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你看得見上圖右下角的海邊有一座口字型的建築物嗎? 這座口字型建築是基隆的舊正濱漁會大樓。如果你看得見(用滑鼠點擊上圖可放大,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得見),那麼當年負責分析這張偵察照片的美軍人員也看得見。換句話說,2015年11月30日聯合報這篇《正濱大樓撐過二戰 靠神奇13溝磚》的報導所說「二戰盟軍不斷空襲轟炸基隆港,日人有先見之明,將重要建物外牆用有13道高低凹槽的黃磚鋪設,阻礙陽光反射;加上每塊黃磚顏色也刻意深淺不一,現在看不起眼,但當時敵軍飛機從高空俯瞰,這層防護等同為大樓打了一層馬賽克,正濱舊漁會大樓得以免於戰火波及。」就只是一則有趣的鄉野傳奇,並非事實。 這座建築物也出現在下面這張1945年6月16日的空襲照片中(右邊箭頭所指處,你又看見了!點擊照片將連結至中央研究院的原始照片,記得看照片最下面那一行字)。或許你會抗議說,照片裡的炸彈明明就炸不到這座建築,一定是它的馬賽克起了作用! 來源: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且慢。拍攝這張照片的第22轟炸大隊第408轟炸中隊在任務報告中,提到當天轟炸基隆的任務中一共投下184枚260磅破片殺傷彈(下圖文字的第5行)。這種炸彈並不是為攻擊建築物而設計,所以這座舊漁會大樓並非目標。 當天還有第43轟炸大隊跟第22轟炸大隊共同執行任務,其下的第403轟炸中隊在報告裡指出當天的目標是基隆港的小型船隻(Small Shipping,見以下報告的B項),所用的武器也是260磅破片殺傷彈(以下報告的最後一行)。因此前面那張空襲照片裡的炸彈本來就不是要炸舊漁會大樓。 260磅破片殺傷彈的最外層是由寬約一英吋的鐵條纏繞而成(如下圖),炸藥爆炸會讓這鐵條碎裂成大量的小型破片,用以殺傷人員或破壞車輛、輕裝甲。由於基隆港內的小型船隻多為木造,使用260磅破片殺傷彈即可達到破壞的目的。而且因為這種炸彈較輕,B-24可以掛載的數量較多,投下爆炸後形成的彈幕較廣,也可增加擊中小型船隻的機率。 過去對美軍空襲台灣的傳說很多,有些為真,有些就只是巷議街談而已。透過閱讀美軍的任務報告,可以讓我們知道任務的主要轟炸目標為何;從使用炸彈的種類,也可推測轟炸的目標大約是哪種類型。歡迎各位在3月19日下午2時,蒞臨基隆市忠三路75號金豆咖啡,一起探索美軍轟炸基隆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