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1945年5月30日,第5航空隊傾全力出動所有妥善的B-24,以260磅破片殺傷彈轟炸高雄市一帶的日軍防空砲火陣地。為了安全起見,飛機的投彈高度都設定在一萬五千英呎以上,並使用雷達反制裝置,同時投放金屬帶干擾日軍雷達的運作。第22轟炸大隊第2、19、33、408轟炸中隊出動29架B-24,第43轟炸大隊第64、65、403轟炸中隊25架,第90轟炸大隊第319、320、321、400轟炸中隊27架,第380轟炸大隊第528、529、530、531轟炸中隊34架,總計有115架B-24參與這次大規模的空襲任務。上圖是第43轟炸大隊第403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由於是使用260磅破片殺傷彈實施轟炸,炸彈爆炸產生的濃煙體積較小,在黑白照片上不易看清楚,所以我用箭頭指出三處炸彈的落點。 下圖是第403轟炸中隊在任務報告中的附圖(點擊可放大),圓圈是當天目標之一的日軍防空砲火陣地,所以上圖只有最左邊箭頭的炸彈命中目標,另外兩處都是miss。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是這座陣地在1944年10月的原貌(點擊可放大):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是第380轟炸大隊在這次任務前收到的任務指令: 當天有4架B-24因故在高雄以外的地點投彈,其中包括第43轟炸大隊編號853的B-24,這架飛機因為一具發動機故障而無法飛抵目標,所以就近在恆春附近投下炸彈。機員之一的James Rodella在日記中寫下了當天的任務: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人紀念發生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因為這是台灣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單一城市在單日遭受最大規模空襲的一次。然而如果以規模來看,這次發生在台北大空襲前一天的轟炸也有四個轟炸大隊超過110架的B-24參與,其實也稱得上是一次大空襲,更何況高雄市還是台灣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受害最嚴重的城市。不過我的重點其實是不應該以空襲規模大小作為紀念的標準,即使只有一個人受傷的空襲,對於當事人和家庭也可能是一輩子無法磨滅的沉重記憶。
Tag: 第90轟炸大隊
台灣上空的雷達反制作戰
樹林口飛行場空照,攝於1945年4月15日(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我在《空襲福爾摩沙》第264頁寫到,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90轟炸大隊與第380轟炸大隊的B-24,於1945年5月17日聯合轟炸位於松山的台北飛行場;第265頁也提到第90轟炸大隊同一天另外出動第320與第321轟炸中隊的B-24轟炸樹林口飛行場。美軍在轟炸像樹林口這類的三線飛行場時,通常是出動B-25進行超低空投彈,為什麼這次會出動B-24?在《空襲福爾摩沙》出版後來才取得的歷史文件顯示,前述這些任務應該算是同一項任務,而且還是一次雷達反制(Radar Counter Measure, RCM)作戰輔助的空襲任務。 當天美軍B-24的主要轟炸目標是台北飛行場,由第90轟炸大隊先攻,第380轟炸大隊再於30分鐘後進行第二波轟炸。第90轟炸大隊的第319與第400轟炸中隊負責以由北往南的航向對台北飛行場投彈,而第320與第321轟炸中隊的8架B-24則從南面往北接近樹林口飛行場,負責擔任誘敵的腳色。後者攜帶雷達反制裝置的B-24在樹林口飛行場南方仍有18分鐘的飛行距離時,即開始發射干擾訊號,吸引地面日軍的注意,直到離開樹林口5分鐘後才關閉。轟炸台北飛行場的第319與第400轟炸中隊,也有數架B-24攜帶反制裝置,不過他們是在快飛抵台北飛行場前才開啟。結果負責轟炸台北飛行場的飛機完全沒有被日軍指引高射砲的訊號追蹤,反而轟炸樹林口飛行場的B-24偵測到有兩組指引高砲的訊號在持續追蹤他們的飛機,所以算是一次成功的雷達反制作戰。 第90轟炸大隊的文件並未說明當天使用的是哪一種反制裝置,不過根據第380轟炸大隊的文件來研判,應該是使用編號AN/APT-1的雷達干擾器(如下圖)。當天第380轟炸大隊也出動三架攜帶雷達反制裝置的B-24參加任務。 AN/APT-1(From Graphic Survey of Radio and Radar Equipment Used by the Army Air Forces)
