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4年10月16日的第二次空襲台灣任務中,只出動75%的B-29兵力轟炸岡山第61航空廠與屏東飛行場,當天未出動的第40轟炸大隊留到17日轟炸台南飛行場。不過到了17日,第一批飛抵台南飛行場上空的13架B-29轟炸機,發現台南飛行場完全被雲層遮蔽,於是飛往預備目標高雄港,在下午1時過後投下炸彈。上圖與下圖是任務中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炸彈都落在海裡。 第40轟炸大隊在當天也特別派出一架B-29,執行編號4MR12的偵照任務。下圖是這架偵察機在高雄港被轟炸後不到一個小時拍下的照片,可能因為先前的轟炸掀起了港灣底部的淤泥,水面看來相當混濁,不過第20轟炸機指揮部認為這是油汙(covered with oil):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4MR12偵照任務幾乎涵蓋全島,以下是美軍在18日所做的立即判讀(點擊可放大): 上面的文字指出台南飛行場在4MR12任務執行當時又被雲層掩蓋,下面這張照片可以證明,台南飛行場就位於照片下半部的雲層之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岡山(Okayama)飛行場上空無雲,因此照片相當清晰: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文字提到嘉義(Kagi)飛行場有5/10的雲層,照片看來確實如此: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4MR12任務的立即判讀所列的飛行場是規模較大的,所以美軍比較關心。但其實任務中拍到的飛行場比列舉的還多,例如下圖的湖口飛行場: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看4MR12任務的照片時,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我的故鄉卓蘭也被拍到了,但可惜我家所在的鬧區剛好被雲遮住。隔鄰的東勢幾乎整個鬧區可在照片中看到,尤其東勢國民學校(今東勢國小)的操場相當清楚,旁邊的鐵道也可以辨識,這是我第一次在美軍的偵察照片中看到當時的東勢: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Tag: 第40轟炸大隊
B-29轟炸岡山第61航空廠照片
海軍第61航空廠在1944年10月14日遭美軍B-29轟炸後的空照 上圖是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XX Bomber Command)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首次轟炸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後,拍攝的損害評估照片。照片上的A與B兩個字母是我加上的,因為接下來我會說明如何根據這兩個位置的受損狀況,確認我在《空襲福爾摩沙》第66頁放的那張Strike Photo是在16日拍攝的。下圖是美軍在同月16日再度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後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A位置的廠房已經被炸得一蹋糊塗,B位置的屋頂整個不見,露出裡面的隔間。 海軍第61航空廠在1944年10月16日遭美軍B-29二度轟炸後的空照 下圖則是《空襲福爾摩沙》第66頁照片的局部截圖,注意A跟B位置有不止一處中彈。如果這張照片攝於10月14日,那麼A跟B位置的廠房在當天轟炸結束後就不可能像本文第一張照片裡那樣完整,所以我認定這張Strike Photo是在16日的任務中拍攝。 《空襲福爾摩沙》第66頁的照片截圖 10月14日的Strike Photo真的不容易找,但是我最近在第20轟炸機指揮部第40轟炸大隊的紀念刊物裡找到的一張照片(見下圖),很可能就是14日拍攝的。照片正中間可以看到炸彈爆炸後的蕈狀雲,而在蕈狀雲的根部,隱約可見岡山飛行場的跑道: 下面這張照片是1944年8月25日拍攝的岡山及沿海地區的垂直空照,可以確認跟上圖是同一區域,箭頭所指是海軍第61航空廠的位置: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由於第40轟炸大隊並未參與10月16日第二次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的任務,所以幾乎就可以肯定刊物裡的照片攝於14日的首次空襲。
二戰版的看見台灣:第20航空隊的偵照台灣任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經歷過台灣空襲的耆老談起他們的戰爭記憶時,可能會說當年美軍的B-29轟炸機如何如何。其實台灣經歷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B-29轟炸的期間非常短暫,只有1944年10月和1945年1月,加起來連十天都不到,遭受轟炸的也限於少數幾個大城市。可能是受到當時統治當局宣傳的影響,才讓這些老一輩印象深刻,他們所經歷的十之八九都是其他飛機的空襲。不過上面這張照片(點擊可放大)就是B-29空襲台灣的照片,從照片上的註記MB11可以知道這是1944年10月16日執行的第11次轟炸任務,也就是B-29第二次轟炸台灣(第一次是10月14日)當天的主要目標是岡山與屏東兩座飛行場,上圖即為炸彈投下前的岡山飛行場,拍攝的飛機隸屬第444轟炸大隊。