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提到《不義遺址資料庫》的網頁推斷保密局南所的原址,是以下美軍地圖上標示「Garrison Prison」(衛戍監獄)的位置(但是地圖繪製當時,日軍已經不再使用衛戍監獄這個舊稱)。 美軍調製這張地圖時,運用了1944年3、9、10月間拍攝的空照。不過美軍將那一塊區域判定為衛戍監獄,應該是根據從日方蒐集到的圖資。當美軍偵察機於1945年4月拍攝臺北市的高解析度空照時,可以清楚看到該處已不是監獄,而是一棟棟看來像官舍的建築物(下圖的紅色框內)。 事實上,如果當時美軍可以取得以下這份年份不詳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就不會誤判為衛戍監獄了,因為地圖畫出的建築物配置跟上面空照相同,完全不似監獄。也就是說,臺灣軍司令部西北側這一塊區域,早在美軍空襲臺灣之前就不作為監獄使用。 雖然《不義遺址資料庫》的網頁文字指出南所位於美軍地圖上Garrison Prison的區域,但是網頁的附圖卻是把南所畫在另一個地方,相當於下面這張1945年6月17日空照中黃框左側幾公尺的位置: 我在第一篇指出,從昭和15年(1940年)起,日本陸軍在臺北市設置的監獄設施,是性質類似現在看守所的陸軍拘禁所。上圖黃色框內的建築物,就是當時的臺北陸軍拘禁所。把照片放大來看,可以清楚看到這座L型建築物,四周有高牆環繞,符合囚禁設施應有的條件: 美軍在空襲臺灣期間失事被俘的空勤人員,就是被日軍拘禁在圖中這座臺北陸軍拘禁所,而非目前廣為流傳、但卻是以訛傳訛的臺北刑務所。前者為軍用設施,後者是關押平民罪犯的牢房,不可混為一談。 《不義遺址資料庫》描述南所的舊有建築: 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鋼筋水泥樓房,約有二十間押房。建物內中央為走道,兩側為一間間狹長型押房。 與臺北陸軍拘禁所的配置並無衝突。而原日軍的設施被中國政府接收後,由軍方再繼續利用,也解釋得通。由於這塊區域沒有其他囚禁設施,所以保密局南所幾乎可以確定就是沿用日軍的臺北陸軍拘禁所。 這座臺北陸軍拘禁所的舊建築,至少到1968年都還存在,因為在空照上清晰可見:
原日軍臺北衛戍監獄之商榷(一)
在找日軍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不義遺址資料庫》有個介紹保密局南所(前保安司令部)的網頁。不義遺址並非我的守備範圍,但因為這個網頁提到保密局南所原址曾為日軍監獄,跟我的研究勉強扯上一點關係,所以在此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這個網頁指出: 南所的原址於日治時期為「日本臺灣軍司令部軍官監獄」,從1944至1945年(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的美軍偵照地圖可以找到「Garrison Prison」(軍官監獄)的位置,顯示此處原為日本臺灣軍司令部的軍官監獄。 美軍地圖(見下圖)所標註的Garrison Prison,位於原臺灣軍司令部(下圖的Military Hdqtrs)的西北側。不過把Garrison Prison翻譯成「軍官監獄」,卻非常奇怪,因為Garrsion並不是軍官的意思。 對照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原來這塊Garrison Prison的區域曾是日軍的衛戍監獄(見下圖)。美軍將「衛戍」譯為Garrison是正確的,推測是撰寫不義遺址資料庫內容的作者,自作主張將原本意思正確的Garrison Prison翻成「軍官監獄」,反而曲解了原意。 我要討論的重點並不是翻譯的信雅達,而是以下兩點: 本篇先討論第一點。 日本政府在大正12年(1923年)修正了明治年間制定的陸軍監獄官制,公布的內容包含以下附表: 該表上半部是衛戍刑務所的設置地點,下半部則是衛戍拘禁所的位置。刑務所相當於現在的監獄,用來拘禁已判決確定的受刑人;拘禁所則如現代的看守所,用於羈押刑事被告及死刑犯。當時在臺北設立的是刑務所,由於刑務所與拘禁所皆為陸軍監獄的種類,稱為衛戍監獄也無可厚非。 到了昭和15年(1940年),陸軍監獄官制再度修正,從當時公布的附表(如下)可見,原來的衛戍刑務所及衛戍拘禁所分別改稱為陸軍刑務所與陸軍拘禁所,而且在臺北的監獄設施從刑務所改為拘禁所。 美軍是在1945年調製本文顯示的第一幅地圖,所以嚴格說來已經不該用Garrison Prison這個代表衛戍監獄的譯名。美軍的測繪單位應該是參考日本的舊資料,而且他們大概也不會知道監獄改制的事。只不過我們現在有這麼多史料可以參考,就應該嚴謹一些。 (未完,待續)
