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3日凌晨,美國海軍的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旗下3個特遣支隊,在台灣東方約100英哩的海域就位,準備出動艦載機攻擊台灣全島。目的是支援美軍即將於9日在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發動的登陸任務,以防止日軍從台灣派出艦隊或飛機阻撓美軍的行動。 第38.1特遣支隊負責攻擊台灣北部,旗下有約克鎮號、胡蜂號、考本斯號、卡伯特號等4艘航艦(責任分配區如上圖)。第38.2特遣支隊旗下有大黃蜂號、列克星頓號、漢考克號等3艘航艦,任務區涵蓋台灣南部及澎湖群島(如下圖)。第38.3特遣支隊負責鹽水飛行場 到公館飛行場之間的台灣西部,旗下擁有艾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 CV-14)、蘭利號、聖哈辛托號等4艘航艦。 第38特遣艦隊當天的首要目的是摧毀日軍部署在台灣各地飛行場的飛機。以下即為美軍飛機在1月3日的攻擊行動中,拍攝的各飛行場照片: 宜蘭(南)飛行場。雙併式的鉗形掩體中可以看到各有一架飛機,右上角的直線滑走路現在是宜蘭市的金山東路。 新竹飛行場。這些在海邊設置的ㄇ字形的露天掩體,每座能容納兩架飛機。 澎湖島飛行場。美軍根據所在地命名為豬母水(Chomosui)飛行場,戰後成為五德機場。 彰化飛行場。在下方的滑走路上可見一架雙發動機的日軍飛機。 台中飛行場。圓形的滑走路清晰可見。 北斗飛行場。美軍命名為溪州(Keishu)飛行場,共有東西兩條主跑道,以滑走路連接,此為西跑道。
Tag: 第38特遣艦隊
空襲考古學:彰化驛
上面這兩張照片是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第38.3特遣支隊蘭利號航空母艦(USS Langley, CVL-27)上的第44艦載機大隊,於1945年1月15日上午出動5架TBM與8架F6F攻擊台灣中部時拍攝,第一張照片左側有 SHOKA AREA FORMOSA 的註記文字(SHOKA即為彰化)。不過因為同一批註記SHOKA的照片中,有一張其實是台中驛的照片(請見《空襲考古學:台中驛》),所以這兩張照片也必須先做比對,才能確定拍攝地點。 還好這兩張照片不難確認就是在彰化驛周邊拍攝,以1947年的空照圖為底,上面兩張照片的拍攝角度大約如下: 彰化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第一張照片上的月台和跨線橋還看得滿清楚的: 第二張照片左下的鐵道旁有成排的坑洞,但是不太像彈坑,請問有人知道是什麼嗎?
空襲考古學:台中驛
1945年1月15日上午,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第38.3特遣支隊的蘭利號航空母艦(USS Langley, CVL-27),出動第44艦載機大隊的5架TBM與8架F6F,到台灣執行當天的第一次打擊任務。機群飛抵台灣前由空中協調指揮官指示往高雄以北飛行,其中4架F6F前往台中地區勘察飛行場,在過程中以火箭攻擊彰化驛,並掃射台中、彰化地區的列車,上圖即是這次任務中拍攝的照片。 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差不多是四年前。由於照片右側的註記寫著 SHOKA AREA FORMOSA(如下圖),所以我當然是拿彰化驛一帶的照片來比對。不過因為缺少彰化地區在戰時的高解析度照片,上圖的街道配置看來也不像彰化驛前,無法確定照片中的景物是哪裡,因此也就一直擱著。 前幾天突然福至心靈,想說會不會是離彰化還不算太遠的台中驛。找出台中驛的老照片一比,結果真的就是。以下分別是本文第一張照片的放大圖,及《台中市概況.昭和11年版》裡的台中驛照片,各位可以自己比對看看: 《台中市概況.昭和11年版》 下圖則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在1945年3月23日從遠方斜照的台中市,跟第一張照片比較,可以發現台中驛前街道的格局是一樣的: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啟示:要了解美軍每次空襲任務的目標是哪裡,一定要去讀美軍的任務報告;但是美軍的任務報告也不可盡信,特別是越前期的空襲任務報告越容易出錯,尤其照片一定要再比對確認。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2
