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第一個」通常是比較容易讓人注意或記得的,尤有甚者,人們可能還會把「第一次」、「第一個」的成就放大,或是把後人的成就張冠李戴到「第一次」、「第一個」上。 陳懷(生)是執行黑貓中隊第一次U-2偵察任務的飛行員,他也是黑貓中隊第一個在作戰任務中殉職的飛行員,所以他個人與他執行的GRC-100任務的知名度比其他隊員大得多。甚至GRC-100任務的成果也被放大(可參考之前我寫的《雙城子飛彈試驗場不是陳懷發現的》一文),而且國防部不但把楊世駒在GRC-102任務中拍到武功機場上兩架俄製Tu-16一事歸功到陳懷的GRC-100任務,還把兩架放大成多架。事實上,美國中央情報局根據GRC-102任務製作的Mission Coverage Index(照相涵蓋索引),一開始就在Summary中指出這次任務的主要貢獻: 我用紅色底線標記的文字就是指武功機場上發現兩架Tu-16(北約代號為Badger)。看倌也許會問GRC-102不是2月23日執行的嗎,為什麼這裡寫22 February呢?這是因為這裡的日期是所謂的Zulu Date(俗稱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各位可以參考最上面的Operational Mission Card上的起飛與降落時間,換算出對應的台北時間(加上8小時)。 為了比對,我把GRC-100 Mission Coverage Index的Summary貼在下面,可以發現根本沒有提到武功機場: 除此之外,我把GRC-102任務在陝西與甘肅一帶的Mission Coverage Plot(照相涵蓋圖)也提供各位參考,原本中情局提供的複本是黑白的,我把航線改用加粗的紅線來畫(點擊下圖可放大): 楊世駒的U-2幾乎就從武功正上方通過。但是拍到武功機場的TU-16並非此次任務最重要的情報成果,而是上面GRC-102 Mission Coverage Index的Summary中被中情局塗黑的一大段!雖然事隔五十年,中情局在把文件解密時還是會把有關中國核武發展的情報塗黑,所以GRC-102 Mission Coverage Index的Subject Index也不例外,只是負責的人忘了把Nuclear Energy這兩個字也塗掉,讓我們知道楊世駒拍到了中國的核子設施: 幸好中情局的解密作業有時會有類似的疏忽,忘了把該遮蔽的部分塗黑,所以我們才可以從另一份文件看到楊世駒這次任務的重大成果: 其實楊世駒拍到蘭州氣體擴散工廠的重要性,在當時是超過雙城子飛彈試驗場的。然而就因為楊世駒不是執行黑貓中隊第一次U-2偵察任務的飛行員,他的情報貢獻就被許多後人遺忘了。
Category: History
空軍的「獵狐計畫」
前幾天在瀏覽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解密文件網頁時,一時興起拿出傅鏡平兄的《空軍特種作戰秘史:第卅四中隊及其他單位的壯烈故事》來參考,看能不能在中情局的網站上找到一些相關的檔案。果然還找到不少,但基本上只到1960年為止。例如傅兄提到「獵狐計畫」自1955年8月17日起執行大陸任務,上面這份文件就列出了獵狐計畫第一次任務的飛行航線。有趣的是第三個欄位的時間(Time)用的是Item(I)時區,也就是東京時間,而非台北時間。除此之外,雖然執行獵狐任務的PB4Y-2這型飛機的編號在1951年就改為P4Y-2,上面這份文件及其他所有我在中情局找到的獵狐計畫文件都還是沿用舊的編號。 下面的文件是同一次任務的任務速報(Flash Report)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執行這次任務的機員共有13人,主要目的是ECM。傅兄提到獵狐計畫使用的飛機只有一架,編號016,文件上也可以看到NUMBER 16: 其實我在看上一份文件時,並不是很懂「COVER DIVERSIONARY 500,000 LEAFLETS」其中的COVER DIVERSIONARY是什麼意思。