關的歷史。也許我也可以自創一個Air Raid Archaeology(空襲考古學)的專有名詞,用來描述關於空襲照片上的地點或景物的研究或嗜好! 之前我請中研院提供上面的兩張照片,準備用在我的書中。這兩張照片是二連拍,各位可以從編號1, 2, 3的景物來確認。不過因為無法確認照片的拍攝位置,最後就決定不用。沒想到幾天前接到外籍網友Mark Spearman的來信,指出第二張照片裡的廟宇就是現在台西鄉(舊名海口)的安海宮。我比對了一下,的確他說的沒錯(讓我感到有點慚愧)。由於確認了安海宮,第一張照片裡出現的糖業鐵道(編號1)也就確認是龍海線,編號3看起來是終點的車場。 下圖是目前我能找到的台西地區最早的空照圖,雖然說早,其實是1966年的CORONA衛星照片。可以看到編號3的車場輪廓仍在。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是現在的衛星照片: 如果這次空襲發生在現代,看到的就可能是這個樣子(可以跟第二張照片比較): 來源:Google
山子頂變電所遭炸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之前我在寫【轟炸曾文溪橋】這一篇的時候,根據美軍在照片下方所寫的說明及該次任務的報告,將上面這張照片裡的電力設施認定為竹子門發電所。不過後來跟竹子門發電所的相關照片後,覺得越看越不像,這座設施的範圍實在太小,不太可能是發電所。而且細看這張照片的話(點擊照片可放大),可以看到標示A的地方有發生爆炸,但美軍任務報告完全沒有提到當天曾對竹子門發電所投彈,所以就更不可能是竹子門。 日方的《臺灣空襲狀況集記》在昭和20年(1945年)2月15日的條目中列出山子頂變電所(台電退休的林炳炎先生指正:應為山上變電所)受損,經過一番尋尋覓覓,終於在新化郡山上庄的戰後空照圖找到下面這個跟上圖的地貌一致的區域,所以幾乎就可以確定上圖中的設施就是山子頂變電所。為了便於比較,我把符合的地貌都用數字標示出來: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下面空照圖中黃色箭頭所指就是變電所的位置: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99年版的經建地圖上箭頭所指的符號即代表變電所: 來源: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Google衛星照片: 來源:Google 在Google街景圖中的兩層樓建築就位在第一張照片編號2旁的兩棟日式建築的同一位置: 來源:Google
宜蘭(西)飛行場上的飛機
美軍在戰後分批到台灣調查各地在空襲期間受損的狀況,以上兩張宜蘭(西)飛行場的照片是1945年12月9日拍攝,可見跑道上排列整齊的日軍飛機(我數到21架)。美軍的報告(應該是訪問日軍的結果)說戰爭末期約有一百架飛機被送到這座飛行場西邊的山腳(位於第一張照片左上角)下藏匿,不知道真有那麼多嗎? 飛機左側的跑道邊可以看見好幾棟類似棚廠的建築,如果跟下面這張1945年5月17日的偵察照片相比,就可以發現這些建築是新增的。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數字會說話:第5航空隊轟炸台灣的目標類型與炸彈種類統計
受到書籍篇幅與頁數的限制,我即將出版的書無法一一將檔案文件的原貌重現,所以會陸續透過這裡把這些史料公開,以杜悠悠之口。上表是第5航空隊在戰後針對轟炸台灣的目標類型與炸彈種類所作的統計,右側的數字是各種炸彈投下的數量(不是噸位)。建議觀察目標與彈種之間的絕對數量及相對佔比的關係。數字會說話。
麻豆:1945年5月6日
關於美軍對台灣的空襲,以往我比較常聽到的是美軍飛機「只炸日本人(的地區),不炸台灣人(的地區)」、「只會炸屋頂是黑瓦的房舍,但會避開屋頂是紅瓦的」、「只轟炸軍事相關的設施,但會避開民眾住宅」這一類的說法。另外我也看過「美軍轟炸機是在高空轟炸,難免會炸到目標以外的地方」、「當時科技仍不發達,無法做到真正的精準轟炸」、「美軍對某城鎮投彈,是因為遭到日軍架設在城鎮裡的防空陣地射擊,所以採取自衛行動」這一類補充性質的解釋。持平而論,後面三種解釋在某些空襲行動中的確是成立的。但是這並不表示美軍不曾刻意以一般民眾居住的城鎮作為轟炸目標。 經常來這個部落格逛的網友也許已經發現我其實是個「檔案控」,我貼在這裡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從歷史檔案文件、照片出發。所以我根據美軍檔案文件提出「美軍曾經刻意以一般民眾居住的城鎮作為轟炸目標」的論點時,其實只是在呈現史實。也許這樣的史實無法讓某些人接受,但也請舉出客觀的證據來作論述、甚至是反證,而不是只用「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且對戰俘、佔領區民眾作出殘暴的罪行」這種概括式的講法來回應。我從來沒有否認過日本的侵略行為與戰爭罪行,只不過這並非我研究的重點。我這幾年來研究的是台灣在二次大戰期間所遭受的空襲,而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美軍檔案證明美軍飛機「只炸日本人(的地區),不炸台灣人(的地區)」、「只會炸屋頂是黑瓦的房舍,但會避開屋頂是紅瓦的」、「只轟炸軍事相關的設施,但會避開民眾住宅」這類的說法是錯的。同時我也利用我的研究成果指出坊間對1945年5月31日台北空襲中投彈數量說法的錯誤,另外糾正了今年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北大空襲特展內容的錯誤。 