107號傳單 108號傳單 從本文的Part 1可以看到,美軍空投傳單向日本本土的平民預告轟炸地點的行動,總共就只有1945年7月27日、7月31日、8月4日這三次。要達到預先警告的目的,必須具備以下兩項要素,缺一不可: 傳單上明確指出預定空襲的時間與地點。 傳單在預定空襲的時間之前投下。 我用一個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來說明第一項要素的重要性。假設氣象局針對颱風發布了以下兩種不同的警告: 警告1:7月已進入颱風季節,預估今年將有四到五個颱風侵襲台灣,敬請做好防颱準備。居住在山坡地或土石易崩落之處的居民,請小心土石流;沿海地區居民應嚴防海水倒灌。 警告2:強烈颱風XX預估將在7月XX日上午XX時左右從台灣東部XX一帶登陸,東部山區雨量將超過1000公釐,A鄉鎮因有土石流之虞,請該地的居民盡速撤離。 請問哪一種警告具有真正預警的效果?假如你碰巧是A鄉鎮的居民,你會在看到警告1的時候就馬上撤離嗎?把颱風換成空襲,就可以了解沒有明示空襲時間與指定地點的傳單頂多只有威嚇的功能,不能算是有效的預警,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炸彈可能落在頭上。這是為什麼美軍的2106號傳單這麼重要,因為它是太平洋戰爭中罕見明示了空襲時間與地點的傳單。 不過2106號畢竟是美軍針對日本本土製作的傳單。美軍於太平洋戰爭期間也曾在台灣空投傳單,其中有沒有明確指出空襲時間與地點的預告傳單? 在《轟炸台灣的紙彈》這一篇裡,我貼出了昭和20年(1945年)1月《臺灣空襲狀況集計》中的【第二表:傳單撒布狀況】,表中記錄了美軍飛機當月在台灣地區投下的傳單種類及投放的日期與地區,沒有任何一張有明示美軍將要空襲的時間和地點。這些傳單比較屬於通用的性質,並非針對台灣地區特別設計。而今天我要貼出來的則都是針對台灣地區的傳單。 Part 1提到的美國陸軍20第航空隊,與曾在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從海上攻擊台灣的美國海軍,都是使用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 的人員製作的傳單,這些傳單的編號都是由三位以上的數字構成,例如本文一開始的107、108號傳單和以下的415號傳單。根據記錄,美軍在1944年10月印製20萬張107號傳單、10萬張415號傳單,在1944年12月印製20萬張108號傳單。就時間點來看,應該是海軍第38特遣艦隊攻擊台灣時使用。 415號傳單A面 415號傳單B面 至於麥克阿瑟將軍麾下的陸軍單位則使用另一種系統的傳單,其編號的格式為 N-*-M :N是代表順序的數字,*是代表地區的字母,M則是代表單位的數字。為台灣地區設計的傳單,是以FO作為代表地區的字母(FOrmosa),例如以下的1-FO-1與2-FO-1號傳單: 1-FO-1號傳單A面 1-FO-1號傳單B面 2-FO-1號傳單A面 2-FO-1號傳單B面 上面所貼1-FO-1與2-FO-1號傳單的圖樣,都是在第43轟炸大隊第403轟炸中隊的1945年6月隊史中找到,所以這兩張傳單很可能就是在6月時對台灣地區空投的。美軍在台灣地區還空投過《落下傘新聞》(降落傘新聞),基本上就是以報紙形式印製的傳單。 下表是美軍在戰後統計在遠東地區空投的傳單數量,其中台灣地區總計1,652,000張,是所有地區中最少的。相較之下,美軍在戰爭結束前分三次在日本三十多個城市空投的2106號傳單,總計就差不多190萬張。 我們已經可以確定,美軍在台灣地區空投的傳單都沒有明確標示預定空襲的時間與地點。我在下一篇要探討的,是美軍空投傳單的時機。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日月潭發電所空襲被害寫真
A view of Jitsugetsu-Tan Plant #1 showing the 5 penstocks carrying the water from the lake to the generator houses at the lower left. At the lower right are the transformers and…
轟炸高雄港驛扇形車庫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在上面這張1944年10月12日的垂直空照裡,高雄港驛的扇形車庫真的就像一把打開的摺扇,庫房是扇面,通往庫房的鐵軌是扇骨。儘管從這一天開始,高雄連續遭到美軍飛機轟炸,下面這張第90轟炸大隊於1945年6月1日拍攝的轟炸照片中,扇形車庫看來外形仍在。 第43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的轟炸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扇形車庫: 但是當第22轟炸大隊在6月4日轟炸高雄時,照片中的扇形車庫已經損壞嚴重,附近還可看到不少彈坑(可以跟本文第一張照片比較): 所以從這些照片就可以推論,高雄港驛的扇形車庫是在1945年6月1日到4日之間被炸毀。由於美軍在2日與3日的轟炸目標是鳳山,所以扇形車庫非常可能是毀於4日的轟炸。 《臺灣空襲狀況集計》在6月的統計中,僅在4日列出高雄港驛的受損狀況,因此扇形車庫毀於4日的機率更高了。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不過美軍在戰後來台灣調查時,從日本人提供的另一份鐵道受損統計還列出了6月1日的損害,而且4日的受損情況也遠比《臺灣空襲狀況集計》所列的更加嚴重: 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我利用今年1月10日到高雄三餘書店演講前的空檔,到高雄港驛的原址憑弔,拍下這四棟倉庫的照片(其實這一排共有五棟)。回家後比對美軍照片,原來它們都是經歷過空襲的歷史建物(第一張照片右上角所框出的區域): 我在這排倉庫對面一座小廟旁,看到這個疑似防空洞的物體跟被封起來的門: 還有一個門在另一側比較後面的地方: 我懷疑這兩個像防空洞的物體就是第一張照片箭頭所指四個白色物體的其中兩個,但實情如何就請各位文史工作者來考古了。