後來看到其他任務的報告就恍然大悟,例如下面這份1955年9月21日的速報就寫得比較清楚,原來在任務中投放傳單是為了欺敵掩護,讓老共以為這是一架執行心戰任務的飛機: 獵狐計畫的最後一次任務日期是1956年4月12日,根據該次任務的速報,有四架不明機跟蹤這架PB4Y-2,甚至還曾開火射擊: 傅兄指出獵狐計畫一共執行過14次任務,這些任務的速報在中情局網站都找得到,所以也就知道每次任務執行的日期: 1955/08/17 1955/08/24 1955/09/13 1955/09/21 1955/10/16 1955/10/19 1955/11/09 1955/11/12 1956/01/13 1956/01/17 1956/02/14 1956/02/18 1956/03/09 1956/04/12
CIA解密的第34中隊首次P2V-7U作戰任務報告
幾年前,我利用國史館的資料【P2V-7U訓練作戰綜合要報及其首次任務航線圖與作戰半徑】(,《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102-00096-006,入藏登錄號:002000001097A),描述了空軍第34中隊(即黑蝙蝠中隊)在1958年3月20日執行的首次P2V-7U作戰任務。 最近,我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解密文件中發現了這次代號Eagle 501的任務報告。當天是在傍晚1740(0940 Zulu)從新竹基地起飛,於次日0635(2235 Zulu)返航降落。總計投下2,402磅物資、50組Utility Kit、309,560張傳單。以下是這架P2V-7U在中國大陸上空飛行航線的摘要,可以看到有一段低飛到300英尺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第34中隊在當天1720(0920 Zulu)還出動了一架B-17進入中國大陸空投物資與傳單,於次日凌晨0220(1820 Zulu)返航: 延伸閱讀 Early Photos of ROCAF P2V-7U (我國空軍P2V-7U早期的照片)
徒留罵名的王錫爵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王錫爵」,得到的結果大部分跟他在1985年劫持自駕的華航貨機到廣州白雲機場的事件有關。也許有些網頁會順帶提到他曾是黑貓中隊的U-2飛行員之一,但是有多少人知道,王錫爵還是早期黑貓中隊飛行員之中,少數完成十次偵察任務後離隊的?其實李南屏駕駛的U-2在1964年7月7日被中共飛彈擊落時,王錫爵也是當天執行U-2雙機偵察任務中的另一位飛行員(上圖為該次任務的航跡圖),而且還是他個人的第一次U-2偵照任務。 純就偵察任務的執行而言,李南屏的C184C任務是失敗了,因為偵察機被擊落就得不到任何偵察成果。而王錫爵在同一天執行的C174C任務卻獲得了重要的情報:中情局的照相判讀人員在蕪湖機場發現了九架最新的MiG-21戰鬥機(下圖為相關的敘述)。然而因為李南屏的壯烈犧牲,吸走了大眾的目光,反而很少人注意到王錫爵的情報貢獻。 下圖是C174C任務照相涵蓋範圍圖的局部,可以看到王錫爵的飛行航線就通過蕪湖機場(紅框裡的WU HU)的正上方: 王錫爵的第二次U-2偵察任務,是1964年11月7日的C244C任務,目標區位於中國東北與北韓境內。在這次任務中,王錫爵拍到靠泊在旅大造船廠的一艘疑似蘇聯G級(Golf級)導彈潛艦: 下圖是C244C任務拍攝的照片之一,中情局註記的G-CLASS SSB即為前述的導彈潛艦: 王錫爵對快刀計畫最重要的貢獻,是完成1965年1月8日夜間偵照蘭州氣體擴散工廠的C015C任務(見下圖),這也是快刀計畫中唯一一次成功的紅外線夜間偵照任務。只不過張立義在兩天後的紅外線偵照包頭任務中被擊落,又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 王錫爵在1965年5月27日執行C335C任務,偵照廣東一帶的目標,他駕駛的U-2飛越廣州近郊的上空,拍下了白雲機場的照片。當時誰會知道,他的名字在數十年後會跟這座機場緊緊地綁在一起,而且還是跟U-2無關的劫機案?
