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希望能在美軍的作戰任務報告中找到攻擊卓蘭飛行場的記錄,這一回應該是最接近的一次。1945年1月4日上午,美國海軍第80戰鬥機中隊的16架F6F從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 CV-14)航艦起飛,到中台灣執行攻擊任務。作戰任務報告(原文如下)中提到在東勢(Tosei)的北方約4英哩處發現一座過去未知的飛行場,其跑道呈西北-東南走向,這個位置顯然就是卓蘭飛行場。同報告還提到在台中飛行場(Taichu Air Base)與新社飛行場(老美稱為東勢飛行場, Tosei Strip)之間還發現一座南-北走向的飛行場,這應該就是台中東飛行場。我把這四座飛行場的位置都標在上面的Google Earth照片中。 同一年的1月21日上午,美國海軍第80戰鬥機中隊出動11架F6F,從胡蜂號(USS Wasp, CV-18)起飛,機群在越過中央山脈後,於24-25N 120-47E的位置發現一座過去未知的飛行場,並發動攻擊(報告原文如下)。這個座標對應到現在的三義一帶,當地並無飛行場。不過當時沒有GPS衛星導航,誤差在所難免,而距離這裡最近的飛行場就是卓蘭。 三天後,美國陸軍的第6照相偵察大隊拍下了這張卓蘭飛行場的照片: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這些全都發生在1945年的1月。
Tag: 卓蘭
地理和歷史課本沒教的家鄉事
現在從東勢往卓蘭跨越大安溪的卓蘭大橋是原地點的蘭勢大橋在2006年6月斷裂後新建的,而蘭勢大橋則是1972年開始興建,用來取代之前又窄又彎的水泥橋(不曉得有沒有命名)。這條不知名的舊橋位於現在卓蘭大橋的東南側,跨越大安溪後,從上圖的中正路進入鎮上。從我有記憶以來,這三座先後興建的橋就是我前往東勢的必經之路,雖然我不知道在那彎彎窄窄的水泥橋蓋好之前是木橋還是吊橋,位置應該差不多吧。 下圖是明治34年(西元1901年)《臺灣交通要覽》的東勢角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局部),罩蘭就是卓蘭的舊名。令我大開眼界的是,當時要從東勢角到罩蘭,必須先過橋到員墩庄(也就是上圖中的圓墩),再過另一座橋到下埔(後來的埔尾,現在的豐田),位置距離現在的卓蘭大橋差不多有一公里之遙。而且那時候的員墩庄看起來是大安溪中的一個小島,跟現在位於一大片果園、農田之中差很大! 國立台灣圖書館 下圖是1907年的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顯示了圓墩、埔尾、罩蘭的相對位置,也可以看到圓墩的確是被河道上下包夾: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我又找出美軍在1944年拍攝的空照(見下圖),圖中偏左、形狀像鳳眼糕的就是圓墩,顏色較淺的是大安溪的河道: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下圖是同區域的現代衛星空照: Google Earth 為什麼會叫做圓墩呢?美軍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除了標示它的音譯 Enton,還括號註明 Mound,也就是小土丘。透過Google Earth的街景,果然可以看到這個小土丘(拍攝地點在圓墩的東端): Google Earth 下圖是從圓墩的北面來看,往上的小徑帶出了它的高度感: Google Earth 真的是長知識了!
手押台車大安線的照片(?)
我曾在「卓蘭的手押台車線(大正時期)」這一篇裡引用了上面這張大正15年(1926年)測繪的豐原地圖,來說明手押台車大安線在大安驛(黃框內的たいあん,現在叫泰安)附近的路線。下面的照片則是美軍在1944年拍攝的同地區空照圖,我把大安驛的位置用箭頭標示出來。當時大安線應該早已廢線拆除,再加上這張照片的解析度不佳,所以理所當然看不見手押台車線的痕跡。 難道大安線真的沒有任何影像紀錄留存下來嗎?這是我知道我的故鄉曾經有這條軌道之後一直想解答的問題。 在「卓蘭的手押台車線(昭和時期)」這一篇裡,我推測卓蘭到大安驛這條手押台車線會荒廢,是因為縱貫鐵路和大安驛在昭和10年(1935年)的大地震受損而無法營運,大安線因而失去轉運的作用。憑著這條線索,我在昭和14年出版的《台灣鐵道震災誌》裡找到以下三張照片。第一張是重建工事展開前的大安驛鐵道照片,從大安驛的東北方往西南的方向拍攝,在照片右半部差不多一半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座橫跨水道的木橋。對照最上面的地圖來看,手押台車軌道在接入大安驛之前也跨越了一條水道,因此我認為這座木橋就是手押台車線的一部分: 第二張照片是工事進行中的大安驛,以近乎由西向東的方向拍攝。照片靠左邊的地方可以看到一股軌距比縱貫鐵路窄一些的軌道,我認為這就是大安手押台車線: 第三張是修復完成的大安驛,照片右側也有一股軌距較窄的鐵道。也許當時還認為大安線可以在縱貫鐵路修好後復駛,所以也把它一併做整修: 雖然我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我相信這三張照片留存了卓蘭到大安驛的手押台車線的最後身影。可惜只有靠大安驛的這一小段,在卓蘭那邊的線路恐怕完全沒有任何照片留下來。 大安線的軌道已經從地表上消失,今天我們看到的福興路從東北往西南的這一段也許就是利用當年手押台車行經的路線擴建: 檢視較大的地圖
卓蘭的手押台車路線考