美軍誤炸江ノ浦丸戰俘船事件
來源: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1月10日在高雄市三餘書店的《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讀友分享會裡,我提到了美國海軍艦載機在1945年1月9日攻擊高雄港的行動中,炸中了載有美軍戰俘的江ノ浦丸(Enoura Maru)。這個充滿了命運轉折的悲劇,雖然是在高雄港發生,卻是從菲律賓開始。以下是故事的發展: 1944年12月13日,馬尼拉的日軍將大約1600名美軍戰俘送上鴨綠丸(Ōryoku Maru)戰俘船,準備經由高雄運往日本的門司。 1944年12月14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黃蜂號(USS Hornet, CV-12)航空母艦清晨出動第11艦載機大隊的F6F,前往攻擊菲律賓巴丹(Bataan)半島上的日軍機場,但未發現適合攻擊的目標。機群在蘇比克灣(Subic Bay)發現向北航行中的鴨綠丸,在不知道上面載有戰俘的情況下,於一天之內發動多波攻擊。 在蘇比克灣遭到美機攻擊而冒煙的鴨綠丸 1944年12月15日,第11艦載機大隊清晨再度出動F6F攻擊日軍機場,由於仍未發現值得攻擊的目標,又前往蘇比克灣搜尋前一日攻擊的運輸艦(即鴨綠丸)。機群在奧隆阿波(Olongapo)的海岸邊發現鴨綠丸,經過數次攻擊,鴨綠丸在當天下午沉沒,造成約300名戰俘喪生。 在奧隆阿波的岸邊再度遭到攻擊而冒煙的鴨綠丸 上一張照片放大後,可以在鴨綠丸旁的海面上看見許多白點,事實上這是跳船逃生的戰俘游往岸邊時激起的水花 鴨綠丸在當天下午沉沒,只見一片油漬(箭頭指處) 1944年12月24日,約1040名倖存的戰俘轉送到江ノ浦丸,被集中在第二貨艙,另240名戰俘登上較小的ぶらじる丸(Brazil Maru)。 1944年12月27日,江ノ浦丸與ぶらじる丸啟航,31日抵達高雄。 1945年1月6日,ぶらじる丸上存活的230名戰俘被轉送到江ノ浦丸的第一貨艙,原來在第二貨艙的戰俘中,有240人被轉到第一貨艙。 1945年1月9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上午出動第11艦載機大隊的飛機攻擊高雄港,繫泊在港內浮筒的江ノ浦丸被炸中第一貨艙,第二貨艙亦遭波及,約300名戰俘因此喪命。 第11艦載機大隊拍攝的高雄港攻擊照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江ノ浦丸是上一張照片右下角兩艘並排船隻左邊的一艘。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1月12日,日軍才開始善後,生還者被送到ぶらじる丸,遺體陸續送往旗津(位置跟現在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只隔著一條旗津三路)埋葬。 1945年1月14日,ぶらじる丸啟程,29日抵達日本門司。在馬尼拉登船的1600名戰俘中,生還者不到500人。 1946年,美軍派員到台灣,將戰俘的遺體遷葬至夏威夷。
空襲考古學: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營工場
上個月到台南的聚珍臺灣分享《空襲福爾摩沙》,準備的過程中有一些新的發現,在此跟大家分享。上圖是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艦載機在1945年1月21日拍攝的照片,根據報告的敘述方式來判斷,美軍當時極有可能根本不知道照片中的確實地點是哪裡,圖中的中文註記是我跟其他空照比對後加上去的,冒出大量濃煙的是鹽水港紙漿(パルプ)工業株式會社新營工場。台灣總督府的《台灣地區空襲狀況集記》在當天的條目中記載了這座工場的受損狀況(點擊下圖可放大): 下圖(點擊可放大)的左半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4年3月1日拍到的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營工場空照,右半則是於1945年1月24日拍攝,時間剛好就是上述空襲行動的三天後,可以看到一大片類似倉庫的建築物已經燒毀,很可能就是《台灣地區空襲狀況集記》所指的「原料倉庫二七棟」: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1945年5月16日,美國海軍第137巡邏轟炸中隊派出4架PV-1空襲台灣,每架飛機掛載8枚火箭和3枚250磅傘降破壞彈。機群在上午11時飛抵新營,其中3架對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新營製糖所投下8枚炸彈,接著對製糖所東邊的鐵路投下3枚炸彈,並且發射12枚火箭。機群然後轉向西飛,沿途再以剩餘的火箭攻擊新營一帶的零星目標。當天的任務報告附上了下面這張照片: 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大約是兩年前,但是一直無法確認照片的拍攝地點。沒想到這次準備分享的內容時,卻很快就認出照片裡的水池就位在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營工場內。下圖是以1945年1月21日的偵察空照為底,箭頭所指即為上圖的拍攝方向,夾角內可以看到這座大型水池: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感謝中央研究院GIS專題中心廖泫銘提供這批美國陸軍的偵察照片,讓我能有這些發現!