B-29第三次轟炸台灣當天的4MR12偵察任務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4年10月16日的第二次空襲台灣任務中,只出動75%的B-29兵力轟炸岡山第61航空廠與屏東飛行場,當天未出動的第40轟炸大隊留到17日轟炸台南飛行場。不過到了17日,第一批飛抵台南飛行場上空的13架B-29轟炸機,發現台南飛行場完全被雲層遮蔽,於是飛往預備目標高雄港,在下午1時過後投下炸彈。上圖與下圖是任務中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炸彈都落在海裡。 第40轟炸大隊在當天也特別派出一架B-29,執行編號4MR12的偵照任務。下圖是這架偵察機在高雄港被轟炸後不到一個小時拍下的照片,可能因為先前的轟炸掀起了港灣底部的淤泥,水面看來相當混濁,不過第20轟炸機指揮部認為這是油汙(covered with oil):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4MR12偵照任務幾乎涵蓋全島,以下是美軍在18日所做的立即判讀(點擊可放大): 上面的文字指出台南飛行場在4MR12任務執行當時又被雲層掩蓋,下面這張照片可以證明,台南飛行場就位於照片下半部的雲層之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岡山(Okayama)飛行場上空無雲,因此照片相當清晰: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文字提到嘉義(Kagi)飛行場有5/10的雲層,照片看來確實如此: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4MR12任務的立即判讀所列的飛行場是規模較大的,所以美軍比較關心。但其實任務中拍到的飛行場比列舉的還多,例如下圖的湖口飛行場: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看4MR12任務的照片時,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我的故鄉卓蘭也被拍到了,但可惜我家所在的鬧區剛好被雲遮住。隔鄰的東勢幾乎整個鬧區可在照片中看到,尤其東勢國民學校(今東勢國小)的操場相當清楚,旁邊的鐵道也可以辨識,這是我第一次在美軍的偵察照片中看到當時的東勢: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第二次空襲台灣任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轟炸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後,隔了一天,又出動轟炸第61航空廠和屏東飛行場。其實美軍最初的規劃,是以兩次最大兵力的B-29轟炸第61航空廠,目的是要將其摧毀殆盡。但是位在美國的第20航空隊司令部在14日當天指示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指揮官李梅將軍,如果第一次任務能摧毀第61航空廠,就不必再對同一目標發動第二次空襲,改以高雄港或基隆港為目標。次日,第20航空隊司令部再指示李梅在16日只出動75%的B-29兵力,保留25%到17日再轟炸台灣。李梅看過第61航空廠在14日被轟炸的損壞狀況後,決定在16日以第444與第462轟炸大隊轟炸岡山,第468轟炸大隊則轟炸屏東飛行場,留下第40轟炸大隊執行17日的任務。 不過在16日當天,因為領航的疏失,第444大隊有10架B-29飛到屏東投彈。上圖就是序號42-6352的第444大隊B-29在屏東上空投下的炸彈,這些炸彈在照片上只是一群小白點,必須放大才看得清楚。至於這些炸彈落在哪裡,由於屏東飛行場上空的雲量很多,所以看不出來: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可能因為機械故障,42-6352在屏東只投下十多枚炸彈。這架飛機後來在往西返航的途中,於左營上空又投下十枚炸彈: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如果時空換到現代的台灣,上圖就會出現高鐵左營站: Google Earth 這十枚炸彈最後落到左營軍港,不過看來也沒炸中什麼重要目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轟炸岡山第61航空廠照片
