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的左半部取自大正6年(西元1917年)度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九年報》裡的鐵道路線圖,右半部則來自大正7年度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年報》,注意右半部在罩蘭(苗栗縣卓蘭鎮的舊名)附近多出了一條像蜈蚣的曲線。根據圖例,這是一條私設手押輕便線,也就是俗稱手押台車所走的軌道。雖然我是卓蘭土生土長,卻一直到兩年前才透過一張舊地圖知道卓蘭曾經有過手押台車。這條手押台車線由何人在何時設立?又在什麼時候廢除?這些問題的答案大部分埋藏在歷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裡,以下是我爬梳年報和其他資料後按照年代整理的發現。
- 大正3年(1914年):
赤司初太郎出願(申請)鋪設罩蘭線的假許可(暫時許可),許可濟(獲得批准)。路線由起點后里庄至終點罩蘭庄,總長9.0哩,軌距1呎7吋5分。赤司初太郎同時也獲得鋪設東勢角線的暫時許可,起點石圍墻庄,終點東勢角庄。
銅鑼灣輕鐵合資會社也提出罩蘭線的鋪設申請,從鯉魚潭庄到罩蘭庄,總長7.0哩,但是許可未濟(未獲得許可)。
- 大正4年(1915年):
北村熊三郎等三人申請鋪設罩蘭線的假許可,起點罩蘭庄至終點鯉魚潭,總長7.0哩,但是許可未濟。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這三人提出申請,是因為之前獲准的赤司初太郎後來因故未動工嗎?)
- 大正5年(1916年):
北村熊三郎等三人申請罩蘭線的假許可,起點罩蘭庄至終點鯉魚潭,總長7.0哩,許可濟。這三人同時也申請了罩蘭延長線,從鯉魚潭到大安溪停車場,長度0.8哩,許可濟。
- 大正6年(1917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申請罩蘭線的許可(正式許可),從罩蘭的內灣(此內灣並非竹東線的內灣)到大安溪停車場,長8.6哩,許可濟。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罩蘭線從罩蘭到內灣段,長2.3哩,工事中。
- 大正7年(1918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會社位於罩蘭)的罩蘭內灣段(長2.3哩)開始營業,配置52輛台車。每輛車可載旅客4人,罩蘭至內灣間可載貨物600(單位不詳),大安溪至罩蘭間則為400。
報載罩鐵道開通,有利於陳慶麟製糖組合的移出。
- 大正8年(1919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的大安溪至內灣線(長8.5哩),配置56輛台車。
報載大湖降雨不斷,管內大安溪溪水暴漲氾濫成災,罩蘭庄交通杜絕。
(雖然上述消息沒有明指手押台車線受到洪水影響,但是可從交通杜絕的情況作此推論。)
- 大正9年(1920年):
罩蘭庄改稱卓蘭庄,隸屬新竹州大湖郡。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大安溪至內灣線稱為卓蘭線,路線廢止0.7哩,長度變成7.8哩。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之溪底新線路,全部敷設完工,二月二十日蒙當道許可營業。勢必對罩蘭方面的開發有所幫助。
報載昨(六)月降雨,大安溪氾濫出水,造成輕鐵會社軌道、橋樑流失。
(是否因為軌道與橋樑流失讓長度變短?)
- 大正10年(1921年):
大正10年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在大安驛的部分,提到了通往卓蘭的手押軌道。
- 大正11年(1922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大安至內灣線稱為大安線,台車數24。
- 大正12年(1923年):
大安線台車數21。改由大安製糖株式會社經營。
- 大正13年(1924年):
大安線台車數21。
- 大正14年(1925年):
大安線台車數21,但軌條重量出現9磅和12磅兩種,之前都只有12磅一種。
大正14年測繪的東勢地圖上,畫出了手押台車軌道大安線。(點擊可放大)
- 大正15年(1926年):
大正15年測繪的豐原地圖上,畫出了手押台車軌道大安線在大安(黃框內的たいあん)附近的路線。
以下是根據上兩張地圖在Google Maps繪製的卓蘭大安手押台車線圖,可以發現這條台車線在當今的卓蘭鎮上就是中山路和苗豐道路。如果時光倒流,手押台車就會在我家門前經過。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卓蘭大安手押台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