烽火連天的十月
1944/10/12:屏東飛行場 1944年10月12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各型艦載機大舉襲台,是第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大規模空襲台灣的開始(美軍在這之前對台灣的攻擊行動僅是零星的騷擾轟炸)。在此特別分享1944年10月期間的一部分空襲照片,以資紀念。這些照片因為品質不適合印刷,所以並未收錄於拙作《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中。 1944/10/12:東港飛行場 1944/10/12:東港飛行場,除了中央燃燒中的九七式飛行艇,右上角尚可見另一架較小型的水上飛機 1944/10/12:高雄港外南側,可見突出於海上的旗後山 1944/10/12:高雄港,爆炸處現在是知名的駁二碼頭 1944/10/12:小港飛行場 1944/10/12:左營軍港北側,右上角有燃燒中的船艦,左上可見F要地應急跑道 1944/10/12:左營軍港南側 1944/10/12:左營基地內的F要地應急跑道 1944/10/12:嘉義飛行場 1944/10/12:台北飛行場,中間上方的L形是松山菸廠的水池 1944/10/12:台北飛行場,左上角與右上角各可見一架日機 1944/10/12:基隆港 1944/10/12:淡水 1944/10/12:淡水 1944/10/12:馬公港外被炸中的日軍軍艦 1944/10/13:新竹飛行場 1944/10/14:新竹某個尚未判讀出來的工場 1944/10/16:美軍B-29轟炸機在屏東上空投下的炸彈
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的倚天劍與屠龍刀
不出所料,今天官方靜悄悄,所以只好使出倚天劍與屠龍刀了!跟拙作一起出版的《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是收藏名家甘記豪先生珍藏多年的二戰台灣空襲照片選集,內容多達三百張珍貴寫真。待上市後敬請各位賢達踴躍選購! 我有幸能為甘先生的大作導讀,文字如下: 米機空襲台灣簡史 美軍飛機首次大規模空襲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地區,發生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出動B-25中型轟炸機,在P-38及P-51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新竹飛行場。此後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第14航空隊對台灣僅發動過幾次零星的空襲,這些由B-24重型轟炸機執行的任務多在夜間進行。 1944年10月中,美軍為了登陸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所以由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艦出動大批艦載機攻擊台灣各地的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陸軍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也在這段時間配合海軍的攻勢,出動B-29極重型轟炸機空襲台灣,以阻絕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美軍這一波的對台空襲行動為期大約一週,之後又暫時恢復平靜。 到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為了支援數日後美軍登陸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的行動,再次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台灣。在這段期間內,陸軍第20航空隊也再度出動B-29,轟炸台灣的港口與飛行場。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在夜間對台灣進行騷擾轟炸,並在下旬展開大規模日間轟炸。從此之後,第5航空隊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幾乎每天都從菲律賓的基地派出飛機空襲台灣,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繩,才暫停對台空襲行動。 在第5航空隊用於空襲台灣的飛機之中,以B-24出擊的架次最多、投下炸彈的總噸位最高,主要是從高空轟炸港口、飛行場、城市等面積較大的目標。