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彈不長眼

    Posted on July 19th, 2016 Administrator No comments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上圖是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第43轟炸大隊第403轟炸中隊在1945年5月29日轟炸基隆的照片(點擊可放大)。在標示 1 的位置可以看到幾枚炸彈落入海中,當你看到這些落海的炸彈時,你會認為這些炸彈是:(A)要炸海上的目標,或(B)要炸其他的目標,但是炸偏了?對於標示 2 的位置(地理上的西側)落下的炸彈,你認為是(A)要炸那裡的目標,或(B)要炸其他的目標,但是炸偏了?

    下圖是第403中隊為該次任務繪製的轟炸成果圖,當天他們被指定的轟炸目標是圖中 TARGET 所指的虛線區域,一個個的白點則代表1000磅炸彈的落點。從這張圖就可以知道,前面兩個問題的正確答案都是:(B)要炸其他的目標,但是炸偏了。不僅如此,第403中隊這天出動的七架B-24之中,多達四架投下的炸彈全部落在目標區之外。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下面這張照片是43轟炸大隊第403轟炸中隊在1945年5月29日轟炸新竹市時拍攝的,炸彈爆炸的位置大約就是新竹驛(火車站)前面的區域。由於你可能答錯前面兩題而變得更小心,所以我就不問同樣的問題,不過應該不少人會認為第403中隊這次的目標是新竹驛,只是炸彈的落點偏移了。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對照當天的轟炸成果圖(如下),可以得知第403中隊的目標區並不包括新竹驛,而上面照片中標示 1 的位置差不多就是目標區,有四架B-24投下的250磅炸彈全部命中目標區,標示 2 與 3 的位置的落彈則是其他單位的友機所投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前面這些圖片與文字,說明了光憑空襲照片來判斷空襲的目標位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雖然人總是有望文(圖)生義的傾向。或許是因為1991年波斯灣戰爭開始被普遍運用的精準武器命中十字線中心目標的影像已經深植人心,讓世人很容易以為炸彈瞄準哪裡就可以炸中哪裡,而忘了二次大戰所用的武器其實是七十幾年前(甚至更久)的科技。Colin S. Gray在《Explorations in Strategy》這本書中指出,1991年所用的精準導引炸彈之圓概率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簡稱CEP)約為10英呎,但是二次大戰中B-24投下2000磅炸彈的CEP卻高達3300英呎。所以從投彈誤差的角度來看,用二次大戰空襲照片的炸彈爆炸位置來推斷空襲目標所在,就已經很不精確。

    更何況當年美軍空襲台灣時,因迷航或不熟悉地理環境而炸錯目標的情形時有所聞(我曾在本版和《空襲福爾摩沙》寫過),結果就是照片中的爆炸位置跟任務指定目標完全沒有關係。另一種情形則是任務因天候不佳而取消、或炸彈未在指定目標全部投下,所以飛機在返航前自行找尋機會目標(Target of Opportunity)甚至盲目投下炸彈。

    曾有網友告訴我,他訪談的耆老在美軍空襲台灣期間於銀行上班,說美軍曾針對金融機構進行空襲。從邏輯上來看,台灣當時是美軍的敵人,一般老百姓怎可能知道特定任務中美軍的目標是哪裡。另一位網友則說有專家調查1945年6月28日的彰化溪州空襲,是美軍為了轟炸當地的敢死隊員,投了116顆炸彈。但事實上,這次任務的目標其實是溪州製糖所,不是什麼敢死隊。

    美軍在空投日本的傳單上都說過炸彈不長眼,光從空襲照片上的炸彈落點來推測空襲的目標是不精確的,即使親身經歷過空襲的人也說不準真正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想知道美軍各次空襲的目標是哪裡,只有看美軍的任務報告才「有可能」得到答案(有時連任務報告上也沒寫清楚)。

    Leave a reply