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空襲福爾摩沙》出版前,曾經為上面這張B-29的空襲照片困擾許久。照片左側的一大半是高雄的半屏山,中央被我用黃框標示的部分放大後(見下圖)可以看到空中有10枚炸彈: 讓我困擾的是照片最右側用紅色框標記的部分(見下圖)寫著MB11和15-10-44-0411Z。MB11代表B-29的第11號任務,15-10-44則代表1944年10月15日,但問題是第11號任務是在1944年10月16日執行的! 美軍空照標示錯誤並不罕見,癥結在於MB11和15-10-44-0411Z二者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昭和19年的《高雄海軍警備隊戰時日誌》曾記載10月15日有三架B-29侵入高雄及岡山地區上空,但未提到是否投彈。《空襲福爾摩沙》最後認定美軍在10月15日這一天並未對台灣發動空襲,不過我已經忘了當時我是根據什麼決定這樣下筆。 最近看到臺灣總督府防衛本部防空部編纂的昭和19年10月12日至17日《本島空襲狀況》,提到15日這天有B-29、P-38戰爆九機侵入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各都市上空,並在高雄市以水平爆擊方式投彈,造成高雄市內死亡三人、輕傷二人,136棟住家遭到輕重不等的損害。 這是我頭一次看到臺灣在1944年10月15日遭到美軍轟炸的史料,也讓我再度懷疑上面那張空襲照會不會是10月15日拍攝的。 《空襲福爾摩沙》出版後,日本友人新妻博子女士送給我一批B-29空襲臺灣的任務報告。為了釐清這次的疑慮,我再度翻出1944年10月16日第11號任務的報告,結果看到第444轟炸大隊的352號機在當天轟炸屏東時有10枚炸彈卡在掛架上,後來全都在左營軍港上空投下(見下圖)。而上面那張空襲照紅框內註解文字中的444-AC352正好就代表第444轟炸大隊第352號機,黃框內也正好有10枚炸彈,另一張連續照片也顯示這些炸彈落在左營軍港。終於可以確定,本文第一張照片是在1944年10月16日的第11號任務中拍攝的,讓我糾結多年的疑問總算塵埃落定。 至於《高雄海軍警備隊戰時日誌》與《本島空襲狀況》在1944年10月15日記載的B-29,應該是執行編號4MR11偵照任務的飛機。只是我仍找不到任何美軍文件記錄當天曾經投彈,也許是利用偵照任務順便轟炸,但因投彈數少而未記載,而這也表示《空襲福爾摩沙》漏掉了。
Tag: 第20航空隊
B-29第三次轟炸台灣當天的4MR12偵察任務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4年10月16日的第二次空襲台灣任務中,只出動75%的B-29兵力轟炸岡山第61航空廠與屏東飛行場,當天未出動的第40轟炸大隊留到17日轟炸台南飛行場。不過到了17日,第一批飛抵台南飛行場上空的13架B-29轟炸機,發現台南飛行場完全被雲層遮蔽,於是飛往預備目標高雄港,在下午1時過後投下炸彈。上圖與下圖是任務中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炸彈都落在海裡。 第40轟炸大隊在當天也特別派出一架B-29,執行編號4MR12的偵照任務。下圖是這架偵察機在高雄港被轟炸後不到一個小時拍下的照片,可能因為先前的轟炸掀起了港灣底部的淤泥,水面看來相當混濁,不過第20轟炸機指揮部認為這是油汙(covered with oil):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4MR12偵照任務幾乎涵蓋全島,以下是美軍在18日所做的立即判讀(點擊可放大): 上面的文字指出台南飛行場在4MR12任務執行當時又被雲層掩蓋,下面這張照片可以證明,台南飛行場就位於照片下半部的雲層之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岡山(Okayama)飛行場上空無雲,因此照片相當清晰: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文字提到嘉義(Kagi)飛行場有5/10的雲層,照片看來確實如此: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4MR12任務的立即判讀所列的飛行場是規模較大的,所以美軍比較關心。但其實任務中拍到的飛行場比列舉的還多,例如下圖的湖口飛行場: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看4MR12任務的照片時,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我的故鄉卓蘭也被拍到了,但可惜我家所在的鬧區剛好被雲遮住。隔鄰的東勢幾乎整個鬧區可在照片中看到,尤其東勢國民學校(今東勢國小)的操場相當清楚,旁邊的鐵道也可以辨識,這是我第一次在美軍的偵察照片中看到當時的東勢: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第二次空襲台灣任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轟炸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後,隔了一天,又出動轟炸第61航空廠和屏東飛行場。其實美軍最初的規劃,是以兩次最大兵力的B-29轟炸第61航空廠,目的是要將其摧毀殆盡。