鄒燕錦的兩次U-2任務
原籍苗栗的鄒燕錦是黑貓中隊少數的台籍飛行員之一,由於他只有執行過兩次U-2偵察任務,之後就因健康因素離隊,所以知名度在所有隊員之中是較低的。他個人的首次偵照任務是1967年8月10日的C257C任務,目標區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除了美方指定的目標,另外包括六座國府要求涵蓋的機場:台山、路橋、福州、龍田、惠安、晉江。這次任務的重要貢獻,是首次在浙江的南韭山島上發現疑似為CROSS LEGS(美軍取的代號)的預警雷達。 CROSS LEGS是一種中共自製的預警雷達,因其腳架的配置而得名。下圖是美國中情局根據其他任務在浙江麗水拍攝的照片,所繪製的CROSS LEGS雷達示意圖: 在下面這張C257C任務的照相涵蓋圖中,可以看到南韭山島(紅框)就在航線正下方: 鄒燕錦的下一次任務是1968年5月31日的C078C任務,整整隔了九個月。此次任務的目的是從山東半島順著中國東南沿海進行電子偵察,一直到汕頭一帶。不過由於裝備故障,他在山東半島東方就被召回。
雙城子飛彈試驗場不是陳懷發現的
國防部發言人的臉書專頁在2012年9月9日刊登一則紀念陳懷(生)烈士的短文,提到他在1962年1月13日的黑貓中隊首次U-2偵照任務中「目視發現雙城子飛彈試驗場一處、武功機場駐有TU-16型機多架等重要情報」。國防部編印的《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口述歷史》第427頁的空軍第35中隊大事紀要中,也提到「陳懷中校執行首次偵照任務,發現甘肅雙城子飛彈試射場」。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發現】是指:「發覺前人所沒有見過的事物、地方或道理。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我們在生物課學到雷文霍克(Anton van Leeuwenhoek)發現細菌、虎克(Robert Hooke)發現細胞,意思也都是指他們分別是這兩方面的第一人。因此根據國防部的官方說法,陳懷就是看到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的第一人,在此之前無人看過。 陳懷後來為U-2偵察計畫做出了最崇高的奉獻–犧牲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在空軍的歷史中具有指標性的重要地位。然而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並不是他發現的。本文一開始的文件截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照相情報處(Photographic Intelligence Division)簡史的一部分,第 c 點指出,在1961年的 KH 照片(KH是Key Hole的縮寫,指CORONA衛星拍攝的照片)中,就已經發現 Shuang-Cheng-Tzu Missile Test Range(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而陳懷執行的黑貓中隊首次U-2偵照任務是在1962年,在時間點上就不是第一了。 首次拍攝到雙城子飛彈試射驗場的CORONA衛星任務,應該是1961年8月30日發射的第9023號任務。下圖是該次任務的照相判讀報告(注意文件左上方的日期),第一項就是這座試驗場: 這份報告中,還有根據此次任務拍攝照片繪製的試驗場簡圖,以下分別是地對地飛彈(SSM)發射區及地對空(SAM)飛彈發射區的簡圖: 雖然在這份已解密的判讀報告中看不到衛星照片,在另一份報告卻可以找到上面第二張圖地對空飛彈發射區所依據的照片: 陳懷在1962年1月13日編號GRC-100的U-2偵照任務中,也拍攝到雙城子飛彈試驗場的各項設施,雖然都是在斜角(Oblique)照相的模式拍到的,畫質都比1961年的衛星照片要好。