海軍第61航空廠在1944年10月14日遭美軍B-29轟炸後的空照 上圖是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XX Bomber Command)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首次轟炸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後,拍攝的損害評估照片。照片上的A與B兩個字母是我加上的,因為接下來我會說明如何根據這兩個位置的受損狀況,確認我在《空襲福爾摩沙》第66頁放的那張Strike Photo是在16日拍攝的。下圖是美軍在同月16日再度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後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A位置的廠房已經被炸得一蹋糊塗,B位置的屋頂整個不見,露出裡面的隔間。 海軍第61航空廠在1944年10月16日遭美軍B-29二度轟炸後的空照 下圖則是《空襲福爾摩沙》第66頁照片的局部截圖,注意A跟B位置有不止一處中彈。如果這張照片攝於10月14日,那麼A跟B位置的廠房在當天轟炸結束後就不可能像本文第一張照片裡那樣完整,所以我認定這張Strike Photo是在16日的任務中拍攝。 《空襲福爾摩沙》第66頁的照片截圖 10月14日的Strike Photo真的不容易找,但是我最近在第20轟炸機指揮部第40轟炸大隊的紀念刊物裡找到的一張照片(見下圖),很可能就是14日拍攝的。照片正中間可以看到炸彈爆炸後的蕈狀雲,而在蕈狀雲的根部,隱約可見岡山飛行場的跑道: 下面這張照片是1944年8月25日拍攝的岡山及沿海地區的垂直空照,可以確認跟上圖是同一區域,箭頭所指是海軍第61航空廠的位置: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由於第40轟炸大隊並未參與10月16日第二次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的任務,所以幾乎就可以肯定刊物裡的照片攝於14日的首次空襲。
B-29轟炸屏東陸軍航空修理廠照片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首次轟炸台灣,主要目標是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儘管這次空襲在軍史上深具象徵意義,到目前為止,我卻還找不到當天拍攝的第61航空廠Strike Photo。我在《空襲福爾摩沙》書中放的那張第61航空廠的Strike Photo雖然在原始照片上沒有註明拍攝日期,我根據美軍拍攝的14日與16日Post-strike Photo研判那張照片應該是16日拍攝,所以我書中的圖說也是這麼寫(有機會再另外說明我研判的方式)。美軍在同月16日再度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不過有部分B-29改為轟炸屏東的陸軍航空修理廠,中研院就蒐集了不少這次任務拍攝的照片。上圖就是其中一張,這些炸彈在屏東一帶上空投下。以下兩張照片是同一捲底片的連續照片,可以看到正中偏右的地方有幾座露天飛機掩體: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再下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本文一開頭的那些炸彈在前述的露天掩體附近爆炸: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5年1月18日派遣偵察機到台灣上空照相,也拍到了屏東飛行場同一地區。下圖即是這次偵察任務所拍的照片,可以看這些掩體附近有許多彈坑。各位可能發現這些彈坑的位置跟上一張炸彈爆炸的位置不完全相符,您沒看錯,因為1944年10月16日還有另一架B-29也把炸彈投在這裡。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台中俘虜收容所空照圖
Source: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日軍用於關押盟軍戰俘的台中俘虜收容所,地理位置是在霧峰的烏溪畔。我根據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Camps Memorial Society)的網頁找到了它的遺址位置,再經黃湯姆先生(非本名)的指點,在美軍1945年1月24日拍攝的偵察照片上找到了戰俘營(下圖編號1)及日軍強迫戰俘在烏溪上開鑿的水路(下圖編號2,詳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的描述)。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同地區的現代衛星照片: 下圖是台中俘虜收容所的局部放大,美軍拍攝這張照片時,此座戰俘營已經關閉,戰俘被移往他處: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則清楚顯示了戰俘被強迫開鑿出來的水路: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二戰版的看見台灣:第20航空隊的偵照台灣任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經歷過台灣空襲的耆老談起他們的戰爭記憶時,可能會說當年美軍的B-29轟炸機如何如何。