上面這張年代不詳的卓蘭水道位置圖(點選可放大)完整的繪出從卓蘭內灣到大安的手押台車路線。由於卓蘭水道是在昭和2年(1927年)動工,所以我推測上圖的繪製時間差不多就是在這段時間前後。注意這條台車線從補尾開始以西南西的方向跨越大安溪到對岸的下圓屯一帶,然後又以西北西的方向再度跨越大安溪到矮山,在縱貫鐵路橋下方第三度橫跨大安溪到終點大安驛。 下圖是昭和9年台中地圖的局部,也繪出了大安線的路線,只是不那麼精確,而且卓蘭到內灣的那一段也不見了。 在下面這張昭和13年的東勢地圖裡,大安線的路線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從補尾到矮山的這一段不再跨越大安溪,而是沿著老庄溪修築,到矮山才又回復到之前的路線。是不是原先跨越大安溪的軌道被洪水沖毀?這不無可能。因為跟卓蘭水道位置圖比較起來,下圖中的大安溪河道變多了。不過確切原因仍有待更多歷史資料出土才能解答。 我根據卓蘭水道位置圖和昭和13年東勢地圖上的軌道路線,分別在Google Maps上畫出以下兩個路線圖,提供各位參考: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卓蘭大安手押台車線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卓蘭大安手押台車線
卓蘭的手押台車線(昭和時期)
昭和2年(1927年): 往返卓蘭內灣與大安間的手押台車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6,436,旅客運輸16,167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16,717。 昭和3年(1928年): 5月: 大湖郡卓蘭庄。大安軌道臺車二十九號,卓蘭向大安驛運行途中 ,與卓蘭三十號臺車衝突,事故造成三名乘客受傷。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7,044,旅客運輸17,562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7,083。 昭和4年(1929年): 4月: 卓蘭庄設立卓蘭興業株式會社,資金二十萬元,經營交通運輸及農作物加工買賣。 大安線經營者由原來的大安軌道株式會社改為卓蘭興業株式會社。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3,652,旅客運輸8,448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5,398。 昭和5年(1930年):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6,422,旅客運輸15,429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12,081。 以下是昭和5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對大安驛的介紹,由此可見大安驛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卓蘭到縱貫線的轉運站。雖然文字說明是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經營,其實已經改為卓蘭興業株式會社。 昭和6年(1931年):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6,126,旅客運輸12,891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12,929。 昭和7年(1932年):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8,164,旅客運輸14,903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11,938。 昭和8年(1933年):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9,528,旅客運輸17,299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17,724。 昭和9年(1934年):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9,854,旅客運輸17,957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21,388。 昭和10年(1935年): 4月21日清晨6時2分發生關刀山大地震,縱貫鐵路山線受損嚴重,鄰近震央的卓蘭災情也不輕。下圖是卓蘭附近的地震受災狀況: 昭和10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縱貫線的竹南彰化間線路圖。 昭和10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也略述了地震對縱貫線造成的損害,大安驛因此被迫暫時休業: 在地震中受損的大安驛: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3,717,旅客運輸7,044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7,592。(跟前一年比起來,各項數字銳減,應該就是因為山線鐵路受損,大安驛無法營業,大安線因而失去轉運的作用。) 昭和11年(1936年): 大安線旅客台車使用數1,585,旅客運輸3,025人次,貨物台車使用數6,886。 昭和12年(1937年)之後:…