以下是地對空飛彈發射區的局部照片,各位不要以為這就是那張底片涵蓋的全部,這是放大很多倍的結果: 以中情局當年的保密程度,陳懷不可能獲得能夠接觸CORONA衛星照片的機密等級(Top Secret CHESS RUFF),所以他不可能在出任務時知道要找的飛彈試驗場的樣貌,當然在飛抵上空時也不會知道那就是飛彈試驗場。事實上,由於他都是在斜角照相的模式下拍到雙城子飛彈試驗場,而U-2上的Driftsight的放大倍率最高只有4倍,所以他可能當時也沒有目視到這座試射場,只是根據任務計畫的指示,按照預定航線飛行並執行照相作業而已。甚至他也缺少應有的機密許可,連照相判讀報告(機密等級是Secret NO FORN)都接觸不到。 研究歷史就是要追求真相,決不能因為某人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把不屬於他的功勞都記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說陳懷是第一個拍攝到雙城子飛彈試驗場照片的U-2飛行員,但是說他發現雙城子飛彈試驗場就言過其實,反而對他不敬。至於國防部發言人說陳懷發現武功機場的TU-16多架,那就是張冠李戴、胡說八道了,欲知詳情請看這裡跟這裡。
台灣天空的阿茲特克之鷹
墨西哥空軍第201戰鬥機中隊的吉祥物是迪士尼卡通《三騎士》(The Three Caballeros)裡面的Panchito Pistoles(照片裡的公雞) 我在《空襲福爾摩沙》中曾紀錄了墨西哥空軍第201戰鬥機中隊空襲台灣的任務,但限於這本書的體例而無法多做介紹,因此就借用我自己的部落格稍作補充說明。 墨西哥在1942年5月就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墨西哥接下來一年多裡在戰爭中的腳色幾乎只有防禦自己的領土而已。直到1943年底,墨西哥政府才在美國的建議下決定在這場世界大戰中扮演更積極的腳色。1944年,墨西哥遠征空軍(Mexican Expeditionary Air Force,西班牙文為Fuerza Aérea Expedicionaria Mexicana)組成,旗下唯一的作戰單位——第201戰鬥機中隊——在1944年下半前往美國接受陸軍航空隊的訓練,準備前往海外作戰。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第201戰鬥機中隊終於在1945年3月底從美國加州登船出發,5月初抵達菲律賓的呂宋島,進駐克拉克機場。 第201戰鬥機中隊A分隊的成員,照片中的圖案可見代表墨西哥的倒三角形,下方的Aguilas Aztecas直譯為阿茲特克之鷹 第201戰鬥機中隊被美國陸軍的第5航空隊編在第58戰鬥機大隊之下,除了利用該大隊的P-47進行飛行訓練,第58戰鬥機大隊也利用機會,讓第201中隊的飛行員以個別的方式隨同參與真正的作戰任務。直到6月4日,第201中隊才開始以一個單位的身分負起執行作戰的責任, 兩名飛行員在完成第201中隊首次作戰任務後的照片,同系列有好幾張照片,看起來都是特別擺pose拍的 第201戰鬥機中隊在1945年6月的任務是以支援美軍在菲律賓的地面作戰為主。從7月6日到9日的這四天,第201中隊跨海執行作戰任務,分別派出8到10架不等的P-47,到台灣南部上空執行戰鬥機掃蕩(Fighter Sweep)任務,目標是空中的日軍飛機。儘管第201戰鬥機中隊曾在這幾次任務中發現不明飛機,卻都未曾與日機正面交鋒。 雖然仍保留美軍的標誌,這架第201戰鬥機中隊P-47的垂直尾翼與右側主翼上面都漆上了代表墨西哥空軍的徽幟 在中間與右側的兩群墨西哥飛行員之間,正好可以看見主翼下面有墨西哥空軍的三角形徽幟,另一個特徵是機首引擎外罩的白色「花瓣」(petal) 7月下旬,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旗下各單位陸續移防到沖繩,準備對日本本土發動攻擊。