第22轟炸大隊、第43轟炸大隊、第90轟炸大隊、第380轟炸大隊都曾經出動旗下的B-24轟炸台灣。 B-25出動空襲台灣的架次在第5航空隊曾使用過的飛機中居次,負責在超低空轟炸及掃射城鎮、工場、飛行場掩體區、交通運輸設施等類型的目標。第38轟炸大隊與第345轟炸大隊是主要負責台灣任務的兩個B-25單位,此外,第71戰術偵察大隊也數度派遣旗下第17偵察中隊的B-25空襲台灣。 第5航空隊另外多次出動第3轟炸大隊及第312轟炸大隊的A-20攻擊機到台灣,在超低空轟炸與掃射獨立的工場目標。第3轟炸大隊在戰爭的後期換裝了A-20的後續機種A-26,這些A-26也曾經用於空襲台灣。第312轟炸大隊在接收載彈量可媲美B-29的B-32極重型轟炸機後,曾經利用台灣地區的目標進行數次實戰測試。 除了轟炸機之外,第5航空隊旗下的P-38、P-47、P-51、P-61等戰鬥機有時也會掛載炸彈轟炸台灣的地面目標,但是次數相對較少,這些戰鬥機的主要任務還是為轟炸機護航和執行掃蕩。 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由第5轟炸大隊出動B-24轟炸殘存的飛行場與交通設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 如何賞析本書照片 本書選輯的照片絕大多數是在前述的空襲任務中拍攝。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出動艦載機空襲台灣時,間或會同時派出特別改裝照相機的F6F戰鬥機,在其他F6F的掩護下執行偵察照相任務。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進行日間轟炸時,幾乎都會有加裝相機的同型轟炸機在投彈的同時拍攝照片,用以評估空襲對目標所造成的損壞狀況。但是陸軍航空隊戰鬥機執行的空襲任務則極少有飛機隨行拍照,所以此類照片非常罕見。由於第5航空隊出動飛機空襲台灣的架次最多,所拍攝的照片在本書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第13航空隊次之。 這些在空襲任務中拍攝的原版照片本來在下方都有關於該次任務的文字註記,以便軍方人員歸檔與判讀。這些註記包括任務編號、執行單位番號、日期與時間、鏡頭焦距、高度、目標名稱等,不僅對軍方來說是重要的資訊,對後人的研究也是珍貴的參考資料。不過各單位註記日期的體例不一,有的月在前、日在後,有的剛好反過來,必須特別注意。照片上的時間是以軍用時區系統中的I時區為準,所以有些註記會在代表時間的數字後面加上I,這個時區的時間比所謂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九小時,即日本當地時間。 可惜的是許多原版照片在流入市面時,下方的註記已被剪去,僅在背面書寫拍攝日期與地點。這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原持有人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卻為後來研究這些照片的人增加不少困難。本書中的超低空照片基本上都是從B-25、A-20、A-26上拍攝,這些飛機在執行超低空轟炸任務時通常掛載傘降炸彈(Parachute Bomb),以免炸彈太早爆炸而傷及投彈的飛機,所以在相關照片中常常可以看見掛在白色降落傘之下的炸彈。不過利用這個原則只能大致判斷執行單位的特性,若要完全確定,就必須根據背面書寫的日期與目標名稱,從美軍的轟炸記錄中尋找。 即使不對個別的照片深入考據,單純從了解美軍空襲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本書就是一本「有圖有真相」的證言。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的首次空襲台灣任務,與1945年8月12日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台灣的歷史性照片,都收錄在本書之中。今年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引起不少討論,但是透過本書的寫真,讀者更可以發現高雄與基隆這兩座港市接在台北之後連續幾天遭受更大規模的轟炸,炸彈爆炸、濃煙蔽天的影像都在本書重現。另一張極為震撼的照片是由B-25低飛拍攝,遭到炸彈與燒夷彈轟炸過的嘉義驛前市區滿目瘡痍,房屋建築幾乎全被燒毀,忠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 美軍飛機在台灣空襲的目標遍及飛行場、港口、房屋建築、工場、交通設施等,雖然當初拍攝照片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空襲造成的破壞,這些檔案照片卻也意外的為許多地點當時的樣貌留下影像。七十年來物換星移,不少照片中的建築與設施已經從地表上消失,或是被改建得失去原貌。讀者可以從本書的老照片憑弔昔日景物,了解多年來景觀的變化。其實本書仍有不少照片的拍攝地點尚未完全確認,也許讀者會驚訝的發現某一頁照片上的民屋、街道,就是自己幼時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