其實台灣經歷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B-29轟炸的期間非常短暫,只有1944年10月和1945年1月,加起來連十天都不到,遭受轟炸的也限於少數幾個大城市。可能是受到當時統治當局宣傳的影響,才讓這些老一輩印象深刻,他們所經歷的十之八九都是其他飛機的空襲。不過上面這張照片(點擊可放大)就是B-29空襲台灣的照片,從照片上的註記MB11可以知道這是1944年10月16日執行的第11次轟炸任務,也就是B-29第二次轟炸台灣(第一次是10月14日)當天的主要目標是岡山與屏東兩座飛行場,上圖即為炸彈投下前的岡山飛行場,拍攝的飛機隸屬第444轟炸大隊。下圖是第468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轟炸屏東飛行場的照片,照相的時間點剛好抓到了落下的炸彈。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由於機身較大,所以在機身後段未加壓的機艙內裝設了照相機,拍攝轟炸前(pre-strike)與轟炸後(post-strike)的照片,作為情報蒐集與成效分析之用。 Source: USAAF B-29 Familiariz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ual 美軍還將一部分的B-29改裝成專職的偵察機,在上述機艙前面的加壓段裝設六具相機,型號改為F-13。歷史上最有名的F-13,應該是名為Tokyo Rose的這一架。它在1944年11月1日執行了一次偵照日本的任務,目標包括東京地區,是美軍飛機在1942年4月18日杜立德空襲日本後首次飛越日本上空,因此有高度的象徵意義。Tokyo Rose雖然也是在第20航空隊編制下,卻是隸屬於第21轟炸機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而非空襲台灣的第20轟炸機司令部(XX Bomber Command)。以下兩張照片裡的飛機就是Tokyo Rose,第二張照片還可以看到一名士官扛著一具空用相機。 屬於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第一架F-13是在1944年11月25日才飛抵印度,之後再飛越駝峰抵達中國四川的前進基地。這架序號42-24567的F-13在1945年1月13日執行編號5MF9的偵照台灣任務,在底片上留下了AC 567的註記: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是42-24567在5MF9任務拍攝的照片之一,照片裡的島嶼就是現稱小琉球的琉球嶼: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另一架F-13在1945年1月18日執行編號5MF15的偵照台灣任務,拍下了以下照片,右側的白色V字形就是松山飛行場。所以B-29雖然未曾轟炸過台北市,在戰爭期間是曾經飛越台北上空的(戰爭結束後,B-29也曾經到台北市上空空投物資給盟軍戰俘)。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使用這些美軍偵察照片時,照片上的註記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但是使用上仍要注意,因為忙中還是會有錯。例如5MF15任務照片的最前面附了下面這張地圖,標示出涵蓋的區域,但卻把日期寫成1944年1月24日。第40轟炸大隊在1944年初都還沒有進駐亞洲,怎麼可能偵照台灣?再比對其他的文件,也可以發現24日的日期不對,應該是18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二戰版的看見台灣:第21照相偵察中隊的對台偵照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上面這張照片(點擊可放大)取自美軍情報單位在1944年2月完成的《Formosa Interim Report》,照片上標示的主要地區為淡水(Tamsui)、北投(Hokuto)、士林(Shirin)、松山機場(Matsuyama Airport)、台北(Taihoku)。照片右上角註明的拍攝日期為1943年4月1日,所以這是目前為止我找到的最早一張美軍對台空中偵察照片。在同一份報告中,桃園及新竹地區的偵察空照也是在同一天拍攝。不過報告所附台灣其他地區的空照拍攝日期就晚得多,而且集中在1943年的11與12月。