第201戰鬥機中隊雖然編在第5航空隊的第58戰鬥機大隊之下,卻未跟著移駐,仍留在呂宋島上。8月8日,第201戰鬥機中隊派出8架P-47,前往轟炸花蓮港。2架飛機因油料不足而提早折返,其他6架P-47在上午10時30分到10時40分之間對指定的建築物實施轟炸,每架飛機各投下一枚1000磅炸彈。2架參與投彈的P-47在返航途中又因油料存量不足,轉降在林加延機場。根據飛行員在任務後的報告,這次轟炸任務並未達成目的。這也是墨西哥空軍第201中隊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戰鬥任務。 美國報紙Spokane Daily Chronicle在1945年8月10日刊登了第201中隊空襲台灣的消息 【追申】去年有國內的大眾媒體提到墨西哥空軍在二戰中空襲台灣的事蹟,並指出「無論從任務次數、轟炸密度、破壞面積與殲敵數量,還是對台灣人民造成的傷亡角度來看,墨西哥空軍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都遠超過了那兩次有中華民國空軍直接間接參與的空襲行動。」除了任務次數之外,這段話的其他論述都過於誇大、偏離史實。有關墨西哥空軍第201中隊參與二戰的經過,國外早在1997年就有人寫成論文,並且列出每一次任務的日期、架次、投彈數量。如果找不到這篇論文,建議作者應該買一本《空襲福爾摩沙》來看看,哈哈!
開工大吉
Source: CIA 相信有不少人對於秘密會感到好奇。只要是某一方想對另外一方隱匿的事,就算是秘密。所以有一個國家不讓另一個國家知道的秘密,有高層不讓底下的人知道的秘密,有同一層級的某單位不讓另一個單位知道的秘密,當然也有同單位裡某人不讓其他人知道的祕密。 在1990年代之前,黑貓中隊在台灣算是天大的秘密。當他們的事蹟被披露之後,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的書籍、文章、節目、影片作過探討。它們幾乎都是黑貓中隊成員的自述,或是透過訪問這些成員的方式切入,來描繪這一段曾是秘密的歷史。因此我們可以從第一人稱的視角了解這些當事人在這項偵察計畫中各自扮演的腳色和經歷過的大小事件,甚至於他們的心路歷程。 不過從秘密的角度來看,他們知道的就只是秘密的眾多面向中的一小部分(這是事實,我對他們並無不敬之意)。當初我在寫《快刀計畫揭密:黑貓中隊與台美高空偵察合作內幕》時,因為想盡可能的完整呈現「快刀計畫」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所以決定捨棄口述歷史的形式,而是以美國中央情報局與我國國史館的檔案為主要資料來源。雖然這樣會失去一些細節,卻更能清楚揭露秘密的多元面貌。當然這背後也有書籍行銷上的用意,因為如此能讓這本書更容易跟其他同主題書籍作出區隔。 今年1月,中情局把過去只能親自到美國國家檔案局查閱的解密文件公開上網,數量據說高達一千兩百萬頁。得知這個消息後,我幾乎每天都上中情局的網站搜尋跟「快刀計畫」有關的資料,而每天都可以找到一堆以前沒看過的資料。中情局此次解密範圍之廣,真是嘆為觀止,然而這也表示《快刀計畫揭密》還有諸多缺漏之處。由於中情局在做文件解密時,仍會把一些敏感的文字遮蔽(英文稱為sanitized或redacted),再加上為了保密而使用的各種代號,對於剛入門的研究者來說,要看懂這些文件的門檻是很高的。雖說黑貓中隊的話題已經沒有什麼熱度,我自認為自己才是研究新增解密文件的適當人選,所以決定開始動工改寫《快刀計畫揭密》,目標是在一年半內完成增訂工作,準備2019年出版。 【能力檢測】你是不是認為美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U-2偵察合作計畫是中情局找上門,我方由衣復恩代表執行?如果是,那表示你被國內的其他書籍文章誤導了。事實上最早是美國空軍要跟我國進行U-2偵察合作的,本文最上方的文件截圖就是美國空軍的規劃,而且剛開始我方負責的代表是參謀總長王叔銘(文件中的General Wang),衣復恩進場差不多是一年半後的事了。