空襲考古學:屏東市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幾天前的5月1日是國際勞工節,但美軍飛機卻在1945年5月1日這一天大舉出動,準備將當時的嘉義市燒成平地。當天預定由第22、43、90、380等4個轟炸大隊的B-24在中午12時到下午1時30分之間從高空以燒夷彈轟炸,先燒毀當地的建築。接著再由第38轟炸大隊3個中隊的B-25,以半小時的間隔輪流對嘉義市區投下大量的傘降破片殺傷彈並以機槍掃射,用以殺傷已無處掩蔽的民眾。但是因為嘉義上空天候不佳,只有部分B-24對嘉義市投彈,第90轟炸大隊完全放棄轟炸嘉義,第319、320、321轟炸中隊的18架B-24改對屏東市投下465磅集束燒夷彈和500磅燒夷彈。上圖即為第90轟炸大隊當天拍攝的照片,屏東驛位於照片中央濃煙升起處的右側。 第38轟炸大隊僅有先發的第823轟炸中隊,在能見度不佳的情況下對投下傘降破片殺傷彈和傳單。後續飛抵的第405轟炸中隊天氣狀況太差,轉向列為預備目標的屏東市投彈,下圖為該中隊在任務報告所附的航向示意圖: 在下面這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中,前景似乎有一座攔水壩,背景隱約可見一支煙囪。由於屏東市有座阿緱製糖所,所以我自然的認為那是製糖所的煙囪,但是在製糖所南面的區域內卻完全找不到攔水壩。後來在美軍繪製的屏東市地圖中發現了DAM的字樣,位於現在的仁愛路與自由路口,所以煙囪不屬於製糖所,而應該是專賣局屏東酒工場的。 照片A 另一張第405轟炸中隊拍攝的照片很清楚地可以看見用來載甘蔗的列車和糖業鐵道,不難確認就位在阿緱製糖所的南側: 照片B 我利用1945年5月31日拍攝的垂直空照片標示出上面兩張照片的拍攝方向,各位可以點擊放大觀看,尤其是照片A裡的攔水壩: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同一區域的現在衛星照片: 第38轟炸大隊的第822轟炸中隊在飛抵台灣前,即由前面的中隊告知目標區的天氣不佳,所以直接前往屏東投彈,並拍下以下照片: 雖然我不是屏東人,但是運氣很好,很快就確認這是水源地的水塔,而且還遺留到現在,可以在Google的街景看到:
轟炸高雄港驛扇形車庫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上面這張1944年10月12日的垂直空照裡,高雄港驛的扇形車庫真的就像一把打開的摺扇,庫房是扇面,通往庫房的鐵軌是扇骨。儘管從這一天開始,高雄連續遭到美軍飛機轟炸,下面這張第90轟炸大隊於1945年6月1日拍攝的轟炸照片中,扇形車庫看來外形仍在。 第43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的轟炸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扇形車庫: 但是當第22轟炸大隊在6月4日轟炸高雄時,照片中的扇形車庫已經損壞嚴重,附近還可看到不少彈坑(可以跟本文第一張照片比較): 所以從這些照片就可以推論,高雄港驛的扇形車庫是在1945年6月1日到4日之間被炸毀。由於美軍在2日與3日的轟炸目標是鳳山,所以扇形車庫非常可能是毀於4日的轟炸。 《臺灣空襲狀況集計》在6月的統計中,僅在4日列出高雄港驛的受損狀況,因此扇形車庫毀於4日的機率更高了。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不過美軍在戰後來台灣調查時,從日本人提供的另一份鐵道受損統計還列出了6月1日的損害,而且4日的受損情況也遠比《臺灣空襲狀況集計》所列的更加嚴重: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我利用今年1月10日到高雄三餘書店演講前的空檔,到高雄港驛的原址憑弔,拍下這四棟倉庫的照片(其實這一排共有五棟)。回家後比對美軍照片,原來它們都是經歷過空襲的歷史建物(第一張照片右上角所框出的區域): 我在這排倉庫對面一座小廟旁,看到這個疑似防空洞的物體跟被封起來的門: 還有一個門在另一側比較後面的地方: 我懷疑這兩個像防空洞的物體就是第一張照片箭頭所指四個白色物體的其中兩個,但實情如何就請各位文史工作者來考古了。
空襲台灣軍武篇:美軍集束破片殺傷彈
本文要介紹的集束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Bomb Cluster)是由多枚編號AN-M41的20磅破片殺傷彈,以金屬束帶綑綁組成。每一枚AN-M41全長19.5英吋,直徑3.6英吋,其外殼是由金屬長條纏繞而成,爆炸後會碎裂成相當於.30吋槍彈大小的破片,以達到廣大的殺傷效果,適合用於對付地面停放的飛機、車隊、人員,但是投彈高度必須大於800英呎。下面這張照片可以清楚看到螺旋纏繞的外殼與綑綁用的束帶: AN-M41常以六枚一組的型式透過AN-M1轉接器(Adapter)組成一個120磅集束破片殺傷彈(如最上圖),下圖可大略看出其大小: (圖中人物與空襲台灣無關) 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首次空襲台灣任務中,即由B-25在1000英呎的高度,對新竹飛行場上停放的日軍飛機投下168顆由六枚AN-M41組成的集束破片殺傷彈: 另有集束破片殺傷彈是由20枚AN-M41組成,下圖中的B-24即是投下這種20枚組成的集束破片殺傷彈: (圖中任務與空襲台灣無關) 在1945年4月16日轟炸台北飛行場的任務中,部分第90轟炸大隊的B-24是在台北市區上空投下20枚AN-M41組成的集束破片殺傷彈,下圖可見特有的細密濃煙: 甘記豪先生提供