卓蘭的手押台車線(大正時期)
上圖的左半部取自大正6年(西元1917年)度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九年報》裡的鐵道路線圖,右半部則來自大正7年度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年報》,注意右半部在罩蘭(苗栗縣卓蘭鎮的舊名)附近多出了一條像蜈蚣的曲線。根據圖例,這是一條私設手押輕便線,也就是俗稱手押台車所走的軌道。雖然我是卓蘭土生土長,卻一直到兩年前才透過一張舊地圖知道卓蘭曾經有過手押台車。這條手押台車線由何人在何時設立?又在什麼時候廢除?這些問題的答案大部分埋藏在歷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裡,以下是我爬梳年報和其他資料後按照年代整理的發現。 大正3年(1914年): 赤司初太郎出願(申請)鋪設罩蘭線的假許可(暫時許可),許可濟(獲得批准)。路線由起點后里庄至終點罩蘭庄,總長9.0哩,軌距1呎7吋5分。赤司初太郎同時也獲得鋪設東勢角線的暫時許可,起點石圍墻庄,終點東勢角庄。 銅鑼灣輕鐵合資會社也提出罩蘭線的鋪設申請,從鯉魚潭庄到罩蘭庄,總長7.0哩,但是許可未濟(未獲得許可)。 大正4年(1915年): 北村熊三郎等三人申請鋪設罩蘭線的假許可,起點罩蘭庄至終點鯉魚潭,總長7.0哩,但是許可未濟。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這三人提出申請,是因為之前獲准的赤司初太郎後來因故未動工嗎?) 大正5年(1916年): 北村熊三郎等三人申請罩蘭線的假許可,起點罩蘭庄至終點鯉魚潭,總長7.0哩,許可濟。這三人同時也申請了罩蘭延長線,從鯉魚潭到大安溪停車場,長度0.8哩,許可濟。 大正6年(1917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申請罩蘭線的許可(正式許可),從罩蘭的內灣(此內灣並非竹東線的內灣)到大安溪停車場,長8.6哩,許可濟。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罩蘭線從罩蘭到內灣段,長2.3哩,工事中。 大正7年(1918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會社位於罩蘭)的罩蘭內灣段(長2.3哩)開始營業,配置52輛台車。每輛車可載旅客4人,罩蘭至內灣間可載貨物600(單位不詳),大安溪至罩蘭間則為400。 報載罩鐵道開通,有利於陳慶麟製糖組合的移出。 大正8年(1919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的大安溪至內灣線(長8.5哩),配置56輛台車。 報載大湖降雨不斷,管內大安溪溪水暴漲氾濫成災,罩蘭庄交通杜絕。 (雖然上述消息沒有明指手押台車線受到洪水影響,但是可從交通杜絕的情況作此推論。) 大正9年(1920年): 罩蘭庄改稱卓蘭庄,隸屬新竹州大湖郡。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大安溪至內灣線稱為卓蘭線,路線廢止0.7哩,長度變成7.8哩。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之溪底新線路,全部敷設完工,二月二十日蒙當道許可營業。勢必對罩蘭方面的開發有所幫助。 報載昨(六)月降雨,大安溪氾濫出水,造成輕鐵會社軌道、橋樑流失。 (是否因為軌道與橋樑流失讓長度變短?) 大正10年(1921年): 大正10年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在大安驛的部分,提到了通往卓蘭的手押軌道。 大正11年(1922年):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大安至內灣線稱為大安線,台車數24。 大正12年(1923年): 大安線台車數21。改由大安製糖株式會社經營。 大正13年(1924年):…
卓蘭飛行場
Takuran Airdrome
Source: NARA via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在卓蘭長大的我從小就聽說壢西坪上面(壢西坪是比鎮上地勢略高的台地)在日治時期有一座飛機場,等到年紀稍大,真正有機會去壢西坪時,卻又因為只看到一大片果園而有些許的失望。上面這張卓蘭壢西坪地區的偵察照片是美軍飛機於1944年3月間拍攝的,完全看不到有飛機場的樣子,同樣讓年紀更大的我感到失望,顯然當時日軍尚未開始動工興建。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he small town of Jhuolan (Takuran) in Miaoli county. As a kid, I heard that there used to be an…
考古卓蘭(一)