下圖是第468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轟炸屏東飛行場的照片,照相的時間點剛好抓到了落下的炸彈。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由於機身較大,所以在機身後段未加壓的機艙內裝設了照相機,拍攝轟炸前(pre-strike)與轟炸後(post-strike)的照片,作為情報蒐集與成效分析之用。 Source: USAAF B-29 Familiariz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ual 美軍還將一部分的B-29改裝成專職的偵察機,在上述機艙前面的加壓段裝設六具相機,型號改為F-13。歷史上最有名的F-13,應該是名為Tokyo Rose的這一架。它在1944年11月1日執行了一次偵照日本的任務,目標包括東京地區,是美軍飛機在1942年4月18日杜立德空襲日本後首次飛越日本上空,因此有高度的象徵意義。Tokyo Rose雖然也是在第20航空隊編制下,卻是隸屬於第21轟炸機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而非空襲台灣的第20轟炸機司令部(XX Bomber Command)。以下兩張照片裡的飛機就是Tokyo Rose,第二張照片還可以看到一名士官扛著一具空用相機。 屬於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第一架F-13是在1944年11月25日才飛抵印度,之後再飛越駝峰抵達中國四川的前進基地。這架序號42-24567的F-13在1945年1月13日執行編號5MF9的偵照台灣任務,在底片上留下了AC 567的註記: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是42-24567在5MF9任務拍攝的照片之一,照片裡的島嶼就是現稱小琉球的琉球嶼: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另一架F-13在1945年1月18日執行編號5MF15的偵照台灣任務,拍下了以下照片,右側的白色V字形就是松山飛行場。所以B-29雖然未曾轟炸過台北市,在戰爭期間是曾經飛越台北上空的(戰爭結束後,B-29也曾經到台北市上空空投物資給盟軍戰俘)。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使用這些美軍偵察照片時,照片上的註記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但是使用上仍要注意,因為忙中還是會有錯。例如5MF15任務照片的最前面附了下面這張地圖,標示出涵蓋的區域,但卻把日期寫成1944年1月24日。第40轟炸大隊在1944年初都還沒有進駐亞洲,怎麼可能偵照台灣?再比對其他的文件,也可以發現24日的日期不對,應該是18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的倚天劍與屠龍刀
不出所料,今天官方靜悄悄,所以只好使出倚天劍與屠龍刀了!跟拙作一起出版的《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是收藏名家甘記豪先生珍藏多年的二戰台灣空襲照片選集,內容多達三百張珍貴寫真。待上市後敬請各位賢達踴躍選購! 我有幸能為甘先生的大作導讀,文字如下: 米機空襲台灣簡史 美軍飛機首次大規模空襲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地區,發生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出動B-25中型轟炸機,在P-38及P-51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新竹飛行場。此後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第14航空隊對台灣僅發動過幾次零星的空襲,這些由B-24重型轟炸機執行的任務多在夜間進行。 1944年10月中,美軍為了登陸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所以由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艦出動大批艦載機攻擊台灣各地的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陸軍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也在這段時間配合海軍的攻勢,出動B-29極重型轟炸機空襲台灣,以阻絕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美軍這一波的對台空襲行動為期大約一週,之後又暫時恢復平靜。 到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為了支援數日後美軍登陸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的行動,再次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台灣。在這段期間內,陸軍第20航空隊也再度出動B-29,轟炸台灣的港口與飛行場。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在夜間對台灣進行騷擾轟炸,並在下旬展開大規模日間轟炸。