但是位在美國的第20航空隊司令部在14日當天指示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指揮官李梅將軍,如果第一次任務能摧毀第61航空廠,就不必再對同一目標發動第二次空襲,改以高雄港或基隆港為目標。次日,第20航空隊司令部再指示李梅在16日只出動75%的B-29兵力,保留25%到17日再轟炸台灣。李梅看過第61航空廠在14日被轟炸的損壞狀況後,決定在16日以第444與第462轟炸大隊轟炸岡山,第468轟炸大隊則轟炸屏東飛行場,留下第40轟炸大隊執行17日的任務。 不過在16日當天,因為領航的疏失,第444大隊有10架B-29飛到屏東投彈。上圖就是序號42-6352的第444大隊B-29在屏東上空投下的炸彈,這些炸彈在照片上只是一群小白點,必須放大才看得清楚。至於這些炸彈落在哪裡,由於屏東飛行場上空的雲量很多,所以看不出來: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可能因為機械故障,42-6352在屏東只投下十多枚炸彈。這架飛機後來在往西返航的途中,於左營上空又投下十枚炸彈: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如果時空換到現代的台灣,上圖就會出現高鐵左營站: Google Earth 這十枚炸彈最後落到左營軍港,不過看來也沒炸中什麼重要目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轟炸屏東陸軍航空修理廠照片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首次轟炸台灣,主要目標是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儘管這次空襲在軍史上深具象徵意義,到目前為止,我卻還找不到當天拍攝的第61航空廠Strike Photo。我在《空襲福爾摩沙》書中放的那張第61航空廠的Strike Photo雖然在原始照片上沒有註明拍攝日期,我根據美軍拍攝的14日與16日Post-strike Photo研判那張照片應該是16日拍攝,所以我書中的圖說也是這麼寫(有機會再另外說明我研判的方式)。美軍在同月16日再度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不過有部分B-29改為轟炸屏東的陸軍航空修理廠,中研院就蒐集了不少這次任務拍攝的照片。上圖就是其中一張,這些炸彈在屏東一帶上空投下。以下兩張照片是同一捲底片的連續照片,可以看到正中偏右的地方有幾座露天飛機掩體: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再下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本文一開頭的那些炸彈在前述的露天掩體附近爆炸: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5年1月18日派遣偵察機到台灣上空照相,也拍到了屏東飛行場同一地區。下圖即是這次偵察任務所拍的照片,可以看這些掩體附近有許多彈坑。各位可能發現這些彈坑的位置跟上一張炸彈爆炸的位置不完全相符,您沒看錯,因為1944年10月16日還有另一架B-29也把炸彈投在這裡。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二戰版的看見台灣:第20航空隊的偵照台灣任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經歷過台灣空襲的耆老談起他們的戰爭記憶時,可能會說當年美軍的B-29轟炸機如何如何。其實台灣經歷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B-29轟炸的期間非常短暫,只有1944年10月和1945年1月,加起來連十天都不到,遭受轟炸的也限於少數幾個大城市。可能是受到當時統治當局宣傳的影響,才讓這些老一輩印象深刻,他們所經歷的十之八九都是其他飛機的空襲。不過上面這張照片(點擊可放大)就是B-29空襲台灣的照片,從照片上的註記MB11可以知道這是1944年10月16日執行的第11次轟炸任務,也就是B-29第二次轟炸台灣(第一次是10月14日)當天的主要目標是岡山與屏東兩座飛行場,上圖即為炸彈投下前的岡山飛行場,拍攝的飛機隸屬第444轟炸大隊。下圖是第468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轟炸屏東飛行場的照片,照相的時間點剛好抓到了落下的炸彈。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B-29由於機身較大,所以在機身後段未加壓的機艙內裝設了照相機,拍攝轟炸前(pre-strike)與轟炸後(post-strike)的照片,作為情報蒐集與成效分析之用。 Source: USAAF B-29 Familiariz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ual 美軍還將一部分的B-29改裝成專職的偵察機,在上述機艙前面的加壓段裝設六具相機,型號改為F-13。歷史上最有名的F-13,應該是名為Tokyo Rose的這一架。它在1944年11月1日執行了一次偵照日本的任務,目標包括東京地區,是美軍飛機在1942年4月18日杜立德空襲日本後首次飛越日本上空,因此有高度的象徵意義。Tokyo Rose雖然也是在第20航空隊編制下,卻是隸屬於第21轟炸機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而非空襲台灣的第20轟炸機司令部(XX Bomber Command)。