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打算從U-2的起源開始講起。後來發現這部分可能只有航空迷才有興趣,所以後來決定拿掉。但是我已經在這部分寫了上萬字,所以就在這裡公開吧!(免責聲明:這部分沒有經過校對,雖然在寫作時已力求正確,不保證沒有錯誤。)
先從高空偵察的先知雷格宏(Richard S. Leghorn)談起。
1946年12月13日,星期五,雖然西方迷信把這一天視為不吉利的日子,美國的波士頓大學光學研究實驗室(Boston University Optical Research Laboratory)卻選在這天舉行成立大會。
波大光學研究實驗室的前身是哈佛大學的天文台光學專案(Observatory Optical Project)小組,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立的專案雖然以天文為名,但其實他們的任務是運用天文光學上的專業為美國軍方設計空中偵照所用的照相器材。二次大戰結束後,哈佛大學決定終止這項軍事計畫,回歸到正常的學術研究。經過美國陸軍航空隊照相實驗室(Photographic Laboratory)主任高達德(George W. Goddard)上校的一番斡旋,波士頓大學同意接手,這個專案的大部分成員就移到了波大光學研究實驗室繼續他們的工作。
因為這個實驗室的背景,所以成立大會上冠蓋雲集、星光閃閃。除了有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博士倫(Bausch & Lomb)、珀金埃爾默(Perkin-Elmer)、海康(Hycon)等知名照相與光學器材廠商的大老闆出席,美國陸軍航空隊也派出高階將領與會,其中包括當時擔任研究與發展副參謀長(Deputy Chief of Staff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李梅(Curtis E. LeMay)中將。
大會由高達德致開幕詞,由於他是光學研究實驗室的重要推手,過去在軍用照相技術上也有卓越的成就,所以這樣的安排算是實至名歸。當天的專題演講,則是由實驗室主任麥當諾博士(Dr. Duncan E. Macdonald)請到在伊士曼柯達服務的雷格宏(Richard S. Leghorn)擔任主講人。
雷格宏為這次演說準備的講稿多達43頁,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全部講完。演說的主題是未來空中偵察的研究與發展,雷格宏認為應該朝向以下四個目標進行:一、持續使敵方無法順利阻擋空中偵察;二、發展全天候的偵察技術;三、加強傳遞分享空中偵察成果的方法;四、發展敵方無法(輕易)偵測的長程空中偵察工具。
他特別強調,第四項目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為「一旦敵方發動了原子戰爭,我們就幾乎沒有復原和反擊的機會。所以我們絕對有必要事先掌握敵方可能發動攻擊的資訊,以便在對方動手之前就採取必要的防禦動作。而軍事偵察不僅能提供這類資訊,它的成效也是除了穩定的國際政治局勢之外,國家安全唯一能夠依賴的保障。」
雷格宏對原子大戰的擔憂其來有自。在這次演說前不久的夏天,他被軍方的Crossroads計畫派到南太平洋的馬歇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同行的還有高達德、麥當諾等空中偵察的好手,目的是協助拍攝7月起在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進行的原子彈試爆過程。第二次試爆激起了數千呎高的水柱,把好幾艘報廢的軍艦翻了過來,讓雷格宏對原子彈的恐怖毀滅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因此讓他堅信,人類絕對不能再有使用原子彈的戰爭,而他必須盡力避免這樣的戰爭發生。
以往空中偵察的角色,是在戰爭展開後協助選定轟炸任務的目標,並在轟炸後提供目標受損程度的情報。但是雷格宏認為空中偵察可以在敵人發動致命的原子彈攻擊「之前」,就擔負起蒐集戰略情報、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只是他擔心「以當今的思維模式來看,在一個不甚友善的國家上空進行軍事上的偵察活動,將會被視為侵略的行為。而且美國民眾對於這種蒐集情報的方式恐怕也不表認同」。所以他在演說的最後建議,美國的當務之急是「發展一種無法被偵測到的長程空中偵察工具」。
雷格宏對於空中偵察的觀點在那個時代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然而1946年的美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誰會想到哪個「不甚友善的國家」會對美國丟原子彈?而且第二次大戰結束還不到一年半,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一方面要安頓一千萬名解甲歸田的軍人,一方面要想辦法對付通貨膨脹,國防預算也大幅刪減,發展長程空中偵察工具怎麼會是美國的當務之急?
雷格宏的這篇論文可以在RAND公司的網站下載。
請問一下您的書名就叫做U2前傳嗎?
不是的。原本我是打算把這些po在部落格上的U-2前傳文字放在書的最前面,但是為了讓書的主題更鮮明完整,也讓內容的步調加快進到主題,所以決定拿掉,改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