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1941年大東亞戰爭開打之前,日本陸軍飛行部隊在屏東飛行場的配置,我第一次看到時完全不知如何解讀上面的圖形和英文縮寫。經過軍武界的高人指點,原來這些即為所謂的「軍隊符號」,順此線索在 JACAR 找到了一些參考資料,例如以下四頁: 所以這張配置圖顯示屏東飛行場(屏東兩字左下角的#即代表飛行場)當時的兵力如下: *根據軍隊符號使用要則的說明,冠上「獨立」名稱的部隊,其略稱的後面要加上 s。 **飛行場中隊和大隊並沒有配備飛機,不知道為何會出現司偵和戰鬥機的符號。
Tag: 屏東飛行場
B-29轟炸屏東陸軍航空修理廠照片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4年10月14日首次轟炸台灣,主要目標是位於岡山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廠。儘管這次空襲在軍史上深具象徵意義,到目前為止,我卻還找不到當天拍攝的第61航空廠Strike Photo。我在《空襲福爾摩沙》書中放的那張第61航空廠的Strike Photo雖然在原始照片上沒有註明拍攝日期,我根據美軍拍攝的14日與16日Post-strike Photo研判那張照片應該是16日拍攝,所以我書中的圖說也是這麼寫(有機會再另外說明我研判的方式)。美軍在同月16日再度空襲海軍第61航空廠,不過有部分B-29改為轟炸屏東的陸軍航空修理廠,中研院就蒐集了不少這次任務拍攝的照片。上圖就是其中一張,這些炸彈在屏東一帶上空投下。以下兩張照片是同一捲底片的連續照片,可以看到正中偏右的地方有幾座露天飛機掩體: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再下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本文一開頭的那些炸彈在前述的露天掩體附近爆炸: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5年1月18日派遣偵察機到台灣上空照相,也拍到了屏東飛行場同一地區。下圖即是這次偵察任務所拍的照片,可以看這些掩體附近有許多彈坑。各位可能發現這些彈坑的位置跟上一張炸彈爆炸的位置不完全相符,您沒看錯,因為1944年10月16日還有另一架B-29也把炸彈投在這裡。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軍對在台日軍防空陣地的判讀
美軍的Photographic Intelligence Center在1945年完成了一系列的Photographic Interpretation Handbook,詳述如何從偵察照片判讀日軍的設施。我在其中找到一些台灣的照片,上面這張說明八八式七糎半野戦高射砲陣地的照片即是其一,說明文字寫著Takao Harbor,所以應該是高雄港,但是我在高雄地區找不到相符的地方。靈機一動,想說會不會是鄰近的屏東飛行場,因為那個曲線實在很像是飛行場常見的特徵。果其不然,在屏東(南)飛行場靠近航空廠的位置找到了跟上圖一模一樣的區域(見下圖)。可惜因為解析度不夠,陣地的配置並不如上圖清楚。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圖則是一座疑似配備火控雷達(B)的12.7糎高射砲(A)陣地,但是地點註明不詳(Unidentified)。 剛好今天早上才看過左營基地的空照,馬上就找到相同的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根據高雄警備府的戰時日誌,圖中的陣地應該就是荒鷲砲台(如下圖),配備十糎高角砲,所以美軍的判讀有誤差。儘管如此,我認為這個陣地的判讀還是很有參考價值,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台灣地區的火控雷達被寫在文件中。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提供 下圖是一座疑似Mark “Ta” Model 3的陣地,對照日文就是タチ3号電波標定機,也是一種火控雷達: 我認出這座陣地就是之前我寫的《日治時期高雄市高射砲陣地照片》裡面的一座,位置就在現在的高捷中央公園站旁的大同國小(見下圖)。之前我就覺得那大圓圈很可疑,現在終於有比較肯定的答案了。美軍提到這裡配備的是八八式七糎半高射砲,各位可以拿下圖跟本文第一張圖左側的陣地配置圖比較看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屏東(南)(南)飛行場?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上圖是美軍在1943年12月20日拍攝的屏東飛行場偵察照片,這也是我所能找到的拍攝時間最早的一張屏東飛行場空照。照片裡可清楚看見屏東(南)飛行場裡混凝土鋪設的跑道及滑行道,但屏東(北)飛行場在此時基本上只是一大片呈現五邊形的平坦場地。