以下兩張照片裡的飛機就是Tokyo Rose,第二張照片還可以看到一名士官扛著一具空用相機。 屬於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第一架F-13是在1944年11月25日才飛抵印度,之後再飛越駝峰抵達中國四川的前進基地。這架序號42-24567的F-13在1945年1月13日執行編號5MF9的偵照台灣任務,在底片上留下了AC 567的註記: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是42-24567在5MF9任務拍攝的照片之一,照片裡的島嶼就是現稱小琉球的琉球嶼: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另一架F-13在1945年1月18日執行編號5MF15的偵照台灣任務,拍下了以下照片,右側的白色V字形就是松山飛行場。所以B-29雖然未曾轟炸過台北市,在戰爭期間是曾經飛越台北上空的(戰爭結束後,B-29也曾經到台北市上空空投物資給盟軍戰俘)。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在使用這些美軍偵察照片時,照片上的註記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但是使用上仍要注意,因為忙中還是會有錯。例如5MF15任務照片的最前面附了下面這張地圖,標示出涵蓋的區域,但卻把日期寫成1944年1月24日。第40轟炸大隊在1944年初都還沒有進駐亞洲,怎麼可能偵照台灣?再比對其他的文件,也可以發現24日的日期不對,應該是18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軍空襲行動中的心戰傳單, Part 1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73轟炸聯隊的B-29在1945年5月29日的任務中,以燒夷彈轟炸日本橫濱 又到了5月。去年大約此時,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七十周年前夕,網路上曾經有一番針對美軍空襲台灣的論戰,還在寫空襲福爾摩沙(那時書名尚未決定)的我也捲入其中。有一派人馬聲稱美軍空襲台灣時只轟炸軍事與工業設施,不會刻意以民宅為目標;又稱美軍在空襲之前,會事先空投傳單警告目標區內的民眾疏散。其實如果深入研究美軍的任務報告,就會發現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但是由於空襲台灣的歷史在過去長期遭到漠視,所以這些人或是一廂情願的迷信、或是被洗腦慣了、或是不加思辨就用網路上的流言擴充解釋,才有如此的錯誤認知。例如維基百科關於「東京大轟炸」的中文條目就說(依據2016年5月14日的內容): 美國對日本的一系列戰略轟炸雖然造成許多平民死傷,但是當時的美國確實有嘗試減少平民傷亡,首先美國是盡可能的以工業區為目標(只是日本住宅區與工業區相混),而且美國不是一開始就選擇無精確度的夜晚轟炸,再來是美國在轟炸前經常空投傳單預告轟炸地點,讓日本人事先避難。而英國對德國的轟炸並無此項舉措。 這段文字提到「美國在轟炸前經常空投傳單預告轟炸地點」。美軍在對日軍作戰的空襲中,確實曾經空投傳單預先警告轟炸地點的平民避難,但是這種針對明確的空襲地點作預告的作法是極少數的例外,而非美軍作戰的通則(在轟炸中與炸彈一起投下的傳單,與沒有明示空襲地點的的傳單,都沒有預告轟炸地點的作用)。以下就先為大家說明這個罕見的例外,日後再回到空襲台灣的部分。 美軍在亞洲地區的對日軍空襲行動中曾經投下大約二億三千萬張心戰傳單(根據《Leaflet News Letter, Vol. 1, No. 11, September 1, 1945》的統計),其中有明確寫出空襲目標城市的,就是編號2106的系列(如果您能找到其他有寫明日本控制地區內目標城市的空襲警告傳單,那將是二戰研究的世界級偉大貢獻)。 上面這張傳單,就是2106號系列的最初版,上面列舉了青森、西ノ宮、大垣、一ノ宮、宇和島、長岡、函館、郡山、津、宇治山田、東京等12個日本城市,這些城市是由第20航空隊挑選,再由被俘日軍翻成日文並以毛筆書寫。而底圖的B-29轟炸照片,事實上跟本文開頭那張1945年5月29日的轟炸橫濱任務照片是同一個來源。負責印製2106號傳單的是美軍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位於塞班島上的分部,下圖左手邊正在檢視傳單成品的就是OWI塞班島分部的主任Richard Huber,戴帽者是印刷廠的負責人John D. Adam: 不過後來美軍在執行空投傳單任務前決定將東京從名單中移除(據說是應李梅將軍的要求),所以變成如下只有11座城市的版本: 2106號傳單摺頁的另一面印有警告日本國民的文字: 第20航空隊在1945年7月27日出動六架次B-29,於當天晚間飛到名單上的11座城市,投下合計66萬張這個版本的2106號傳單。由於這是第20航空隊首次在轟炸任務前投放警告傳單,所以在任務報告的前言特別指出「This report includes an account of the first…
空襲台灣軍武篇特輯:500磅通用炸彈的安全插梢