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的倚天劍與屠龍刀
不出所料,今天官方靜悄悄,所以只好使出倚天劍與屠龍刀了!跟拙作一起出版的《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是收藏名家甘記豪先生珍藏多年的二戰台灣空襲照片選集,內容多達三百張珍貴寫真。待上市後敬請各位賢達踴躍選購! 我有幸能為甘先生的大作導讀,文字如下: 米機空襲台灣簡史 美軍飛機首次大規模空襲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地區,發生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出動B-25中型轟炸機,在P-38及P-51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新竹飛行場。此後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第14航空隊對台灣僅發動過幾次零星的空襲,這些由B-24重型轟炸機執行的任務多在夜間進行。 1944年10月中,美軍為了登陸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所以由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艦出動大批艦載機攻擊台灣各地的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陸軍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也在這段時間配合海軍的攻勢,出動B-29極重型轟炸機空襲台灣,以阻絕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美軍這一波的對台空襲行動為期大約一週,之後又暫時恢復平靜。 到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為了支援數日後美軍登陸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的行動,再次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台灣。在這段期間內,陸軍第20航空隊也再度出動B-29,轟炸台灣的港口與飛行場。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在夜間對台灣進行騷擾轟炸,並在下旬展開大規模日間轟炸。從此之後,第5航空隊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幾乎每天都從菲律賓的基地派出飛機空襲台灣,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繩,才暫停對台空襲行動。 在第5航空隊用於空襲台灣的飛機之中,以B-24出擊的架次最多、投下炸彈的總噸位最高,主要是從高空轟炸港口、飛行場、城市等面積較大的目標。第22轟炸大隊、第43轟炸大隊、第90轟炸大隊、第380轟炸大隊都曾經出動旗下的B-24轟炸台灣。 B-25出動空襲台灣的架次在第5航空隊曾使用過的飛機中居次,負責在超低空轟炸及掃射城鎮、工場、飛行場掩體區、交通運輸設施等類型的目標。第38轟炸大隊與第345轟炸大隊是主要負責台灣任務的兩個B-25單位,此外,第71戰術偵察大隊也數度派遣旗下第17偵察中隊的B-25空襲台灣。 第5航空隊另外多次出動第3轟炸大隊及第312轟炸大隊的A-20攻擊機到台灣,在超低空轟炸與掃射獨立的工場目標。第3轟炸大隊在戰爭的後期換裝了A-20的後續機種A-26,這些A-26也曾經用於空襲台灣。第312轟炸大隊在接收載彈量可媲美B-29的B-32極重型轟炸機後,曾經利用台灣地區的目標進行數次實戰測試。 除了轟炸機之外,第5航空隊旗下的P-38、P-47、P-51、P-61等戰鬥機有時也會掛載炸彈轟炸台灣的地面目標,但是次數相對較少,這些戰鬥機的主要任務還是為轟炸機護航和執行掃蕩。 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由第5轟炸大隊出動B-24轟炸殘存的飛行場與交通設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 如何賞析本書照片 本書選輯的照片絕大多數是在前述的空襲任務中拍攝。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出動艦載機空襲台灣時,間或會同時派出特別改裝照相機的F6F戰鬥機,在其他F6F的掩護下執行偵察照相任務。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進行日間轟炸時,幾乎都會有加裝相機的同型轟炸機在投彈的同時拍攝照片,用以評估空襲對目標所造成的損壞狀況。但是陸軍航空隊戰鬥機執行的空襲任務則極少有飛機隨行拍照,所以此類照片非常罕見。