下圖是美軍情報分析人員加上註解的偵察照片,拍攝日期只比上圖晚了兩天,屏東(北)飛行場被標示為SUGAR CANE(甘蔗)。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由於北場不是我這篇的重點,所以接下來就只看南場的照片。下圖據說是1944年拍攝的照片,但確實日期不詳,在屏東(南)飛行場的跑道與鐵路之間可以看見屏東競馬場的橢圓形輪廓。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下圖就有趣多了,它是我利用美國海軍胡蜂號(USS Wasp)的艦載機於1944年10月13日拍攝的兩張照片拼接起來的(有興趣的話,可以上中研院的網站下載WASP269_V05和WASP269_V18這兩張照片來看)。注意在原來的混凝土跑道南方整出了一塊呈現長梯形的區域,長度與上面的混凝土跑道相當,屏東競馬場北半邊的輪廓因此從地貌上消失。此外,這塊區域還有新開闢的滑行道(兩個箭頭所指處)連接飛機掩體。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座簡易的飛行場!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個發現可以解釋日軍在昭和19年(1944年)初展開的第十號作戰準備的檔案中,為什麼會說屏東(南)飛行場在強化擴張中。本文第一張照片已經證明屏東(南)飛行場的混凝土跑道及滑行道早在1943年底之前就已竣工,所以屏東(南)飛行場在第十號作戰準備所謂的強化擴張必然是指這座簡易飛行場。 日本戰敗後,在移交給國軍的《臺灣區各飛機場要圖》中的屏東南北機要圖,也涵蓋了這座簡易飛行場的範圍和相關的滑行道與掩體: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1月12日美軍第5航空隊首次轟炸台灣
1945年1月12日當地時間的晚間,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旗下第43轟炸大隊的兩架B-24和第90轟炸大隊一架配備H2X雷達的B-24,從菲律賓的獨魯萬(Tacloban)機場起飛,執行對台灣的夜間轟炸任務,這也是第5航空隊首次派機轟炸台灣。這三架重型轟炸機的目標是位於台灣南端的屏東飛行場,不過第43轟炸大隊的其中一架飛機因為引擎故障必須折返,剩下的兩架B-24在屏東飛行場上空各投下3枚1000磅炸彈和若干小型的燃燒彈,機員目視地面有兩處因此引發大火。地面的日軍以探照燈對空搜索,並以防空砲火還擊,都未擊中這兩架飛機。 上述任務的日期是根據第43轟炸大隊長James Pettus的手稿,不過《The U.S.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olume V,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這本權威著作記載此次任務卻是在1月11日夜間執行。我找出台灣總督府編纂的《台灣空襲狀況集記》,裡面記錄1月12日夜間有一架B-24在屏東飛行場同周邊投彈,儘管飛機架數不同(畢竟夜間不利觀察,而且是美軍首次夜襲),日期應該正確無誤。James Pettus的手稿和《台灣空襲狀況集記》都是戰時的記錄,而《The U.S.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是戰後才編寫的,所以我認為第5航空隊首次轟炸台灣的日期確實就是1945年1月12日。
攻擊屏東!
USN Hit Heito (Pingtung)
Source: NARA via Fold3.com 我在國小上社會課和國中上歷史課時,課本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描述是以「八年抗戰」、「對日抗戰」的史觀為中心。隨著對這段歷史越來越投入,我漸漸領悟到,對台灣這塊土地來說,「抗戰」的主要發動者是美國,而當時受日本統治的台灣其實是「抗戰」的受方,反而中華民國沒有直接的角色。我這一系列的圖文,就是要呈現「對日抗戰」的另一個面向,讓大家知道當年的台灣在哪些地點發生過哪些事。 1945年1月9日清晨,15架SB2C、6架TBM與7架護航的F6F從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CV-14)起飛,執行對台攻擊任務,主要目標是中部的公館飛行場。不過台灣地區在冬季的天候往往不佳,這一天也不例外,中部上空完全被雲層籠罩,這批飛機只好往南飛行,找尋其他適合攻擊的目標。他們在高雄地區上空雲層的開口發現一座大型機場,於是立刻逮住機會發動攻擊。事後,美軍根據當天的照片確認被攻擊的是屏東飛行場。On the morning of January 9, 1945, fifteen SB2C and 6 TBM, escorted by seven F6F, took off from the USN aircraft carrier Ticonderoga (CV-14) for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