從此之後,第5航空隊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幾乎每天都從菲律賓的基地派出飛機空襲台灣,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繩,才暫停對台空襲行動。 在第5航空隊用於空襲台灣的飛機之中,以B-24出擊的架次最多、投下炸彈的總噸位最高,主要是從高空轟炸港口、飛行場、城市等面積較大的目標。第22轟炸大隊、第43轟炸大隊、第90轟炸大隊、第380轟炸大隊都曾經出動旗下的B-24轟炸台灣。 B-25出動空襲台灣的架次在第5航空隊曾使用過的飛機中居次,負責在超低空轟炸及掃射城鎮、工場、飛行場掩體區、交通運輸設施等類型的目標。第38轟炸大隊與第345轟炸大隊是主要負責台灣任務的兩個B-25單位,此外,第71戰術偵察大隊也數度派遣旗下第17偵察中隊的B-25空襲台灣。 第5航空隊另外多次出動第3轟炸大隊及第312轟炸大隊的A-20攻擊機到台灣,在超低空轟炸與掃射獨立的工場目標。第3轟炸大隊在戰爭的後期換裝了A-20的後續機種A-26,這些A-26也曾經用於空襲台灣。第312轟炸大隊在接收載彈量可媲美B-29的B-32極重型轟炸機後,曾經利用台灣地區的目標進行數次實戰測試。 除了轟炸機之外,第5航空隊旗下的P-38、P-47、P-51、P-61等戰鬥機有時也會掛載炸彈轟炸台灣的地面目標,但是次數相對較少,這些戰鬥機的主要任務還是為轟炸機護航和執行掃蕩。 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由第5轟炸大隊出動B-24轟炸殘存的飛行場與交通設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 如何賞析本書照片 本書選輯的照片絕大多數是在前述的空襲任務中拍攝。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出動艦載機空襲台灣時,間或會同時派出特別改裝照相機的F6F戰鬥機,在其他F6F的掩護下執行偵察照相任務。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進行日間轟炸時,幾乎都會有加裝相機的同型轟炸機在投彈的同時拍攝照片,用以評估空襲對目標所造成的損壞狀況。但是陸軍航空隊戰鬥機執行的空襲任務則極少有飛機隨行拍照,所以此類照片非常罕見。由於第5航空隊出動飛機空襲台灣的架次最多,所拍攝的照片在本書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第13航空隊次之。 這些在空襲任務中拍攝的原版照片本來在下方都有關於該次任務的文字註記,以便軍方人員歸檔與判讀。這些註記包括任務編號、執行單位番號、日期與時間、鏡頭焦距、高度、目標名稱等,不僅對軍方來說是重要的資訊,對後人的研究也是珍貴的參考資料。不過各單位註記日期的體例不一,有的月在前、日在後,有的剛好反過來,必須特別注意。照片上的時間是以軍用時區系統中的I時區為準,所以有些註記會在代表時間的數字後面加上I,這個時區的時間比所謂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九小時,即日本當地時間。 可惜的是許多原版照片在流入市面時,下方的註記已被剪去,僅在背面書寫拍攝日期與地點。這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原持有人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卻為後來研究這些照片的人增加不少困難。本書中的超低空照片基本上都是從B-25、A-20、A-26上拍攝,這些飛機在執行超低空轟炸任務時通常掛載傘降炸彈(Parachute Bomb),以免炸彈太早爆炸而傷及投彈的飛機,所以在相關照片中常常可以看見掛在白色降落傘之下的炸彈。不過利用這個原則只能大致判斷執行單位的特性,若要完全確定,就必須根據背面書寫的日期與目標名稱,從美軍的轟炸記錄中尋找。 即使不對個別的照片深入考據,單純從了解美軍空襲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本書就是一本「有圖有真相」的證言。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的首次空襲台灣任務,與1945年8月12日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台灣的歷史性照片,都收錄在本書之中。今年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引起不少討論,但是透過本書的寫真,讀者更可以發現高雄與基隆這兩座港市接在台北之後連續幾天遭受更大規模的轟炸,炸彈爆炸、濃煙蔽天的影像都在本書重現。另一張極為震撼的照片是由B-25低飛拍攝,遭到炸彈與燒夷彈轟炸過的嘉義驛前市區滿目瘡痍,房屋建築幾乎全被燒毀,忠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 美軍飛機在台灣空襲的目標遍及飛行場、港口、房屋建築、工場、交通設施等,雖然當初拍攝照片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空襲造成的破壞,這些檔案照片卻也意外的為許多地點當時的樣貌留下影像。七十年來物換星移,不少照片中的建築與設施已經從地表上消失,或是被改建得失去原貌。讀者可以從本書的老照片憑弔昔日景物,了解多年來景觀的變化。其實本書仍有不少照片的拍攝地點尚未完全確認,也許讀者會驚訝的發現某一頁照片上的民屋、街道,就是自己幼時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