71年前的10月14日,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130架B-29,從中華民國成都週邊的4座機場起飛,到台灣轟炸毗鄰岡山飛行場的第六十一航空廠,是美軍首次以B-29轟炸台灣。上圖攝於該次任務前的印度某機場,地面上的500磅炸彈正準備由背景的B-29運往成都的前進基地,用於轟炸台灣。也就是說,畫面中的炸彈有絕大多數後來落在台灣的土地上。 這些編號AN-M64的500磅通用炸彈在裝上引信後,會插上安全插梢(safety pin),避免意外引發爆炸,直到飛機起飛執行轟炸任務前才由軍械人員拆除。所以插梢上有警告吊牌,提醒人員注意(參考下圖炸彈的鼻尖)。 國內名收藏家甘記豪先生最近在國外拍賣網站上標得三枚炸彈的安全插梢與吊牌,這是第20航空隊第444轟炸大隊B-29飛行員J.T. Prochaska少尉的遺物。下圖除了可以看見吊牌上的警告文字是「To be removed after bomb has been placed in dropping gear and arming wire inserted. If bomb is not dropped, replace pin before removing arming wire.」,也可發現吊牌背面有手寫的轟炸任務日期。 其中兩張吊牌寫著 FORMOSA…
烽火連天的十月
1944/10/12:屏東飛行場 1944年10月12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各型艦載機大舉襲台,是第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大規模空襲台灣的開始(美軍在這之前對台灣的攻擊行動僅是零星的騷擾轟炸)。在此特別分享1944年10月期間的一部分空襲照片,以資紀念。這些照片因為品質不適合印刷,所以並未收錄於拙作《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中。 1944/10/12:東港飛行場 1944/10/12:東港飛行場,除了中央燃燒中的九七式飛行艇,右上角尚可見另一架較小型的水上飛機 1944/10/12:高雄港外南側,可見突出於海上的旗後山 1944/10/12:高雄港,爆炸處現在是知名的駁二碼頭 1944/10/12:小港飛行場 1944/10/12:左營軍港北側,右上角有燃燒中的船艦,左上可見F要地應急跑道 1944/10/12:左營軍港南側 1944/10/12:左營基地內的F要地應急跑道 1944/10/12:嘉義飛行場 1944/10/12:台北飛行場,中間上方的L形是松山菸廠的水池 1944/10/12:台北飛行場,左上角與右上角各可見一架日機 1944/10/12:基隆港 1944/10/12:淡水 1944/10/12:淡水 1944/10/12:馬公港外被炸中的日軍軍艦 1944/10/13:新竹飛行場 1944/10/14:新竹某個尚未判讀出來的工場 1944/10/16:美軍B-29轟炸機在屏東上空投下的炸彈
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的倚天劍與屠龍刀
不出所料,今天官方靜悄悄,所以只好使出倚天劍與屠龍刀了!跟拙作一起出版的《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是收藏名家甘記豪先生珍藏多年的二戰台灣空襲照片選集,內容多達三百張珍貴寫真。待上市後敬請各位賢達踴躍選購! 我有幸能為甘先生的大作導讀,文字如下: 米機空襲台灣簡史 美軍飛機首次大規模空襲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地區,發生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出動B-25中型轟炸機,在P-38及P-51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新竹飛行場。此後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第14航空隊對台灣僅發動過幾次零星的空襲,這些由B-24重型轟炸機執行的任務多在夜間進行。 1944年10月中,美軍為了登陸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所以由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艦出動大批艦載機攻擊台灣各地的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陸軍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也在這段時間配合海軍的攻勢,出動B-29極重型轟炸機空襲台灣,以阻絕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美軍這一波的對台空襲行動為期大約一週,之後又暫時恢復平靜。 到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為了支援數日後美軍登陸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的行動,再次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台灣。在這段期間內,陸軍第20航空隊也再度出動B-29,轟炸台灣的港口與飛行場。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在夜間對台灣進行騷擾轟炸,並在下旬展開大規模日間轟炸。從此之後,第5航空隊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幾乎每天都從菲律賓的基地派出飛機空襲台灣,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繩,才暫停對台空襲行動。 