雖然報告並未說明拍攝這些空照的單位為何,但幾乎可以確定是直屬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Fourteenth Air Force)的第21照相偵察中隊(21st Photographic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中央研究院從美國國家檔案館取得的台灣地區舊航照中,也有少部分是由第21照相偵察中隊拍攝的,最早的一卷是在1943年11月22日拍攝(《Formosa Interim Report》也曾引用)。我個人認為比較有趣的是1944年3月1日任務的照片,這次任務的底片罐號是F09377及F12039,卻是由同一架偵察機上的三具相機(分別是左側、垂直、右側,稍後我會再說明)拍攝,只要找到對應的底片編號,就可以拼湊出目標區從左側地平線到右側地平線的全景。以下三張照片就是該任務中拍攝鵝鑾鼻半島及滿州庄(現在的屏東縣滿州鄉)的左側、垂直、右側空照(編號都是5號): 左側相機拍攝的照片L05(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垂直相機拍攝的照片TV5(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右側相機拍攝的照片R05(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各位可以把前三張照片跟下面的同地區現代衛星照片(點擊可放大)作比較: 現在的鵝鑾鼻半島及滿州鄉衛星照片(Source: Google Earth) 下面的照片是第21照相偵察中隊在1944年8月25日拍攝的(底片罐號是F10303),照片中心點右下側的倒V字形區域是小港飛行場(現在的小港機場):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這卷底片有趣的是最後一張(如下),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在降落後還啟動了右側相機的快門,所以拍下了降落地點的地面照片(不知道這是中國的哪裡?):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第21照相偵察中隊當時配備的偵察機是從P-38戰鬥機發展而來的F-5系列偵察機(千萬不要跟後來的F-5系列噴射戰鬥機搞混),原來位於P-38機鼻位置的機槍或機砲被移除,改為照相機艙。F-5的相機有多種配置方式,前面看到的左側、垂直、右側照片是利用所謂的三物鏡攝影(tri-metrogon)配置,以三具相機同時拍攝。下圖(不是第21照相偵察中隊的飛機)顯示了F-5左側與垂直照相的窗口,在機鼻另一面與左側窗口對稱的位置還有一個右側照相的窗口,除了三物鏡攝影所用的窗口,下圖也顯示了F-5的其他照相窗口: 第21照相偵察中隊偵察台灣所用的F-5偵察機以F-5A與F-5B兩種構型為主。因為F-5A是以P-38G為藍本發展出來,而F-5B是基於P-38J的設計,兩者在外型上的最大差異是螺旋槳下方的冷卻系統進氣口,F-5A(P-38G)的進氣口比較呈流線型,所以我們就可以從照片判斷出1944年3月1日的任務是由F-5A執行,而執行8月25日任務的是一架F-5B。下面兩張照片分別是第21照相偵察中隊的F-5A與F-5B,各位可以比較一下冷卻系統進氣口的差異: 第21照相偵察中隊的F-5A 第21照相偵察中隊的F-5B
這份快刀計畫的文件,你看懂了多少?
有人質疑我寫書都不用注釋來說明內容的出處。其實我最近的兩本書跟我的工作很類似,都要整理解讀大量的資料,差別在於我的工作有高效能的資料庫跟軟體工具可以運用,而我寫書只能用紙筆跟我的大腦來整理成千上百的檔案文件。所以如果我要按照學術規格來註解,這兩本書恐怕至少會膨脹成原來的1.5倍厚。尤其是黑貓中隊執行的每次任務至少有一二十個相關文件,全部列出來會非常可怕。 另一個問題是註明這些出處對大部分的讀者有幫助嗎?還是只是虛佔篇幅而已?以下面這份檔案為例,中情局的網站列出的文件名稱就只是 (Untitled) 這樣而已,像這種文件比比皆是,把出處寫出來恐怕只對極少數的學者有意義。即使讀者有辦法按照注釋的出處找到原始文件,十之八九也看不懂。各位可以嘗試解讀以下文件的內容,再往下看可以看到我的說明: A: 任務編號 B: 預定起飛日期與時間 C: U-2搭載的系統,以暗碼表示 D: U-2的機號,但是這份文件在解密時被遮蔽了,所以看不到 E: 飛行員,前半部都被遮蔽,所以我從來不知道寫什麼,幸好這份文件沒有把 19 這個編號遮蓋,這是王政文的代號 F: 預定降落日期與時間 G: 進入禁區的時間點 H: 我看到的文件都是寫 NONE,所以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以上全車自由座,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