資料來源:1934/11/01台灣日日新報 上回寫完「回鄉探秘」,利用到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過去的中央圖書館現在叫做國家圖書館,所以不知道這是分誰的館)的機會,在六樓的台灣學研究中心查詢是否有關於卓蘭的歷史資料,沒想到在【台灣日日新報】裡還查到不少卓蘭的新聞。上面的黑白照片是目前我找到的唯一一張卓蘭的新聞照,最上面的Google Earth照片則是我在當年拍攝新聞照的地點附近找到的Street View。由於Street View有地點的限制,所以拍攝角度無法完全與新聞照吻合,但可以看到兩張照片裡的山是一樣的。 這座堤防也是有故事的,以下是我找到的兩則相關新聞。可以發現,當時漢文的語法跟現在不太一樣,例如第一則提到的「去十二日」和第二則裡的「客年」。我從其他日期的新聞知道這座堤防是在昭和8年(1933年)8月開始動工,所以客年應該是「前一年」的意思。總結這些報導可知,卓蘭庄長在1932年9月向新竹州知事請願後,新竹州轉向台灣總督府申請,工程核准後於1933年8月動工,到1934年5月完工,11月1日舉行竣工典禮。 資料來源:1932/09/15台灣日日新報 資料來源:1934/10/28台灣日日新報。注意文中提到,卓蘭當年可是新竹州的樂土! 下面這張地圖是昭和13年(1938年)修訂,可以看到在箭頭指處有一條像毛毛蟲一樣的堤防,箭頭的尖端是我研判上面那張新聞照拍攝的地點,照片裡面的山就是吊神山。 資料來源: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東勢圖
回鄉探秘
在尋找卓蘭飛行場時,發現空照圖上靠近老庄溪有一條顏色較深的狹長地帶(上圖黃色箭頭所指),由於空照圖是黑白的,所以一開始以為是老庄溪切入山區形成的峽谷。後來仔細研究現代的衛星照片,發現這其實是一排樹林(下圖黃色箭頭所指)。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排列方式的樹林呢?剛好週末要回去,就利用這個機會探索了一下。 從上面衛星照片標示1的地點往樹林的方向拍攝:可以發現這一排樹林是竹子跟其他樹木混雜的。這個地方叫做竹圍,會不會是因為更早以前是一排竹林? 在2號地點拍攝:這裡剛好是這排樹林與老庄溪匯聚的地方,可以發現溪邊小路右側有一排石頭堆成的駁坎,樹林是種在駁坎之上的土地。 在標示「大榕樹」的地點拍攝:樹林開始跟老庄溪越分越開。在1944年的空照圖上,這個位置的顏色明顯較深,可見榕樹當時已經長得很高大。 在3號地點拍攝:右邊白色房子的窗戶其實是在二樓(一樓被植物擋住了),而左邊的磚造房子是蓋在駁坎之上,兩邊的地勢有明顯的落差。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這排樹林其實就種在一段地勢落差的界線上,樹林以南較高、以北較低。由於高低落差可達三、四公尺之多,也許先人為了安全起見,就沿著這段高低落差種了這排樹林,以免有人不小心跌落。過去老早就注意到從中山路轉進成功路和中華路時都會遇到一段下坡,卻從沒思考過鎮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特的地形。 後來我查了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堡圖,發現當時這裡就已經有一道土堤了: 這次也順道拍了一些古蹟的照片,跟大家分享: 在4號地點拍攝的軍民廟:我已經有三十幾年沒有來過這裡,這座廟顯然有重新粉刷過。軍民廟供奉的是當年在卓蘭戰死的湘軍官兵,後面的山坡被稱為湖南營,據說是清代湘軍駐守之處。 軍民廟的背後是一排湘軍戰死官兵的墓碑。後來有人在這座小廟的後面蓋了一座更大的昭忠廟,同樣供奉湘軍官兵,但俗麗無比,我就不貼照片了。 在卓蘭飛行場一文中提到的智和醫院,再走個二三十公尺,就是我的家了。
卓蘭飛行場
我在苗栗縣的卓蘭出生、長大。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長輩們說過,日本人當年在壢西坪上面蓋了一座飛機場。其中有些長輩說,這座機場只有引誘美軍的假飛機。至於他們是否親眼看過,小時候的我就沒有追問了。去年開始利用中研院提供的二戰空照圖尋找昔日的飛機場後,就一直期待能找到卓蘭飛行場的照片。不過看了幾十捲照片,發現負責偵照的美軍飛機似乎都不到卓蘭、東勢、新社這一帶偵察,所以連比較知名的新社飛行場照片都沒找到,更不用說卓蘭了。前幾天,終於發現一捲涵蓋卓蘭地區的照片… 仔細研究這捲1944年3月拍攝的照片後,卻沒有在壢西坪上找到任何飛行場的特徵,不免有點失望,但是這也表示卓蘭飛行場是在戰爭結束前不久才興建的。下面就是當年壢西坪的空照圖: 日軍會選在壢西坪上蓋機場,是因為它本身個平坦的台地。這座機場廢棄後,據說變成一片茶園。到我念國小的時候,農人開始在這裡種果樹,所以我一直沒看過茶園遍佈的壢西坪。從下面的Google Maps來看,除了農地劃分的界線不一樣,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下面這張文件是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找到的,上面記載卓蘭飛行場是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徵收土地與興建的,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1944年3月的空照圖上找不到機場。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從無飛機往來(是否偽裝)」這一欄,資料顯示「仝」(這裡是「同右」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否」。這種雙重否定的語法有點難懂,但我們已經知道表中的大園、紅毛、後龍飛行場都曾經有真的飛機進駐,所以應該可以判定當時卓蘭飛行場也曾有真的飛機來過。 資料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儘管沒有找到卓蘭飛行場的照片,能看到自己的故鄉在日治時期的樣貌還是讓我很興奮,下面這張照片裡的小村莊就是1944年的卓蘭。也是在卓蘭出生、長大的爸媽當時都只是嬰幼兒,所以我很確定他們都在這張照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