在第5航空隊用於空襲台灣的飛機之中,以B-24出擊的架次最多、投下炸彈的總噸位最高,主要是從高空轟炸港口、飛行場、城市等面積較大的目標。第22轟炸大隊、第43轟炸大隊、第90轟炸大隊、第380轟炸大隊都曾經出動旗下的B-24轟炸台灣。 B-25出動空襲台灣的架次在第5航空隊曾使用過的飛機中居次,負責在超低空轟炸及掃射城鎮、工場、飛行場掩體區、交通運輸設施等類型的目標。第38轟炸大隊與第345轟炸大隊是主要負責台灣任務的兩個B-25單位,此外,第71戰術偵察大隊也數度派遣旗下第17偵察中隊的B-25空襲台灣。 第5航空隊另外多次出動第3轟炸大隊及第312轟炸大隊的A-20攻擊機到台灣,在超低空轟炸與掃射獨立的工場目標。第3轟炸大隊在戰爭的後期換裝了A-20的後續機種A-26,這些A-26也曾經用於空襲台灣。第312轟炸大隊在接收載彈量可媲美B-29的B-32極重型轟炸機後,曾經利用台灣地區的目標進行數次實戰測試。 除了轟炸機之外,第5航空隊旗下的P-38、P-47、P-51、P-61等戰鬥機有時也會掛載炸彈轟炸台灣的地面目標,但是次數相對較少,這些戰鬥機的主要任務還是為轟炸機護航和執行掃蕩。 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由第5轟炸大隊出動B-24轟炸殘存的飛行場與交通設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 如何賞析本書照片 本書選輯的照片絕大多數是在前述的空襲任務中拍攝。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出動艦載機空襲台灣時,間或會同時派出特別改裝照相機的F6F戰鬥機,在其他F6F的掩護下執行偵察照相任務。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進行日間轟炸時,幾乎都會有加裝相機的同型轟炸機在投彈的同時拍攝照片,用以評估空襲對目標所造成的損壞狀況。但是陸軍航空隊戰鬥機執行的空襲任務則極少有飛機隨行拍照,所以此類照片非常罕見。由於第5航空隊出動飛機空襲台灣的架次最多,所拍攝的照片在本書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第13航空隊次之。 這些在空襲任務中拍攝的原版照片本來在下方都有關於該次任務的文字註記,以便軍方人員歸檔與判讀。這些註記包括任務編號、執行單位番號、日期與時間、鏡頭焦距、高度、目標名稱等,不僅對軍方來說是重要的資訊,對後人的研究也是珍貴的參考資料。不過各單位註記日期的體例不一,有的月在前、日在後,有的剛好反過來,必須特別注意。照片上的時間是以軍用時區系統中的I時區為準,所以有些註記會在代表時間的數字後面加上I,這個時區的時間比所謂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九小時,即日本當地時間。 可惜的是許多原版照片在流入市面時,下方的註記已被剪去,僅在背面書寫拍攝日期與地點。這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原持有人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卻為後來研究這些照片的人增加不少困難。本書中的超低空照片基本上都是從B-25、A-20、A-26上拍攝,這些飛機在執行超低空轟炸任務時通常掛載傘降炸彈(Parachute Bomb),以免炸彈太早爆炸而傷及投彈的飛機,所以在相關照片中常常可以看見掛在白色降落傘之下的炸彈。不過利用這個原則只能大致判斷執行單位的特性,若要完全確定,就必須根據背面書寫的日期與目標名稱,從美軍的轟炸記錄中尋找。 即使不對個別的照片深入考據,單純從了解美軍空襲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本書就是一本「有圖有真相」的證言。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的首次空襲台灣任務,與1945年8月12日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台灣的歷史性照片,都收錄在本書之中。今年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引起不少討論,但是透過本書的寫真,讀者更可以發現高雄與基隆這兩座港市接在台北之後連續幾天遭受更大規模的轟炸,炸彈爆炸、濃煙蔽天的影像都在本書重現。另一張極為震撼的照片是由B-25低飛拍攝,遭到炸彈與燒夷彈轟炸過的嘉義驛前市區滿目瘡痍,房屋建築幾乎全被燒毀,忠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 美軍飛機在台灣空襲的目標遍及飛行場、港口、房屋建築、工場、交通設施等,雖然當初拍攝照片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空襲造成的破壞,這些檔案照片卻也意外的為許多地點當時的樣貌留下影像。七十年來物換星移,不少照片中的建築與設施已經從地表上消失,或是被改建得失去原貌。讀者可以從本書的老照片憑弔昔日景物,了解多年來景觀的變化。其實本書仍有不少照片的拍攝地點尚未完全確認,也許讀者會驚訝的發現某一頁照片上的民屋、街道,就是自己幼時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