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東勢往卓蘭跨越大安溪的卓蘭大橋是原地點的蘭勢大橋在2006年6月斷裂後新建的,而蘭勢大橋則是1972年開始興建,用來取代之前又窄又彎的水泥橋(不曉得有沒有命名)。這條不知名的舊橋位於現在卓蘭大橋的東南側,跨越大安溪後,從上圖的中正路進入鎮上。從我有記憶以來,這三座先後興建的橋就是我前往東勢的必經之路,雖然我不知道在那彎彎窄窄的水泥橋蓋好之前是木橋還是吊橋,位置應該差不多吧。
下圖是明治34年(西元1901年)《臺灣交通要覽》的東勢角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局部),罩蘭就是卓蘭的舊名。令我大開眼界的是,當時要從東勢角到罩蘭,必須先過橋到員墩庄(也就是上圖中的圓墩),再過另一座橋到下埔(後來的埔尾,現在的豐田),位置距離現在的卓蘭大橋差不多有一公里之遙。而且那時候的員墩庄看起來是大安溪中的一個小島,跟現在位於一大片果園、農田之中差很大!
國立台灣圖書館
下圖是1907年的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顯示了圓墩、埔尾、罩蘭的相對位置,也可以看到圓墩的確是被河道上下包夾: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我又找出美軍在1944年拍攝的空照(見下圖),圖中偏左、形狀像鳳眼糕的就是圓墩,顏色較淺的是大安溪的河道:
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與典藏 (Via Academia Sinica)
下圖是同區域的現代衛星空照:
Google Earth
為什麼會叫做圓墩呢?美軍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除了標示它的音譯 Enton,還括號註明 Mound,也就是小土丘。透過Google Earth的街景,果然可以看到這個小土丘(拍攝地點在圓墩的東端):
下圖是從圓墩的北面來看,往上的小徑帶出了它的高度感:
真的是長知識了!
你文中所提不知名橋, 猜測在日治時期施工, 猜測的根據是:1941年開始想打通3號公路作為戰備道路, 此橋應該早於此期完工, 從卓蘭經東勢天冷到埔里,有些無橋, 水流東的糯米橋是在水泥管制期施工,改用石拱橋以減少使用水泥!!!這是猜測需要資料佐證
目前我手上的日治時期大安溪空照的解析度不足,無法看出是否有橋梁從卓蘭橫跨大安溪。但感謝您的補充!
至今卓蘭電話號碼仍跟東勢(04)258—–綁在一起!
大約一二十年前,卓蘭鎮民曾作過一次非正式公投,結果贊成被併入台中縣,但聽說是台中縣嫌卓蘭太窮而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