有感於過去對台灣空襲的回憶與記述過於片斷、殘缺,我在大約兩年前開始著手撰寫關於台灣空襲的專書,而且決定採用逐日記載的方式,盡可能記錄美軍任務計畫空襲的目標、實際空襲的目標、執行的部隊番號、飛機的型號與架數、使用的彈藥種類等資訊,甚至於在沒有空襲的日子,也盡力說明原因是什麼。我希望這種體例能呈現台灣空襲的全貌,避免因為記憶模糊、認知不足造成對空襲任務的誤解。同時希望大眾除了知道岡山空襲、台北空襲之外,也能了解當時台灣有許多地方也曾遭到日夜的空襲。從這本預計在今年八月出版的書中,大家將可以看到,美軍的空襲目標的確以軍事基地、工業設施、港口、鐵公路為主,但也會發現美軍確實不止一次規畫以一般民眾居住的城鎮作為任務的主要轟炸目標,並有多次是以城鎮、民宅作為替代主要目標的機會目標(target of opportunity)。 今天我就以美軍在1945年5月6日轟炸麻豆的任務為例說明,我會貼出當天參與的中隊(包括第38轟炸大隊第405、822、823轟炸中隊,第345轟炸大隊第498、499、500、501轟炸中隊)的任務報告第一頁作為佐證,點選該畫面即可放大,如有需要其他頁數的再請提出需求。 第38轟炸大隊第405轟炸中隊:本文一開的手繪圖就是這個中隊針對這次任務繪製的。注意報告第1段提到「once again we were ordered to hit another town, bombing and strafing from minimum altitude」,once again?another town?至於from minimum altitude就表示這不是一次高空轟炸任務;另外注意第1段末的incendiary bombs是指燒夷彈。第2段因為較長而且字不清楚所以不容易讀,但請注意在該段中間稍後提到了residences of Target 16、residences of Target 36、residences…
第5航空隊的打臉文
上面的文字是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所撰寫的對日本作戰總結報告《Fifth Air Force — Air War Against Japan》中關於台灣(Formosa)的章節的第一段。被我用紅色底線畫起來的第一句大意是說台灣「這座島嶼上的一切都是敵人」,所以執行任務的機組員都歡天喜地,然後在括號裡附註說幾座戰俘營除外。第二句用紅線標示的文字大致是說「台灣對攻擊行動完全開放」,如果跟前面的文字對比來看,就是指攻擊沒有限制,無須顧及平民。 我找到的這份總結報告有幾個版本,上述的版本是初稿(Preliminary Draft): 另一個版本的日期是1946年2月,報告名稱多了副標,並有第5航空隊的代表J. V. Crabb簽署,所以可視為正式的版本: 這個正式版本把前述初版裡的敵人(enemy)這個字改成日本人(Japanese),意思就是說除了幾座戰俘營之外,台灣「這座島嶼上的一切都是日本人」,但是其他文字不變: 我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文字跟1946年2月版完全相同,只是封面上沒有日期,所以就不重複貼出。 這份總結報告並非中隊層級的低階單位所寫,而且第5航空隊是二次大戰期間空襲台灣的最主要單位,時間從1945年1月中到7月中,所以代表性無庸置疑。過去曾有中華民國蔣委員長要求美軍在空襲台灣時只能炸軍事設施、不能炸台灣民眾的說法,或是說美軍只炸日本人、不炸台灣人,希望也能有歷史文件可以佐證。
弄巧成拙?
因為今年是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七十週年,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有個台北大空襲特展,今天利用閉展前的最後一個週末去看看。籌辦這樣的展覽來喚起國人對相關歷史的重視,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我現場觀察發現策展單位連最基本的品管都做不好,甚至還傳遞了錯誤的資訊,我擔心反而弄巧成拙。 最明顯的問題是同一張照片重複出現,而且照片說明文字還不一樣。下面這兩張圈起來的岡山轟炸照片不僅重複,日期還都寫錯,等於是加強傳遞錯誤資訊: 又是重複: 以下是最誇張的,同一張照片旋轉之後總共在同一版面出現三次: 這張新竹飛行場轟炸照片也不惶多讓,同一張照片在同版面出現兩次,在另一個版面出現時還變成嘉義火車站: 雖然溪州跟北斗距離不遠,但是同一張照片也不該出現兩種名稱啊: 這個展覽的另一個大問題是照片分類的邏輯混亂。每個展出的版面都有規畫主題,但是細看會發現照片其實未必跟主題有關,我在此只舉一例。以下的版面主題雖是「台北週邊重要災情」,卻不知何故放了B-29轟炸機的照片(右側圈起處),B-29根本就沒有轟炸過台北週邊啊!就算硬把新竹解釋成台北週邊,那兩張B-29照片也不是轟炸新竹時拍攝的。其實這個主題的版面上還有戰俘營的照片,但是戰俘營能算災情嗎? 有些照片上的問題牽涉到較深入的考據,所以對以下的照片,我不作批評,僅提供修正意見給大家參考。 這兩張照片其實是同一天拍攝,正確日期為1945年5月17日: 以下兩張照片的拍攝日期為1945年5月11日: 以下照片的拍攝日期為1945年4月4日: 以下照片裡的工場是台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嘉義化學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