歷史上的今天:空襲新社飛行場
1945年1月4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延續前一天(3日)的攻擊台灣行動,但是受到天候的影響,原定在清晨5時30分發動的第一次任務被迫取消或延後至上午7時出發,因此當天的第一波攻勢實際包括延後的第一次任務與原定的第二次任務。隸屬第38.3特遣支隊的提康德羅加號,出動第80艦載機大隊的11架SB2C、15架TBM、16架F6F,前往攻擊公館飛行場。由於公館飛行場與鄰近的台中飛行場都被濃厚的雲層掩蓋,所以各自尋找機會目標進行攻擊,其中兩架SB2C透過短暫出現的雲層縫隙俯衝轟炸新社飛行場(美軍稱之為Tosei,即大甲溪對岸的東勢)。上面這張附在提康德羅加號任務報告的新社照片雖然未註明拍攝日期,但是提康德羅加號的艦載機空襲新社飛行場的日期僅有1945年1月4日這一天,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就是當天所拍攝。除此之外,這也是目前我看過拍攝日期最早的新社飛行場照片。 將上圖放大後,可以在右下角看到一座露天掩體(下圖箭頭所指處): 其實前面這張照片是一系列連續照片裡的第一張,下面的第二張照片可以看到美軍投下的炸彈在前述掩體旁爆炸(箭頭所指處)。照片下半部顏色較淺處是兩條跑道之一,另外還可以看到其他幾座露天掩體,但是當天美軍並未在這座飛行場上發現任何日軍飛機: 連續照片的第三張,箭頭所指為前述的炸彈落點: 在這一系列的第四張照片中,除可看到前述的爆炸處(箭頭所指),更可清楚看到新社飛行場就位於大甲溪旁的台地上: 同年1月24日,美國陸軍航空隊派出高空偵察機,拍攝下面這張新社飛行場的全景照片,箭頭所指處就是前述的炸彈落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歷史上的今天:美軍第38特遣艦隊再度對台灣展開大規模攻擊
1945年1月3日凌晨,美國海軍的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旗下3個特遣支隊,在台灣東方約100英哩的海域就位,準備出動艦載機攻擊台灣全島。目的是支援美軍即將於9日在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發動的登陸任務,以防止日軍從台灣派出艦隊或飛機阻撓美軍的行動。 第38.1特遣支隊負責攻擊台灣北部,旗下有約克鎮號、胡蜂號、考本斯號、卡伯特號等4艘航艦(責任分配區如上圖)。第38.2特遣支隊旗下有大黃蜂號、列克星頓號、漢考克號等3艘航艦,任務區涵蓋台灣南部及澎湖群島(如下圖)。第38.3特遣支隊負責鹽水飛行場 到公館飛行場之間的台灣西部,旗下擁有艾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 CV-14)、蘭利號、聖哈辛托號等4艘航艦。 第38特遣艦隊當天的首要目的是摧毀日軍部署在台灣各地飛行場的飛機。以下即為美軍飛機在1月3日的攻擊行動中,拍攝的各飛行場照片: 宜蘭(南)飛行場。雙併式的鉗形掩體中可以看到各有一架飛機,右上角的直線滑走路現在是宜蘭市的金山東路。 新竹飛行場。這些在海邊設置的ㄇ字形的露天掩體,每座能容納兩架飛機。 澎湖島飛行場。美軍根據所在地命名為豬母水(Chomosui)飛行場,戰後成為五德機場。 彰化飛行場。在下方的滑走路上可見一架雙發動機的日軍飛機。 台中飛行場。圓形的滑走路清晰可見。 北斗飛行場。美軍命名為溪州(Keishu)飛行場,共有東西兩條主跑道,以滑走路連接,此為西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