由於第5航空隊出動飛機空襲台灣的架次最多,所拍攝的照片在本書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第13航空隊次之。 這些在空襲任務中拍攝的原版照片本來在下方都有關於該次任務的文字註記,以便軍方人員歸檔與判讀。這些註記包括任務編號、執行單位番號、日期與時間、鏡頭焦距、高度、目標名稱等,不僅對軍方來說是重要的資訊,對後人的研究也是珍貴的參考資料。不過各單位註記日期的體例不一,有的月在前、日在後,有的剛好反過來,必須特別注意。照片上的時間是以軍用時區系統中的I時區為準,所以有些註記會在代表時間的數字後面加上I,這個時區的時間比所謂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九小時,即日本當地時間。 可惜的是許多原版照片在流入市面時,下方的註記已被剪去,僅在背面書寫拍攝日期與地點。這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原持有人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卻為後來研究這些照片的人增加不少困難。本書中的超低空照片基本上都是從B-25、A-20、A-26上拍攝,這些飛機在執行超低空轟炸任務時通常掛載傘降炸彈(Parachute Bomb),以免炸彈太早爆炸而傷及投彈的飛機,所以在相關照片中常常可以看見掛在白色降落傘之下的炸彈。不過利用這個原則只能大致判斷執行單位的特性,若要完全確定,就必須根據背面書寫的日期與目標名稱,從美軍的轟炸記錄中尋找。 即使不對個別的照片深入考據,單純從了解美軍空襲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本書就是一本「有圖有真相」的證言。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的首次空襲台灣任務,與1945年8月12日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台灣的歷史性照片,都收錄在本書之中。今年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引起不少討論,但是透過本書的寫真,讀者更可以發現高雄與基隆這兩座港市接在台北之後連續幾天遭受更大規模的轟炸,炸彈爆炸、濃煙蔽天的影像都在本書重現。另一張極為震撼的照片是由B-25低飛拍攝,遭到炸彈與燒夷彈轟炸過的嘉義驛前市區滿目瘡痍,房屋建築幾乎全被燒毀,忠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 美軍飛機在台灣空襲的目標遍及飛行場、港口、房屋建築、工場、交通設施等,雖然當初拍攝照片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空襲造成的破壞,這些檔案照片卻也意外的為許多地點當時的樣貌留下影像。七十年來物換星移,不少照片中的建築與設施已經從地表上消失,或是被改建得失去原貌。讀者可以從本書的老照片憑弔昔日景物,了解多年來景觀的變化。其實本書仍有不少照片的拍攝地點尚未完全確認,也許讀者會驚訝的發現某一頁照片上的民屋、街道,就是自己幼時成長的地方。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1月12日美軍第5航空隊首次轟炸台灣
1945年1月12日當地時間的晚間,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旗下第43轟炸大隊的兩架B-24和第90轟炸大隊一架配備H2X雷達的B-24,從菲律賓的獨魯萬(Tacloban)機場起飛,執行對台灣的夜間轟炸任務,這也是第5航空隊首次派機轟炸台灣。這三架重型轟炸機的目標是位於台灣南端的屏東飛行場,不過第43轟炸大隊的其中一架飛機因為引擎故障必須折返,剩下的兩架B-24在屏東飛行場上空各投下3枚1000磅炸彈和若干小型的燃燒彈,機員目視地面有兩處因此引發大火。地面的日軍以探照燈對空搜索,並以防空砲火還擊,都未擊中這兩架飛機。 上述任務的日期是根據第43轟炸大隊長James Pettus的手稿,不過《The U.S.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olume V,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這本權威著作記載此次任務卻是在1月11日夜間執行。我找出台灣總督府編纂的《台灣空襲狀況集記》,裡面記錄1月12日夜間有一架B-24在屏東飛行場同周邊投彈,儘管飛機架數不同(畢竟夜間不利觀察,而且是美軍首次夜襲),日期應該正確無誤。James Pettus的手稿和《台灣空襲狀況集記》都是戰時的記錄,而《The U.S.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是戰後才編寫的,所以我認為第5航空隊首次轟炸台灣的日期確實就是194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